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都存在一個困境:閱讀課上教師拘囿于應試教育,唱獨角戲、自問自答,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感受力、辨別力,更是將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束之高閣。本文以課外閱讀《玉石城緣》課堂實踐為例,致力于在高中階段有效開展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探索,嘗試能夠走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一、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緊迫性
教育部領導人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文中指出:要把質(zhì)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堅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版)》中,明確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養(yǎng)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著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fā)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被诖耍咧姓Z文閱讀教學應該掀起“課堂革命”,改變舍本逐末的傳統(tǒng)教學,轉(zhuǎn)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服務。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為本”,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素質(zhì)教育在課堂、教為學服務兩個點不放松,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
二、運用學科方法“烹制”語文味,讓閱讀教學服務于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誦讀涵泳,通過審美體驗開啟“鑒賞之眼”
“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關(guān)鍵,朱熹曾說:“大抵讀書,必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崩首x時,學生眼、耳、口多種感覺器官并用,在對語速快慢的掌控、語氣輕重的把握、停頓長短的駕馭、詞語語意的涵泳中貼近作者的內(nèi)心,把握作品的精髓,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雖“隨意生發(fā)”,卻彌足珍貴。學生一邊以飽滿的情感自由誦讀原文,一邊邂逅著撞擊心靈的語句,完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開啟對文本的“鑒賞之眼”。
2.方法誘導,揭開讀懂文本的“神秘面紗”
以課外閱讀《玉石城緣》教學為例,筆者在設立教學目標時將學生學會使用文本細讀的方法進行閱讀設立為本篇文章教學的首要目標。通過云課堂教學系統(tǒng)事先上傳微課到學生平板,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了解到“文本細讀”的方法及其核心要義,明確文本細讀要以關(guān)鍵字、詞、句為突破點,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通過涵泳、揣摩等方法品味、領略語言獨特的韻味。
3.沉入文本,在推敲頓悟中建構(gòu)語言,實現(xiàn)審美自覺
文本解讀的核心是“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可以是在對一個詞、一個句子推敲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頓悟,也可以是對整個文本的整體印象。在設計學案時,筆者特意留了空白,讓學生在資料右半部分正上方設計“展開生命,我的感悟”版塊,旨在提醒學生要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生命敞開來,將體驗結(jié)果清晰化、條理化,展示出自己獨特的感受。這種感悟可以是對于文章的整體體驗,也可以是對于其中某一句話撞擊心靈所得。
甲同學在品讀“偶然在隙口會伸出一朵精致細巧的無名小花,不招搖,不矚目,卻是對青磚最忠實的守候”時抓住“無名”“最忠實”二詞進行推敲:“無名的小花,她本可在其他地方生根,但她卻依舊選擇堅守青磚,青磚是樸素的,小花是無名的,守候卻是忠實的?!?/p>
乙同學在對“石磚與石磚的接縫間生出薄薄的一層青荇,指尖依稀能觸及從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斷的潮濕而溫暖的水汽?!边M行解讀時,寫道:“石磚與石磚的縫隙,陰暗狹小的角落,卻又充滿令人吃驚的磅礴的生命力,青荇以它自己的風采將生命的偉大詮釋在了冰涼的石頭上,透過濕潤的空氣,傳遞到指尖的是一絲對生命的向往。我們生活在平凡貧瘠的土地上,我們也應該燃燒生命一般的熱情。”
在對文本的品讀與感知中,學生完成了由文本到自我的非自覺移位,作者的情感與學生個體的情感相互滲透,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4.合作探究,崇尚多元,提升思維品質(zhì)
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理解、發(fā)現(xiàn),通過敏銳的觀察力對文章重要細節(jié)進行捕捉,并統(tǒng)攬全篇,領悟作者最原真的意圖,但是思想的火花卻亟待在合作探究的碰撞中得到升華。
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對文中“我彎下腰抱頭痛哭,我聽到我的血管破裂的聲音。冰凍的血漿被折斷了,殘脆的冰碴兒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紅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們冰封了太久,從此以后,他們將會和我一起好好生活?!边M行合作探究時,出現(xiàn)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解讀:
甲同學側(cè)重于分析表現(xiàn)手法:“夸張的描寫手法充分表現(xiàn)出了作者被眼前景物震撼時的心理活動和感受,并將自己長時間以來心中的抑郁之情化為冰封的血液,隨后用心理描寫展現(xiàn)出了被景物震撼后的熱血沸騰的感受。”
乙同學則重點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原因:“文段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哭的過程中一種痛徹心扉的感受,是壓抑了許久的一種爆發(fā),由于看到一堵石墻光亮不復從前,可依舊有頑強而茂盛的生命力、蓬勃向上的感染力和動力。自己卻碌碌無為,被城市的壓力壓得奄奄一息,心中似乎再次活過來一樣?!?/p>
每一種解讀都基于文字本身,或從語言方面進行解構(gòu),或從理性思辨的角度展現(xiàn)自身的個性化認知,或從直覺思維方面凸顯讀者獨特的情感體驗,總之都以貼近作者的生命體驗、融注自己對于生命的理解為核心。在開放式的交流中,文本變得立體、有活力。閱讀的意義超越了技巧,在合作交流中,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等思維能力得到鍛煉,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zhì)得到提升,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能力也進一步增強。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