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于堅及其作品的意義

      2019-01-05 02:07:24付馮選
      邊疆文學(文藝評論) 2018年12期
      關鍵詞:于堅北島現象學

      付馮選

      理解于堅是困難的,因其大而無處下手。本文嘗試提供一些線索,掛一漏萬?!暗涝诤翁帯币还?jié),主要從“史”的維度來勘定于堅的身位;“詩人何為”一節(jié)則從于堅的思想本身著手,試著指出于堅及其作品的意義。

      一、道在何處

      1.第三代詩的得失

      所謂“第三代詩”及其“第三代詩人”,在我看來并不僅僅是艾青、北島之后的第三代,而更重要的是說,以北島為代表的朦朧詩人是第一代,而他們要“背離”北島等所建立的詩觀及其話語方式,即不想成為沿承北島一代的第二代。如此一來,第三代就有“他者”的意味,即強調與第一代的斷裂而非延續(xù),這從兩個詩刊的名字中可以很直觀的見出——《他們》《非非》。

      毋庸置疑,第三代詩為西方現代思潮所深深塑造,整個現代文學都是如此。質言之,要想更好地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包括當代),西方現代思想文化是決定性因素之一。艾青一代(即第一代詩人)的所接受的西方思想主要是西方現實主義、人道主義及其浪漫主義,如羅曼羅蘭、托爾斯泰、歌德等。而接受現代主義思潮的一些詩人,如李金發(fā)、戴望舒、馮至等成了北島一代(即第二代詩人)的先驅,這些現代主義思潮是對現實主義、人道主義、浪漫主義的深化與反撥,如象征主義、存在主義、表現主義等,代表性詩人包括艾略特、卡夫卡、里爾克、策蘭、特朗斯特羅姆等人。中國先鋒文學,尤其是小說,也屬于這一代,整體呈現“朦朧”的深度。第三代詩就是針對前兩代,尤其北島一代的詩歌而發(fā)。

      第三代詩,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決定性影響。后現代本身是個曖昧的詞,因為它與現代有時根本就是一回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代性的解構式深化。西方思想家追問后現代時有時會追溯到古希臘,這就消解了后現代這一概念的“斷裂”意涵。我在這里將“后現代性”勉強區(qū)分為三個面向:a現代的延續(xù);b解構現代;c回到生活本身。概言之,a是直面的,傾向于靈魂,屬于現代之后;b是反面的,傾向于身體(實則是欲望),屬于矯枉過正;c是正面的,傾向于靈肉一如的身體(也就是王船山所謂“即身而道在”的身體,同樣也是梅洛·龐蒂區(qū)別于身軀之身心一如的身體),既是對a的超越,同時是對b的反撥,即處于臨界-中道的位置。需要指出都是,這三個面向往往混合出現于一個詩人身上,并因時期不同而有所側重。第三代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朝向第b面向的。粗略地說,北島之后,所謂知識分子寫作(如歐陽江河、王家新、西川等)代表了a面向,西方詩人如龐德、帕斯捷爾納克、米沃什、帕斯、博爾赫斯對這些詩人影響甚大;相應的所謂民間詩派就代表了b面向。在b面向上,我可以舉出兩位詩人,一個是伊沙,另一個是楊黎。西方詩人格里耶、惠特曼、拉金、金斯堡以及弗羅斯特等對他們影響很大。

      上述兩派各有得失,北島一代所得還留存在所謂知識分子寫作的那些作品中,其所失則集中為第三代詩人所抨擊。第三代詩人最大的貢獻在語言方面,即拓寬了現代漢語的詩性,其目的是為日常生活辯護。在詩歌政治學上看,是一群為個體、自由、平等而戰(zhàn)斗的孩子。這與“文革”后,改革開放所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變化有關。對語言(生活)的這一貢獻,首推于堅(早期)、韓東,李亞偉、伊沙、楊黎次之。相應c面向的詩人,情況更為復雜。他們要回應西方詩歌、回應唐詩;他們要直面被現代性所形塑的沒有神性的日常生活;他們要在中西古今文明的激蕩處處理當下的生活經驗。總之,他們的“野心”是要讓基于現代漢語的新詩成為唐詩一樣的經典。朝向c面向的詩人可謂鳳毛麟角,以我有限的視野,只能舉出于堅。

      2.于堅與第三代詩人的區(qū)別

      我個人以為,于堅實質上從來就不屬于第三代,但在反對知識分子寫作及北島一代的90年代,于堅站在了民間詩派一方,這主要是就語言策略上講的(“反對隱喻”,消解深度和宏大敘事),這一語言策略和韓東(“詩到語言為止”)遙相呼應,實乃一場新的詩歌革命,最終成果,即于堅“詩言體”的提出。楊黎等人今天仍在堅持的所謂廢話寫作,亦可以看作這一語言策略的延續(xù)。

