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俊
故鄉(xiāng)地理條件差,耕種土地在房前屋后的山坡上像臺階一樣次第而上,而且全是仰起的慢坡地。故鄉(xiāng)人犁地全靠牛,犁頭是這里種莊稼的重要農(nóng)具之一。這種古老的農(nóng)耕模式不知從上古的什么時候傳承下來,讓山里人代代效仿。因此,犁地、薅草、拌田、插秧、碾場、揚場這些古老的鄉(xiāng)村農(nóng)活人人必學,而且要技藝稔熟。否則,那些種地老把式就會鄙視你,說你忘本忘祖宗。我就是在中學畢業(yè)之后學會犁地的。
那是農(nóng)村剛剛實行承包責任制的年代,我們家分了八畝慢坡地。那陣,父親常年患胃病,不能下地干重體力活,大哥是大隊會計,公務忙,無遐顧及家里的農(nóng)活,剛剛畢業(yè)的我就責無旁貸地挑起了家里重體力活的擔子。一個旭日剛剛爬出山頭的早晨,我扛著犁頭,父親牽著黃牛,我們在一片濕漉漉的晨露里向屋后的山坡走去。這天是我第一次學犁地。父親駕好牲口,拴上撇繩,給我做起示范演示。只見他右手扶犁,左手持棍,一聲“立著”,牛便順從乖馴地進入了犁溝。父親一會兒喊“上犁溝”,一會兒又喊“下犁溝”,到了地畔頭,他那一聲“牛娃哎——回來喲——”的顫悠悠的牛歌聲在山梁上久久回蕩著。這時,黃牛就很理解很熟練地在地畔頭來了個三百六十度的大轉(zhuǎn)身,便又開始在回來的犁溝里邁著穩(wěn)健誠實的步伐,濕漉漉的泥土像浪花一樣翻啟著。我看得很癡迷,此刻,我被父親熟練老道的犁地技術(shù)深深吸引了。
父親一陣示范后,開始手把手教我犁地。他耐心地教導:身體不能趴在犁上,要扶穩(wěn)犁杖,手往后輕壓,力均勻使。只提犁頭,犁鏵就鉆深了,不但牛拉不動,而且還會出現(xiàn)損壞犁頭的現(xiàn)象;手向后壓很了,鏵尖就從地面上劃過去了,這樣就出現(xiàn)了“門檻”。眼睛要一直向前看,不要盯犁溝。看到牛出犁溝了,要立即喊“上犁溝”或“下犁溝”,若遇不聽使喚還沒有調(diào)順的牛犢,要隨時扯拉拴在牛鼻子上的左右撇繩。到了地頭,要及早提犁回轉(zhuǎn),唱牛兒聽得懂的回轉(zhuǎn)牛歌。俗話說得好:會犁地的扶犁走,不會犁地搖犁頭。這是技巧,你要記住。我第一次犁地,被牛拉得一路小跑,氣喘吁吁。犁溝像波浪線一樣,不是深了就是淺了,到了地盡頭,往往?;剞D(zhuǎn)來,我卻把地犁不上,出現(xiàn)了多處“門檻”。這一天,累得我汗流浹背,身子骨像散了架,睡在床上像泥巴人一樣。犁地,看似簡單的農(nóng)活,不用心、不領悟、不掌握技巧,沒有長時間的生活體驗,要像父親和老莊稼把式那樣自如地耕耘黃土地耕耘日子是完全不行的。
我喜歡這種在鄉(xiāng)村里駕轅著牛,駕轅著生活去耕耘歲月的日子。我往往認為,那一行行濕漉漉的泥土浪花,就是我寫在藍天下的最好的一首鄉(xiāng)土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