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宋福范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站在黨和人民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對廣大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鍛煉成長特別是提升思想境界提出了殷切期望。其中,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是一個重要方面。領(lǐng)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深刻領(lǐng)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要求,切實把人民擺在心中最高位置。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衡量一個人精神和思想領(lǐng)域所能達到水平的標準,就是思想境界問題。所謂思想境界,指的是人們按照一定的價值觀念、思想觀點、道德規(guī)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時所形成的思想覺悟、思維層次和道德水準的綜合體現(xiàn)。其中,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等問題的認知,居于制高點的位置,從根本上決定了思想境界的高低,進而決定著一個人思想的寬度、事業(yè)的高度和人生的厚度。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為由無產(chǎn)階級中的先進分子所組成的政黨,先進性是其根本特征,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提升思想境界的必然性。這必然要求解決黨的組織和黨員干部“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等問題。
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lǐng)導中國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事業(yè)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圍繞解決上述問題提升全體干部黨員的思想境界。黨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就,皆是因為黨的各級干部和全體黨員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并始終獲得人民群眾支持。而黨能夠得到人民群眾支持的秘訣就在于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這一價值觀和方法論集中體現(xiàn)為黨的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
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tài),為中國的發(fā)展奉獻自己。
——2019年3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羅馬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說
新時代黨的年輕干部成長于改革開放年代,普遍學歷高、干勁足,有朝氣、有銳氣、有上進心,但由于工作時間短、實踐磨礪少、人生閱歷淺,容易產(chǎn)生性情急躁、工作浮躁,恃才傲物、眼高手低等問題。特別是受各種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觀的沖擊,極少數(shù)人理想信念動搖、精神混沌飄忽、思想搖擺游離,還有一些人被名利所束縛,被金錢所俘虜,患得患失、急于求成。年輕干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歸心思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上來,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一切工作都應(yīng)按照這個要求來、奔著這個目標去,遏制浮夸浮躁,扎扎實實方可建功立業(yè),朝三暮四、偏離方向則無功可言。年輕干部把“建功必須有我”與“功成不必在我”融合起來、銘記于心,注重務(wù)實干事,并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做事的標準,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的所思所盼,顧及群眾的長遠發(fā)展,努力做群眾信得過的公仆,“這樣,人生奮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點,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習近平:“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yǎng) 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人民日報》第1版,2019年3月2日)。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quán)性質(zhì)的試金石。”適應(yīng)新時代要求,他明確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價值觀,體現(xiàn)了黨對待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從價值觀的角度審視以人民為中心,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一切為了群眾;二是一切依靠群眾。前者回答的是黨存在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問題;后者回答的是黨存在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問題。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同上)在黨的七大上,根據(jù)歷史唯物論關(guān)于人民群眾的基本觀點,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wù),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lǐng)導機關(guān)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同上,第1094—1095頁)因此,“我們的問題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同上,第853頁)。今天,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不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新理念,豐富和發(fā)展了“一切為了群眾”的基本觀點。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作為國家領(lǐng)導人,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深刻詮釋了黨的宗旨和根本政治立場,高度凝練概括了黨領(lǐng)導人民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的成功經(jīng)驗。年輕干部要始終“懷著強烈的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一切為了群眾而奮斗。
“為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必須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黨既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代表人民的長遠利益;既代表人民的局部利益,也代表人民的全局利益”。年輕干部要堅持“為民”的價值取向,就是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要根據(jù)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情況、條件和特點,圍繞實現(xiàn)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終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來制定相應(yīng)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解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夠不斷得到滿足。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绷暯娇倳浿赋?,要科學統(tǒng)籌各項改革任務(wù),“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此后,他在一些場合反復使用“獲得感”一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實際上是人民希望獲得什么、怎樣讓人民有更多獲得的問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在我們黨治國理政實踐中的實際體現(xiàn)。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diào)“一切為了群眾”的同時,也強調(diào)“一切依靠群眾”,指出“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耙磺幸揽咳罕姟焙汀耙磺袨榱巳罕姟笔窍嗷ソy(tǒng)一的有機整體。
