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西縣菜子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48108)
牛皮膚癬菌病又稱錢癬、脫毛癬,是由皮膚真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侵害動物和人的毛發(fā)、羽毛、皮膚、指(趾)甲、爪、蹄等,形成癬斑,表現(xiàn)為脫毛、脫屑、滲出、痂塊等癥狀。本病遍布世界各地。
對動物和人致病的皮膚真菌主要是毛癬菌屬及小孢真菌屬。皮膚真菌對外界具有極強的抵抗力,耐干燥,100℃干熱1小時方可致死。對一般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不敏感。制霉菌素及灰黃霉素等對本病菌有抑制作用。
1.1 本菌可依附于動物體上,停留在環(huán)境及生存于土壤之中。在一定條件下,感染動物和人?;疾游锖筒∪藶楸静〉膫魅驹?。
1.2 本病主要經(jīng)直接接觸傳播,也可經(jīng)污染的刷拭用具、挽具、鞍具或系帶留于污染的環(huán)境中,通過搔癢、摩擦及蚊、蠅叮咬,由損傷的皮膚感染。
1.3 自然情況下,牛最易感,其次為豬、馬、騾、驢、綿羊和山羊,鳥、家兔、貓、犬、大鼠等也易感。
1.4 一般無性別差異,但幼齡動物比成年動物易感。農(nóng)村多見于黃牛和水牛,城市多見于奶牛。
1.5 本病全年均可發(fā)生,秋末至初春舍飼期發(fā)病較多。
1.6 動物缺乏營養(yǎng),皮膚和被毛衛(wèi)生不良,環(huán)境氣溫高、濕度大、污穢等可促進本病發(fā)生,有時呈地方流行性。
本病潛伏期2~4周,成年牛抵抗力強,癥狀相對稍輕。青年牛癥狀較為明顯,癬斑最常見于眼眶、口角附近,以及面部、頸部和會陰部,并可蔓延至體表各部位。癬班部位有瘙癢和觸痛感,初期覆蓋灰白色、鱗屑狀呈豌豆粒大小結(jié)節(jié),以后逐漸向四周蔓延擴大,呈圓形隆起的痂塊狀,界限明顯,表面灰白色,有殘存的斷毛,痂塊上有新生的毛發(fā)。因癬斑痂塊形狀皆如硬幣,故又稱錢癬。典型的癬斑還有同心環(huán)樣結(jié)構(gòu),此時,病牛瘙癢不安,日漸消瘦,減食。有的毛癬菌侵及肺臟,病程可持續(xù)1年以上,患牛消瘦、貧血以至死亡。
根據(jù)病史、臨床特有癥狀和流行特點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可進行實驗室檢查,刮取爪甲碎屑、病健交界處的皮屑或毛根少許,置于載玻片上,加人少許10%氫氧化鈉溶液浸泡15~20分鐘,或微加熱3~5分鐘,待毛發(fā)軟化、透明時加蓋玻片,用低倍或高倍鏡觀察,在毛根周圍發(fā)現(xiàn)排列整齊的真菌孢子即可確診。
4.1 平時要加強對牛群的飼養(yǎng)管理,搞好牛舍及牛皮膚衛(wèi)生。
4.2 用具固定使用,保證牛的營養(yǎng),消滅各種吸血昆蟲。
4.3 發(fā)生本病時,對病牛隔離治療,對牛群進行全面檢查找出病原。對牛舍、圍欄及用具、環(huán)境用2%火堿或0.5%過氧乙酸徹底消毒。
4.4 飼養(yǎng)管理人員要注意自身保護,以防受到感染。
4.5 有條件可用牛皮癬菌雙價滅活菌牛頸部肌內(nèi)注射,一次2ml,間隔10~14日再以同樣劑量、方法注射一次,預防效果很好。
5.1 燒烙法,對病牛進行保定后,用燒紅的烙鐵對患部燒烙,由輕到重,由里到外,逐進行,形成一度或淺二度燒傷,呈黃色焦痂狀。
用此法曾經(jīng)治療52頭病牛,經(jīng)一次燒烙后,在15日內(nèi)全部治愈,黃色焦痂逐漸脫落,長出新鮮皮膚和背毛。
5.2 硫黃粉500g,豬油1000g,水楊酸鈉50g,魚石脂50g,混合制成軟膏。先將痂皮清除,再用溫肥皂水洗干凈,每隔2日涂藥1次,一般3次可治愈。
5.3 蒼術30~50g,黃柏30~50g,棉籽油250ml。將蒼術、黃柏焙干研細,用棉籽油調(diào)勻,涂抹患部。筆者用該法治療,輕者用藥1次,重者2次治愈。
5.4 取木槿二層重皮與60°以上等量白酒混合,浸泡24小時以上,用于涂擦患部。實踐證明,此法療效優(yōu)于克霉素、敵百蟲、碘酊等。
5.5 膽礬10g,加水100ml,共研溶解后,日涂3次,連用3天。
此法治療錢癬療效甚佳,錢癬多發(fā)生于3歲以下牛,以頭部、眼瞼、頸兩側(cè)呈現(xiàn)大如銅錢、小如豆瓣的皮膚粗糙增厚結(jié)痂為特點。
5.6 巴豆、蛇床子、大風子、苦楝皮、狼毒各1份,明礬、硫黃各2份,研末,植物油調(diào)成糊狀,涂于患處,每天1次,2~3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