      上述兩者都認為語言(詩歌)是存在(生活)的家,并且要回到元語言(詩歌)。但區(qū)別在于,楊黎等人認為,生活是瑣碎的、平淡的,因此以一種瑣碎的、口水的“廢話”來寫作是“回到事情本身(Zur Sach selbst)”,可這一“事情本身”是建基于事實與價值的剝離之上的,如果“事情本身”缺失倫理維度,這一“事情本身”就是善惡是非不分的混沌,即文化一詞所標識的世界(黃色文化跟圣經文化在文化學上是平等的),此時回到的所謂元語言(詩歌),即未經孔子刪定“詩歌”;于堅則認為生活是上手的、日常的,不僅具有常識屬性,并且是神圣的,而將這兩者不偏不倚地凸現出來就是詩人的本事(本來之事),這才是“回到事情本身”,這一“事情本身”是天地人神一如的,此時的“事情本身”即文明一詞所標識的世界,此時的詩歌是孔子刪定后的“詩歌”——“詩三百”。

      3.現象學視野中的于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痹谖鞣剑幸环N理論是有助于理解于堅的,即現象學,尤其是海德格爾詩思合一的存在現象學。這種現象學的方法(其實無所謂方法),即形式顯示(孫周興)或形式指引(張祥龍),中國學者稱其為形象顯示(丁耘),也就是區(qū)別于概念思維的象思維(王樹人)。據我所知,海德格爾之后,沿著這一方向致思的思想家還有巴什拉和羅姆巴赫等。于堅對詩文的理解,就屬于現象學式的。當然,海德格爾的影響只是一個外在的契機,這種現象學的識度在中國傳統(tǒng)典籍中俯拾皆是,如隨物賦形、與時偕行等。大禹治水就是中國現象學或道(導)學的一個典型例子。如此,詩歌要呈現的存在即生活世界本身,它是自足的、源發(fā)的、不息的,詩人能做的只是守候、傾聽,讓其自在起來,這就是本源意義上的詩——元詩。此時的詩(語言或詞)與生活(世界或物)的關系,是波紋與水流的關系,此時的詩即源初意義上的紋,即爻象。詩人即文人。于堅的詩文有一部分命名為“事件”“作品”“便條”“筆記”等,是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而且(更主要的)是存在生活世界自然而然的顯現。譬如,《對一只烏鴉命名》《避雨之樹》《飛行》等作品。同樣,《0檔案》作為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形態(tài),亦即那段生“事情本身”的形態(tài)。至此,詞才是“及物”的。

      二、詩人何為

      1.于堅思想的結構

      80年代,于堅開始寫詩,此時的詩呈現出口語化、反隱喻等特征,如《尚義街六號》。其時他思想的關鍵詞大概是:能指與所指;過去與未來;生活世界與意識形態(tài)等。詩人立足于前者而批判、解構后者,皆以日常生活為歸宿。其思想受到西方,尤其是現代西方思想的籠罩性影響,其視域未能超出現代性(包括西方的“語言學轉向”),故對中國傳統(tǒng)的態(tài)度與“五四”一代一致。

      大概在90年中期以后,于堅試著將自己從受現代西方影響的現代性傳統(tǒng)中區(qū)別出來,同時開始強調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重要性,并試圖接續(xù)這一傳統(tǒng)。因此,對現代西方思想以及受這一思想影響的“五四”傳統(tǒng)保持了必要的警覺與批評,《還鄉(xiāng)的可能性》一書中所收錄的文字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直到今日仍在延伸(如《朝蘇記》)。此時,以過去為基點批評未來,即以“故鄉(xiāng)”為基點來批評“現代性工程”(列奧·施特勞斯語)。然而,站在生活世界的視界來反思、批評一切意識形態(tài)則是一以貫之的。

      從《棕皮手記》所收錄的文字看,于堅的思想經歷了一個與其說轉變不如說深化的過程。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于堅可以說是一個自由主義詩人,以解構及其后現代為標志,其所依賴的思想資源幾乎都是現代西方的。90年代中期開始,于堅的思想變得更為圓熟,以對傳統(tǒng)態(tài)度的轉變?yōu)闃俗R,故不理解于堅的人誤以為于堅“背叛”了“他們”。

      順便一提,于堅早期對語言的可能理解基于索緒爾的結構主義,同時有誤解了海德格爾之嫌。在“語言學轉向”中,海德格爾無疑是走得最遠的,其拆分語言的游戲以及提出“形式指示”的現象學方法,其目的就是要破除西方拼音文字的局限性,然而作為西方人,海德格爾提倡“語言乃存在之家”,即便此時的語言是本源性的道言,即詩,也是西方語言思維的結果(所謂“太初有言”)。中國則山春草木無不是道之體現,語言從來就沒有獲得過這樣的至尊地位。與此相較,中國藝術精神主要在莊禪,其對道與言的思考是以言筑象、以象筑境、以境揚神,最終得意忘言。按照海德格爾思想自身的脈絡,海德格爾推崇的一定是中國的“象思維”,這種思維對語言的理解正是“得意忘言”,其在禪宗“不立文字”的教誨中達到極致,故羅姆巴赫沿著海德格爾思想的腳步一直走到了東方——禪宗。