“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绷暯娇倳浿赋觯骸叭嗣袷莿?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chǎn)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痹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他多次強調(diào),人民群眾是歷史演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過程的“劇作者”。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對人民作為歷史創(chuàng)造者原理作出了重要發(fā)展,再次論證了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豐富了對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認識。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知政失者在草野”等,強調(diào)“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黨必須贏得民心。他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quán),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比嗣竦男穆暫托脑妇褪敲裥模鰪娙嗣袢罕妼h中央的信心和信任,就是最大的政治成就。領(lǐng)導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要做好人民的勤務(wù)員,時刻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要虛心拜人民為師,向人民群眾學習,在歷史性的考驗中向人民交出優(yōu)秀的答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必然要求在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方法論。在黨的八大關(guān)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鄧小平指出:“許多人并非在主觀上沒有為人民服務(wù)的愿望,但是他們?nèi)匀话压ぷ髯鰤牧?,使群眾受到重大的損失?!保ā多囆∑轿倪x》〈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沒有堅持正確的方法論。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方法論,根本途徑就是走群眾路線?!耙磺袨榱巳罕?、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系統(tǒng)地運用于黨的全部活動中,逐漸摸索出的一條根本工作路線。如果說“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以人民為中心在價值觀層面的體現(xiàn),“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是以人民為中心在方法論層面的體現(xiàn)。群眾路線完全是以人民為主線展開的,它將認識的過程統(tǒng)一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之中,從而使得認識不只是停留于思維世界的抽象概念,而成為改造世界的方法論。
群眾路線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從群眾中來”,也就是要向群眾學習。“從群眾中來”是黨的意見正確的源泉,黨的一切意見都必須來源于群眾。也就是說,在黨的實際工作中必須把群眾意見集中起來,系統(tǒng)化、理論化為政策指導方針。具體而言,就是要求領(lǐng)導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問需于民。正如毛澤東指出:“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也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保ā睹珴蓶|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頁)
實際上,所謂“從群眾中來”,是“從群眾中來的方式”的問題。領(lǐng)導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唯有進行調(diào)查研究,才可能就具體的問題征求群眾的意見,將群眾各方面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黨正是在集中群眾意見的基礎(chǔ)上,制定出科學有效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又好又快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重申“要在全黨大興調(diào)查研究之風”。調(diào)查研究堅守為了人民的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xiàn),是為了切切實實解決人民群眾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要求廣大領(lǐng)導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diào)查研究,解剖麻雀,發(fā)現(xiàn)典型,真正把群眾面臨的問題發(fā)現(xiàn)出來,把群眾的意見反映上來,把群眾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來”。只有善于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善于傾聽和甄別不同的聲音,才能做好調(diào)查研究。
“到群眾中去”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實施過程,黨的一切意見都必須在人民群眾中檢驗。只有真心誠意地融入群眾、體貼群眾、造福群眾,才能真正察到民情、解決民苦、贏得民心,從人民群眾的理解和信任中獲得支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方法論既要堅持“從群眾中來”,也要到群眾中去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并見之于實際行動。
“打通服務(wù)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眻猿秩罕娐肪€既要有思想上的主觀愿望,又要有行動上的客觀條件。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必須建立聯(lián)系服務(wù)人民群眾的長效機制,必須“著力打通聯(lián)系服務(wù)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對于我們黨來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是掛在嘴上的說辭,不是空喊口號的標簽,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打通服務(wù)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落到實處,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實踐檢驗黨執(zhí)政得好不好,主要的標準就是群眾的事情有沒有辦好。
“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绷暯娇倳浿赋觯骸拔覀凕h的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边@就明確了領(lǐng)導干部政績的評價主體是人民,人民的評價是最具權(quán)威性的評價。年輕干部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多做打基礎(chǔ)、利長遠的事,不應(yīng)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能搞勞民傷財?shù)男蜗蠊こ毯驼児こ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