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面相往往從高空更容易看清。走在地面上、街道中,我們眼里的一景—物像是城市肌膚上的一點兒微觀紋理——只有獲得了“鳥瞰”的視角,某座橋、某棵樹在整張面容中的作用和意義,才會完整地顯現(xiàn)出來。所以在旅游雜志,乃至各類影視媒體介紹城市時,從城市高空拍攝的風光攝影、攝像往往定下了作品的基調(diào)。有了宏觀視角的鋪墊,后續(xù)的深入報道才不會以偏概全,不會給人“陷入細枝末節(jié)”的感受。
雖然高空攝影并不稀見,但這些作品的拍攝方式卻未必為讀者和觀眾們所熟知。以往的高空攝影常常需要借助直升機完成,“航拍”總意味著高昂的操作成本;無人機普及之后,哪怕是普通人也有了涉足高空拍攝的可能性。而在各處無人機禁飛的區(qū)域,其實還有—種更原始的方式能讓拍攝者達到俯瞰城市的高度登上當?shù)刈罡叩臉琼?。尤其是在摩天大樓林立的今天,為了拍照而登頂高樓,反倒成了一個被謔稱為“爬樓黨”的群體的日常活動。本期雜志的專題報道《天際線上的行者》的主人公正是這樣一群專門從高處俯瞰城市的旅行家。登頂者講述的探索歷程和拍攝心得,想必會讓我們的讀者對此類作品形成全新的感受和認知。
在幾次城市報道中,我跟隨雜志的攝影團隊感受過“爬樓黨”的工作難度:不用說帶著笨重器材、氣喘吁吁徒步登樓的吃力,單單每次與樓宇管理人員或者居民樓住戶的交涉過程,其繁瑣費神就足夠嚇退任何意志不堅定的嘗試者。風光攝影偏好清晨或傍晚時分的光線;為了捕捉稍縱即逝的取景機會,攝影師往往要提前幾個小時蹲守樓頂,在高處刺骨的大風中反復(fù)嘗試機位,最后搶在明暗交接的時刻完成創(chuàng)作。在拍攝結(jié)束時,大家真有不亞于高山登頂?shù)呐d奮陽成就感。
古人說:“登高心曠,臨流意遠?!庇^景位置的提升伴隨著的是心靈層面的超拔,看著從幾百米高空拍攝的壯闊景觀,觀賞者大多會逸興遄飛,獲得遠離世間俗務(wù)的超然心境;但就像所有旅行收獲一樣,在這風光無限的提升與超越背后,其實有悠閑翻閱雜志的觀賞者很難想象的艱辛過程。我們的報道試圖把讀者也帶到那個氣喘、風疾的樓頂場景中——與高處的景觀本身相比,從“觀景者”到“登頂者”的位置轉(zhuǎn)化也許是—種更有益的超拔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