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曰才 鄭曉云
(山西省汾陽醫(yī)院 山西 汾陽 032200)
腦動脈瘤為腦動脈壁的局限性的囊性膨出,好發(fā)年齡40歲~60歲,病因有先天性、感染、動脈硬化等,發(fā)生位置80%在Willis環(huán),其中前交通動脈、后交通動脈發(fā)生最多,大腦中動脈、基底動脈次之。腦動脈瘤好發(fā)于腦動脈分叉和主干的分支處,常因動脈瘤破裂出血致頭痛、嘔吐等癥狀就診,嚴重時伴意識障礙;臨床治療方法包括開顱動脈瘤夾閉術和介入栓塞術。隨著設備的更新和技術的進步,介入治療已經成為顱內動脈瘤首選的治療方法,較開顱手術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1],如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較短、出血量少、患者恢復較快等,還因該術式在血管內進行,有助于減少手術損傷腦組織及引起腦部感染,可較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改善預后[2],因此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在治療中仍有部分患者發(fā)生術中或術后并發(fā)癥,影響其預后[3]。作者對62例腦動脈瘤患者實施介入栓塞治療后發(fā)生臨床并發(fā)癥及防治情況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62例腦動脈瘤行介入栓塞術后的患者,其中男39例,女23例,最大年齡76歲,最小35歲,平均年齡55.5歲,這些患者中均沒有重大臟器功能衰竭、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
多數(shù)患者突然發(fā)病,以頭痛和意識障礙為突出表現(xiàn),伴有頸項強直、惡心、嘔吐,或有偏癱、失語,并伴有全身癥狀,如血壓增高,體溫升高、胃腸出血等。
根據(jù)動脈瘤體大小及瘤頸寬度選擇不同類型、直徑、長度的彈簧圈,經股動脈(59例為右股動脈,3例為左股動脈)穿刺,插管,動脈瘤血管肝素化,選擇大小符合的彈簧圈推進動脈瘤腔內,直到腔內完全填塞為止,必要時結合支架置入,術后進行抗凝治療等常規(guī)性藥物。
發(fā)生腦血管痙攣4例,占30.8%;腦梗死2例,占15.4%;肺部感染2例,占15.4%;尿崩癥2例,占15.4%;再出血1例,占7.7%;應激性胃潰瘍1例,占7.7%;穿刺部位血腫1例,占7.7%;其中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癥狀均好轉或痊愈。
動脈瘤栓塞術中,需要注意手術的操作方式盡量減少對血管的刺激及對血管壁的損傷,術后要維持好患者血壓,注意血容量情況,必要時擴容升壓,保持血壓平穩(wěn),避免血壓忽高忽低,維持血壓140~160/80~90mmHg,術前、術中、術后持續(xù)注射泵泵入尼膜同2ml/h,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多者,置腰大池引流管引流血性腦脊液,減少出血對腦血管的刺激,能有效預防或治療腦血管痙攣;動脈瘤手術術中、術后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引起腦梗死是手術的并發(fā)癥之一[4],手術操作技術熟練,注意控制術中血壓不能太低,術后注意觀察患者血壓、中心靜脈壓的變化,血容量如不足的情況下予以大量補液,能有效防治并發(fā)腦梗死的危險;對于年老體弱、長期臥床患者,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定時翻身、拍背,保持病室內空氣新鮮,適時采取相關的抗感染藥物預防肺部感染的發(fā)生非常重要;術后給患者合理補液和進食,密切觀察尿量及尿比重,必要時記錄每小時尿量,注意及時發(fā)現(xiàn)尿崩癥并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術后密切觀察患者引流液的顏色和量,警惕突然發(fā)生的病情變化,有效控制躁動,維持血壓平穩(wěn),對于再出血的防治非常重要;術前預防性使用制酸劑或質子泵抑制劑,減少胃酸的分泌,防治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穿刺部位血腫的預防應注意術前評估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情況,注意觀察患者股動脈穿刺局部有無滲血及血壓有無下降,應用一次性壓迫止血器正確有效的壓迫止血,并減少肢體活動。
腦動脈瘤是以動脈瘤破裂出血為主的腦血管病,出血導致的腦血管痙攣、腦梗死是造成患者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并發(fā)癥,發(fā)生腦血管痙攣后,腦組織缺血缺氧,進一步引起腦梗死,所以對于腦動脈瘤介入手術的患者,腦血管痙攣的預防和治療非常重要。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后治療用藥的過程中,還應該重視觀察患者有無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尿崩癥等的相應的臨床預兆信息,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有效防治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