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事記》是一篇因“治滁政績”而“樂民之樂”且“能達于進退究通之理”的精美游記。“樂其樂”,從表象看是“官民同樂”“與人共樂”,而從深層次看則是“樂民之樂”。其中“愛其俗”不只是愛自然形成的民俗,而是治滁而生成的社會風(fēng)氣和滁人原有民俗的融匯。全文以一“樂”字作線索貫穿始終。這個“樂”是作者能保持為人大節(jié),處窮通臨禍福而無愧于古君子的光輝精神境界,而不同于歷代遷客騷人的寄情山水。
初中語文課本選編的《醉翁亭記》是在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即宋仁宗慶歷六年所寫。當(dāng)時歐陽修四十歲,正當(dāng)壯年,卻以“醉翁”自居,因歐陽修忠直敢言,剛正不阿,屢遭權(quán)奸群小的攻擊,壯志難酬。作者雖在文中傾墨于閑適山水,但卻掩飾不住不得不寄情于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復(fù)雜情懷。
他的這篇游記散文雖然以寫景為主,但并不是單純地描摹自然景物,而是把自己放進去,將人物的活動與秀麗的山水結(jié)合在一起,使景物都蒙上了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造就一種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shù)境界。語言上以一個“樂”字貫穿全文,駢散兼行,音調(diào)和諧,是文賦的一種新形式。本文是歐陽修的力作之一,我們先從藝術(shù)手法上加以探究:
其一,贊美滁州山水的秀美時,以“樂”字貫穿全文,使文章顯得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層次井然。
如文章一開始,就描寫瑯琊山林木蔥蘢,峰壑幽美,釀泉清澈甘甜,山路曲回,綠叢中閃現(xiàn)出小亭飛檐,在這清山雋美的景色中“太守與客來飲于此”,而得“山水之樂”,作者已經(jīng)在這如畫山水中陶然心醉了。如描寫山間朝暮和四時變幻萬千的美景時,就寫作者“朝而往,暮而歸”,他的山水之樂達到了“樂亦無窮”的境地。滁州不僅有山水之美,又有豐饒的物產(chǎn),“臨溪而漁,釀泉為酒”,真可謂人杰地靈,就是禽鳥也“鳴聲上下”,歌詠山水之美之樂。
全文的四個段,以十個“樂”字貫穿,第一寫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它的得名,寫景的范圍由大到小,由俯到仰,由面及點,自遠而近,一步步地把讀者引入佳境。再有以太守取名,伏下一筆,把“廬陵歐陽修”留作全篇的結(jié)句,這樣既使文章曲折有致,也顯出作者表面的安逸與內(nèi)心的深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進一步說明了“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lián)系了起來。第二段寫四時之景,突出了“樂亦無窮”之筆;第三段寫了游瑯琊山之樂及與民同樂;文章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盡興而返,飛鳥也得意山林之樂,盡情上下飛鳴,并點明了“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p>
其二,全文運用駢散句相配合,錯落有致,連用二十一個“也”字,一詠三嘆地把寫景與抒情,運用“由散到聚”手法絕妙地表現(xiàn)出來。
《醉翁亭記》是篇優(yōu)美的散文,由于似駢非駢,似散非散的文章風(fēng)格,可把它看作散文詩,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前者呼,后者應(yīng)”,駢散相間,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抒情委婉,淋漓酣暢,毫無斧鑿之痕。
作者寫景時,采用了“由散到聚”的寫法,一起筆,僅用“環(huán)滁皆山也”五個字就概括描述了滁洲的地理特征,鳥瞰全景。下寫西南諸峰,因為那里“林壑尤美”。然后再把范圍縮小,突出介紹那“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再往下,視野推前,由俯到仰,沿山路而上,先寫聽覺,漸聞水聲;接著寫視覺,看到兩峰間的泉水,點出這是“釀泉”。繼續(xù)前行,“峰回路轉(zhuǎn)”突然出現(xiàn)一個“翼然臨于泉上”的亭子,至此點題“醉翁亭也”,文章從開頭到這里敷設(shè)五層筆墨,層層烘染,步步逼進,一步步把讀者引入佳景。
其三,托物言志,象征類比。
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認(rèn)為“道”是內(nèi)容、是本;“文”是形式,是明道的工具,即現(xiàn)在所說的內(nèi)容決定形式,我們可以探究一下,如果歐陽修不被貶為滁洲太守,何有“醉翁”?沒有“醉翁”,又何以有“醉翁亭”?那就無從產(chǎn)生《醉翁亭記》了。作者只不過是把“醉翁亭”當(dāng)作一種象征,一種感情的寄托罷了。文章托物言志,不說自明。
歐陽修被貶后,內(nèi)心郁悶沉重,無法排解。作者只有寄情山水,獲得一時的歡樂,暫時借酒去掉內(nèi)心的抑郁之情。因此,無論是滁州山水泉林,飛鳥幽泉,都成為作者的感情寄托,那些自然景物仿佛都被蒙上了一層靈氣,變成了富有象征意義的東西。
下面我們從作者的思想愿望方面加以探析:
北宋中葉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都十分尖銳,由于以范仲淹為首的開明派遭受打擊,歐陽修放言直諫,又遭權(quán)奸忌恨,被貶為滁州太守,真可謂宏才難展,抱負難酬,一種失意落魄的郁悶之情便在《醉翁亭記》中借山水之情宣泄出來。雖全篇表面自然閑適,卻隱含著無窮的抑郁,潑墨山水實屬無奈,山水如此之美,又為何“飲少輒醉”?很顯然,醉翁之醉,并非游山玩水,縱情豪飲所致,實屬消極避讓于山水之間的一種借酒超脫,慨嘆明主不遇,政治抱負難以施展而傷感沉淪。
與此同時全文通篇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這實是難能可貴的。從描寫“滁人游”開始到“臨溪而漁,釀泉為酒”,作者甘心與布衣為伍,并設(shè)“太守宴”與眾賓同樂,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他的政治抱負,就是希望革除政弊,減輕賦稅,使人民安居樂業(yè),耕且織,以發(fā)展生產(chǎn),達到富民強國的目的。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美好的思想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