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讓學生通過進入幼兒園來初步接觸家庭以外的社會集體。于是,學前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從一個“家庭人”轉(zhuǎn)變?yōu)橐粋€“社會人”。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學會“分享”則成為學生認知世界的第一課,因為學前教育當中的分享教育對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有著重大意義,所以每一位學前教育教師都應該由分享教育入手,逐步展開幼兒的教育進程。
很多人主張幼兒園教育應該以快樂教育為主,的確,由于幼兒園學生年齡的特殊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相對較弱,所以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當中,以學習樂趣為前提,建立學生的分享理念。以下,筆者將針對學前教育當中的分享教育的開展進行論述。
分享教育的建立基礎(chǔ)
分享教育基礎(chǔ)的建立是多元的,在學前教育當中,主要細化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建立學生的物權(quán)意識,只有幫助學生建立起物權(quán)意識,才能使學生明白,有些東西是自己的,而有些東西是屬于別人的,每個人都不能不經(jīng)過他人的允許去觸碰他人的東西。
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社交意識。幼兒園是學生人生當中經(jīng)歷的第一個集體環(huán)境,當學生初步進入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難免會焦慮不安。所以,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或游戲來引導學生逐漸與其他同學融合在一起。例如,我會帶領(lǐng)同學們進行“洗衣服”的游戲,兩個小朋友面對面相坐,跟著音樂,用手互相搓洗對方的衣服。通過彼此間的游戲與交流,同學們之間會逐漸建立聯(lián)系與友誼,這就是學生社交意識的萌芽。
不論是物權(quán)意識,還是社交意識,這些對學生的分享教育的實施過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了學生的物權(quán)意識,并有意培養(yǎng)其社交意識,才能保證分享教育的順利實施。也就是說,物權(quán)意識和社交意識是分享理念的基礎(chǔ),也是分享教育有序開展的基礎(chǔ)和必要條件。
家校合力引導分享理念
培養(yǎng)學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在學前教育當中,學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要求家庭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的理念保持一致。在實際學前教育當中,教師可以提前跟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告知家長關(guān)于幼兒園分享教育的理念,并請家長在生活中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分享理念進行引導。
例如, “我是小小美食家”活動在班級中的舉辦。首先,我邀請各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父母做的哪些食物最好吃?能不能把你最愛吃的食物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其次,我請學生家長提前準備好食材帶到學校,跟學生一起參加本活動。最后,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動手,學生幫助家長一起制作自己家最好吃的食物,并在制作完成后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經(jīng)過此次分享美食的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使其能夠體諒父母照顧自己的不容易,最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會了分享。同時,家長通過積極參與學?;顒?,可以更加明確幼兒園的教育理念,而且,家長們通過觀察教師的教育話術(shù)與培養(yǎng)方式,可以更明確地感受到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育方式至關(guān)重要。
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分享理念,不論是家長的循循善誘,還是教師的諄諄教導,都因為其在教育理念上的高度一致而給予學生空前的教育力量,并且,家校共育可以有效避免因教育理念不一致而導致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迷茫、無助。所以,加強家校共育的合作力度,將大大提升學生分享理念的建立速度。
教學中感受分享收益
學生有時不免會產(chǎn)生疑問:我為什么要分享?分享究竟可以給我?guī)硎裁??這時,教師就應積極引進“分享收益”這部分的教育內(nèi)容。而所謂的分享收益是指學生在進行分享活動時,通過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有物或勞動成果,而收獲的精神、物質(zhì)回饋,所以,我們在鼓勵學生分享的同時,要告訴學生,接受他人善意時要學會表達感謝,并盡可能地也為他人作出貢獻。
比如在“圖書角”活動中,我組織學生每個人從家中帶一本繪本來學校與同學分享。有些學生會主動找自己的好朋友并與之交換圖書,還有一部分同學并不愿意與其他人分享。這時候我會引導同學們,每個人手中都有自己的故事書,如果你們找一位小朋友進行交換,你們的頭腦中就會收獲一個新的故事了,并且,還會獲得其他換書小朋友的感謝。
可見,通過“圖書角”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分享的意義。不論是物質(zhì)上一本新書、一個新故事,還是精神上收獲他人的感謝,都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分享收益。
每個人都是需要反饋的,學前教育尤其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情感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感受分享收益,就是讓學生熱愛上分享這一行為的有力武器。只有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到分享的樂趣,因分享而收獲友情、知識時,學生才會樂于分享,進而養(yǎng)成無私的偉大人格。
在學前教育當中,學生的分享教育顯得十分重要。因為幼兒時期是學生的性格養(yǎng)成期,只有學會分享,才能立足于這個社會,所以,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著重從分享教育的建立基礎(chǔ)、家校共育、讓學生充分感受分享收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分享教育,以期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懂禮貌、愛分享的新時代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