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嫻萍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青海 海南 813600)
由于腎病綜合征患者的血液常是處在高凝狀態(tài)下的,因此會對其治療效果及預后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1]。采用有效的抗凝方法是治療該類患者的關鍵。本次實驗旨在探究低分子肝素鈉與右旋糖酐聯(lián)合應用的治療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腎病綜合征患者80例,使用抽簽法隨機分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0~52歲,平均35.4±2.3歲;實驗組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1~53歲,平均35.9±2.4歲。入組患者各項數(shù)據(jù)資料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選擇用常規(guī)抗凝療法,主要用藥有呋塞米、降壓藥、降脂藥和雙嘧達莫等;另外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再使用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每天5000 U)聯(lián)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每天1次、每次500 mL)治療。治療療程為2周。
凝血指標監(jiān)測:使用全自動凝血儀進行監(jiān)測,指標有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D-二聚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抗凝血酶Ⅲ。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軟件版本為SPSS 22.0,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指標,做t檢驗,檢驗P<0.05表示之間存在明顯差異。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各項凝血指標數(shù)據(jù)結(jié)果:纖維蛋白原(3.4±0.2)g/L、凝血酶原時間(13.3±1.2)s、D-二聚體(3.1±0.2)m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5.8±2.7)s、抗凝血酶Ⅲ(328.4±20.4)mg/L。
對照組患者各項凝血指標數(shù)據(jù)結(jié)果:纖維蛋白原(4.9±0.3)g/L、凝血酶原時間(11.1±0.7)s、D-二聚體(5.3±0.4)m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29.1±1.5)s、抗凝血酶Ⅲ(281.3±15.2)mg/L。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與抗凝血酶Ⅲ有顯著增高,纖維蛋白原與D-二聚體則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于腎病綜合征患者常伴有高凝狀態(tài),會有發(fā)展成為腎功能衰竭的風險,因此對該類患者的治療應強調(diào)控制高凝狀態(tài)[2]。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改善腎病綜合征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作用機制主要為:低分子肝素鈉自身存在大量負電荷,有益于改善腎小球過濾屏障的功能障礙,避免白蛋白漏出;低分子肝素有抗凝、抗栓效用,能保護腎臟功能;肝素對纖溶酶原的激活能改善血流動力學等等[3]。另外,低分子右旋糖酐借由增加血漿滲透壓,能顯著減輕血管水腫狀態(tài)、加大血容量,起到抗凝血、改善微循環(huán)的效用[4]。
本次實驗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與抗凝血酶Ⅲ有顯著增高,纖維蛋白原與D-二聚體則有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采用低分子肝素鈉與右旋糖酐治療腎病綜合征,對改善患者的高凝狀態(tài)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