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榮
本文對中心論點逐層深入地分析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論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3,七里之郭4,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5。夫6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7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8,池9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10,米粟11非不多也,委而去之12,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5。得道者16多助,失道者17寡助。寡助之至18,親戚畔之19。多助之至,天下順20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21,故君子有22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見新課本128頁。
2.天時:包括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有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3.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
4.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5.環(huán):包圍。而,前一個表承接,后一個表轉(zhuǎn)折。
6.夫:句首發(fā)語詞,念陽平聲。
7.是:這。
8.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
9.池:護城河。
10.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11.米粟(sù):糧食。
12.委:放棄。而:表順承。去:離開。
13.域:這里用作動詞,限。以:憑借。封疆之界:劃定邊疆的界限。封,劃定。
14.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險要的山河。固:鞏固。國:國防。山溪:山河。險:險要。
1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強大的武力。威:震懾,樹立威望。
16.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17.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18.之至:到達極點。
19.親戚:古代指父親方面(本家)的親屬與母親方面的親眷。畔:同“叛”,背叛。
20.順:歸順,服從。
21.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憑借天下人所歸順的優(yōu)勢,攻打連家人與親眷所反對的人。以:憑借。所,所字結(jié)構(gòu)。所順,即“(天下)所歸順的優(yōu)勢”,所畔,即“(連親戚)所背叛的人”。兩個“之”,都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
22.有:要么,或者。
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從四面包圍它卻不能攻下。再說四面包圍它,一定是得到天時的了,可是未能取勝,這是天時比不上地利。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充足,但是防守的人放棄守衛(wèi)逃離那座城,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所以說,限制民眾居所不能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險要的山河,震懾天下不能靠強大的武力。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連家人與親眷都會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biāo)?。憑借天下人都歸順的優(yōu)勢,攻打連家人親眷都反對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打仗,一打仗就必定能勝利的了。
第一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庇脤ε寂c頂真的手法講述一般道理,作為中心論點。
第二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闭⒔豢?,設(shè)例論證,用演繹推理法寫特殊例子,為下文深入論證作鋪墊。
第三句:“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崩^續(xù)演繹推理(分析),句末借用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來小結(jié)。
第四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展開論證。先用四個雙重否定句,從“城”“池”“兵革”“米粟”四個層面組成排比,再用“委而去之”這一情況與之構(gòu)成反差,句末借用中心論點的后半部分來小結(jié),與前一句構(gòu)成類比論證。
第五句:“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睔w納推理,從“域民”“固國”“威天下”三個方面,句意從小到大,所述內(nèi)容由具體到抽象,構(gòu)成排比作小結(jié)。
第六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庇脤ε季渖罨行恼擖c。
第七、八句:“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前一句以頂真開始,繼續(xù)推理論證,后一句隔句頂真,以“多助”開頭,兩句話構(gòu)成對比論證。
第九句:“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毙〗Y(jié)第六、七、八句:前十二字為一個小句子,主語是省略了的“君子”二字(蒙后省略),逗號前是一個介賓短語,謂語動詞是“攻”,“親戚之所畔”是賓語?!肮省弊智懊媸窃?,后面是結(jié)果(是該句的第一層次);“故”字后是一個假設(shè)復(fù)句(是該句的第二層次),最后一個小句子的主語也是“君子”(承前省略)。
本文用結(jié)論句的關(guān)鍵詞作標(biāo)題,使中心思想更為突出。作者借戰(zhàn)事來談?wù)危梢娝鲝垏龖?yīng)施行仁政,只有這樣,國家才治理得好。全文表現(xiàn)出“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
文本的九句話,運用從一般到特殊再歸納出一般事理的方法來論證,是演繹與歸納兩種論證方法的綜合。節(jié)選的文本先開門見山,用一個復(fù)句揭示中心論點,然后設(shè)例(這是演繹法);同時運用類比與對比的論證方法,瓜熟蒂落后作出小結(jié)(這是歸納法),并深化中心論點。而后繼續(xù)推理論證,曲盡其妙,最后再小結(jié),并照應(yīng)開頭所提出的中心論點,強調(diào)普遍事理的正確性。
文章的思路一波三折,層次深入,第三、四、五句都是對上文的小結(jié),第六、七、八深化論證,第九句再小結(jié),論證得淋漓盡致而結(jié)構(gòu)又謹嚴(yán)。
2.用對話論證法讀背《富貴不能淫》
本文通過對話論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可稱作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1
景春2曰:“公孫衍、張儀3豈不誠大丈夫4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5?!?/p>