      2.詩學革命

      于堅強調語言的描述及其邏輯性(應當受到拼音文字及敘事文學的影響),即是解放漢語或修補漢語自身之不足,為的是詩重新開始其創(chuàng)世功能——命名。然而,古漢語的抒情性變得突出只是隋唐以來的事,而先秦語言則古樸自然,敘事抒情尚未剝離,此時的語言接近元(源)語言,即真正的詩言或道言。既然修辭性的隱喻必須回到元隱喻,那最終詩歌語言就得回到元語言,而非側重敘述的所謂小說語言。

      以傳統(tǒng)的文質視角來看,禮法維度缺失會導致質勝文則野,此時的詩不再是詩教(與荷馬展開“高貴的競爭”的柏拉圖聲稱要把詩人趕出理想國,這就是“詩與哲學之爭”的古典意涵),正因為如此,此時的詩就成了原詩,這與海德格爾晚年的入思路徑是不謀而合的。然而海德格爾的召喚是回到中國的天道,于堅則是要重新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上回到原(元/源)詩,以及對世界最初的理解,這不止是一場深刻的詩學革命。

      3.回到生活世界

      然而,于堅的探索是一以貫之的。于堅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批判意識形態(tài),從能指出發(fā),回到存在本身;立足故鄉(xiāng)或大地,批判“在別處”以及現代性。這是一種典型的存在之思。于堅一方面要求回到本體,另一方面又要回到具體(形而下),實則是要從體用兩個方面同時回到原初境遇。于堅獲得這一識度其現代西方思想的影響不可小視,但更多是出于自己的身位與自覺,即自身探索的結果。在這一探索中,少時閱讀、文革經歷、工廠經驗、高原漫游、行走世界(深入世界,而非與國際接軌)以及個人性情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其發(fā)端則是對北島一代的批判,即第三代詩的興起。

      生活世界本身即是我們的根,我們只能立足于此,其他都是派生性的。為日常生活辯護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為存在辯護、為人性的辯護,此處即天地人神共處之所(“域中有四大”),這就是日常生活的活水源頭。于堅作品所展示的正是現象學所追求的,故其作品具有原發(fā)性、直接性和當下生成性,一個作品就是一個事件,所謂“以言行事”。于堅寫詩、作文、攝影、拍記錄片,都是一種對日常生活的還原(如《建水記》),即莊子所謂“藏天下于天下”。這是一種無為之制,盡可能消除一切多余的東西,讓詩意自己呈現、涌出,語言則變成了海德格爾所謂指示之形式。然而,此時的作品已經不能用俗常的詩歌標準來評判,作品成了藝術,成了真理(參看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

      于堅走了一條既不同于艾青、北島,又不同于楊黎的中國新詩之路。這第四條道路是從前三條道路中流出來的,是一條中道,惜乎至今仍隱而不顯,但于堅的作品已經給出了足夠的消息?!霸婎I導生命(于堅語)”,于堅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指出了一種更值得一過的生活,一條道,其作品不過是詩人沿途的留下的“路標”(如《便條集》)?!暗缆范侵鳌?,對于堅的作品亦可作如是觀。

      當所謂的第三代詩人還在那里表演(“不誠無物”)之時,于堅已經走遠。

      謝 凱 那一片山 60×50cm 布面油畫 2016 年

      猜你喜歡
      于堅北島現象學
      睡吧,山谷
      讀北島:一只輪子,尋找另一只輪子
      中學語文(2019年31期)2019-12-05 04:54:10
      關于于堅詩歌口語化特征的探究
      北方文學(2017年20期)2017-08-01 00:34:09
      有限景點 無限景致 回味新西蘭北島的自然美
      中華建設(2017年3期)2017-06-08 05:49:29
      行走在“反叛”的路上
      于堅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意識價值體現
      對“如是我聞”的現象學詮釋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3
      北島:搖詩櫓漂泊異域,蕩文舟回歸故土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29
      學習共同體的現象學闡釋與應用
      三位詩人與三種回憶
      麦盖提县| 杭锦旗| 中超| 上饶县| 嘉善县| 甘南县| 乐安县| 武威市| 大宁县| 美姑县| 朝阳县| 米脂县| 新巴尔虎左旗| 吴堡县| 昭觉县| 沽源县| 苍山县| 吉安县| 湄潭县| 扬州市| 大悟县| 武宣县| 广宁县| 鹤岗市| 安徽省| 扎鲁特旗| 奈曼旗| 长葛市| 靖江市| 四子王旗| 南川市| 南投市| 三亚市| 文水县| 镇沅| 安塞县| 淄博市| 景宁| 广平县| 遂川县|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