孟子曰:“是焉得為6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丈夫之冠7也,父命之8;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9之曰:‘往之女家10,必敬必戒,無違夫子11!以順為正12者,妾婦之道13也。居天下之廣居14,立天下之正位15,行天下之大道16;得志,與民由之17;不得志,獨行其道1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19,威武不能屈20,此之謂21大丈夫?!?h3>【注釋】
1.本文由孟子與一個名叫景春的人的對話構(gòu)成。富貴不能淫:富貴不能使之惑亂。淫,過分。這里指使之惑亂,迷惑。
2.景春:與孟子同時代人,縱橫家。
3.公孫衍、張儀:公孫衍,魏國陰晉(今陜西華陰)人,縱橫家,戰(zhàn)國時期合縱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握有韓、魏等五國相印,主張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張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人,魏國貴族后裔,戰(zhàn)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首創(chuàng)連橫策略,游說入秦,獲封為相。后來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其連橫之策破公孫衍的合縱之謀,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zhuǎn)變?yōu)檫B橫親秦,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4.豈不誠大丈夫:難道不確實是大丈夫?豈,難道;誠,真正,確實;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5.天下熄:指天下戰(zhàn)火熄滅,太平無事。
6.焉得為:哪里能夠稱作。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得,能;為,稱作。
7.丈夫之冠(guàn):男子到了行冠禮時。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冠,名詞作動詞用,行冠禮。
8.父命之:父親訓(xùn)導(dǎo)他。命,訓(xùn)導(dǎo),囑咐。
9.戒:告誡。下文的“戒”是謹慎的意思。
10.女家:你家。這里指女兒的丈夫家。女,同“汝”,你。
11.無:同“毋”,不要,與上文兩個“必”(一定要)對舉。夫子,這里指丈夫。
12.以:把;順:順從;正:準(zhǔn)則,標(biāo)準(zhǔn)。
13.妾婦之道:做妻子的規(guī)矩。妾婦,名作動,做妻子。
14.(這句的)前一個“居”是動詞,居住,后一個“居”是名詞,房屋。廣居,最寬廣的住宅,這里比喻“仁”。
15.正位:最正確的位置,這里比喻“禮”。
16.大道:最正確的道路。這里比喻“義”。
17.與民由之: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18.獨行其道:獨自走自己的道路?!睹献印けM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p>
19.移:改變,動搖。這里是使動用法,使之改變。
20.屈: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使之屈服。
21.此:指前面的排偶句。謂,叫做。
前一段話:“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主要描述景春對孟子所言,為下文孟子的辯駁樹靶子。景春認為公孫衍和張儀都是真正的大丈夫,其依據(jù)是他們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平安無事。景春的話雖只有三句,但已具備論點與論據(jù)以及論證過程。景春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在本文中表達觀點時用了“豈不誠大丈夫哉”的反問句,語氣相當(dāng)有力度。運用論據(jù)時用了對比手法(“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樣的語言很有氣勢,也很有魅力,反映了戰(zhàn)國時代讀書人的語言風(fēng)格。
后一段話,除了引導(dǎo)語“孟子曰”外,由以下幾句話構(gòu)成:
第一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就景春的問話,孟子針鋒相對,也用了反問句:他們那樣的人怎么能夠稱作大丈夫呢?此語振聾發(fā)聵,對方當(dāng)然要洗耳恭聽其論述。是,這里指代公孫衍和張儀他們。
第二句:“子未學(xué)禮乎?”繼續(xù)反問:你沒有學(xué)過禮嗎?至此,對方被連續(xù)兩個問句反詰,應(yīng)該是被噎住了。子,是第二人稱敬詞。這里不用“爾”或“女(汝)”之類中性的代詞,表現(xiàn)了孟子講話很注意禮儀。
第三句:“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⑵女子之嫁也,母命之,⑶往送之門,⑷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這個長句子由四個小句子構(gòu)成。論據(jù)的性質(zhì)屬于生活常識與常理。意思是說,丈夫(即剛步入成人行列的年輕男子,還只是“小丈夫”)舉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xùn)導(dǎo);女兒出嫁時,母親給予訓(xùn)導(dǎo),并送她到門口,還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丈夫(的意愿)!”孟子舉這樣的生活現(xiàn)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連此類常識都沒有呢?同時,從論證方法看,這句屬于側(cè)面論證,是論戰(zhàn)中的迂回戰(zhàn)術(shù)。本句中七個“之”,第一、三兩個是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第二、四、六個是人稱代詞;第五、七兩個用在“往送”與“送”后,均作動詞,到。本句中兩個“戒”,前者,動詞,告誡;后者,形容詞,謹慎。
第四句:“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補充闡述封建社會中的為婦之道。這句看似閑筆,其實有暗指對方的見識僅停留在為婦之道上,未免格局太?。ㄓ捎谑軙r代思潮所限,孟子難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意識)。從論證方法看,這句屬于反面論證。讀背時應(yīng)注意“……者,……也”這一判斷句式。
第五句:“⑴居天下之廣居,⑵立天下之正位,⑶行天下之大道;⑷得志,⑸與民由之;⑹不得志,⑺獨行其道?!边@個長句由七個小句子構(gòu)成,既是正面論證,又是對比論證。先用三個小句子組成排偶句來論述:(大丈夫應(yīng)該)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屋子,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句⑴形式是回環(huán)句,首尾同是“居”字,前者動詞,后者名詞;句⑵首尾倆字也有趣,前者是后者的半個字符;句⑶首尾倆字可構(gòu)成“行道”一詞。更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如注釋中所言,三個小句子末的“廣居”“正位”“大道”分別比喻“仁”“禮”“義”,意義豐富深遠。后四個小句子用正反對比論述,意為:得志時,便與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時,便堅持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整個長句子語言精美,氣勢磅礴,將道理論證得深刻而又透徹,不但闡明了論者的觀點“是什么”,而且講清了論者認為應(yīng)該“怎么做”,令人聞之如醍醐灌頂,耳聰目明;景春聽了也該口服心服,五體投地。
第六、七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弊詈蠊鲜斓俾?,得出包含中心論點之結(jié)論:富貴不能使之變得惑亂,貧賤不能使之改易節(jié)操,威武不能使之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這里,孟子再用排偶句表述,進一步增強了語言氣勢與論證力量。
這篇對話體駁論文,前一段寫景春的論述,先用反問句表述論點,然后概述現(xiàn)象作論據(jù);后一段寫孟子的辯駁,根據(jù)對方的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特點,先連續(xù)用兩個反問句,隨后也概述生活現(xiàn)象作論據(jù)來作側(cè)面論證,緊接著宕開一筆從反面論證,再用排比句從正面作對比論證,最后得出結(jié)論,并在結(jié)論中表達出中心論點。這樣寫,既切合駁論思路,又使論證具有立體感。抓住這一思路與論證的語言特色反復(fù)朗讀,就能較快背誦,且能充分感受到其論證魅力。
3.用歸納論證法讀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本文先舉例、后歸納,辯證論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道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3,膠鬲舉于魚鹽之中4,管夷吾舉于士5,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8,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9,所以10動心忍性,曾益11其所不能。
人恒過12,然后13能改;困于心14,衡15于慮,而后作16;征17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18。入則無法家拂士19,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0,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21也。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憂患中生存,在安樂中滅亡。兩個小句子都是狀語后置。本文也是人教社初中傳統(tǒng)教材。在1987年11月第二版初三上課本中,本文分為四個自然段,即將開篇六個事例的語句作為第一段,最后一句作為第四段。2006年12月第二版的義務(wù)教育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九下課本將1987版這篇選文的第一、二兩段合而為一,將第三、四段也合并為一段,全文成了兩段,并匪夷所思地改合并處的句號均改為逗號。使得合并后的第一段一逗到底,第二段也只有兩個長句子。2017年統(tǒng)編本在2006版的基礎(chǔ)上,將文章開頭的六個事例作為一個長句子,邏輯上比較順;第二段“國恒亡”后點句號。也就是說,將1987年版的四段合并為兩段,標(biāo)點不變。如此,論證思路顯得清晰。
2.舜發(fā)于畎(quǎn)畝之中:舜在歷山耕田,后被堯起用,成為堯的繼承人。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于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fēng)雷雨,舜行不迷,于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于《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jì)》等。發(fā):起,指任用。畎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3.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傅說原在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為人筑墻,因以傅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傅說,原為胥靡(一種刑徒),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圣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說。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迸c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事跡見于《史記·殷本紀(jì)》等。舉,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ǔ)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膠鬲原以販賣魚鹽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王當(dāng)大臣。后來,他又輔佐周武王。膠鬲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妒酚洝贩Q燕在渤碣(渤,渤海;碣,曹操詩“東臨碣石”之“碣石”,地處今之遼寧海邊)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5.管夷吾舉于士:管夷吾從獄官手中釋放出來,進而得到重用。管夷吾(即管仲,夷吾是字),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原先是齊國公子糾的家臣,追隨與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即后來的齊桓公)爭奪大位失敗,管仲作為罪人被押回齊國,后經(jīng)鮑叔牙推薦,齊桓公任其為相,被尊稱之為仲父。士,獄官?!妒酚洝す荜塘袀鳌罚骸肮苤偌扔?,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6.孫叔敖(áo)舉于海:孫叔敖:蒍(Wěi)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海,古代泛指大片的水域。
7.百里奚(xī)舉于市:百里奚是在集市上被發(fā)現(xiàn)的。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xí)x國。晉國嫁女于秦,百里奚被當(dāng)作媵(yìng,隨嫁者)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zhí)。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gǔ)羊皮贖之?!背擞谑桥c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jiǎn)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見于《史記·秦本紀(jì)》。市,集市。
8.苦其心志:使他的意志苦惱???,使動用法,使……苦惱。下文的“勞”“餓”“空乏(財資缺乏)”“拂(違背)亂(擾亂)”“動”“忍”均為使動用法。
9.行拂亂其所為:使他做事不順。行:行動,這里指做事。所為:所做的。
10.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11.曾益:增加。曾,同“增”。
12.恒過:常常有過錯。
13.然后:這樣以后,也可理解為古今同義的“然后”。
14.困于心:在內(nèi)心覺得困苦。此句與下文的“衡于慮”“征于色”“發(fā)于聲”都是狀語后置?!袄в谛摹薄昂庥趹]”這兩個短語也可直接譯為“心中有困苦”“思慮堵塞”,“征于色”“發(fā)于聲”這兩個短語也可不調(diào)整語序,譯為“表現(xiàn)在臉色上”“表達在言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