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軒 崔文河
摘 要:在當前國家加大文物建筑保護力度的背景下,本文以山西省芮城縣永樂宮為研究對象,結合歷史文獻及相關理論,采取田野調查法對永樂宮的空間序列進行解析。通過歸納總結其空間形態(tài)及序列關系特征,探求元代具有官式風格建筑群的布局特點,以此作為對前人研究的重要補充,為以后宮觀建筑的保護、修繕、復建等提供相關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永樂宮;空間序列;空間格局
0 引言
建于13世紀至14世紀初,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的永樂宮,位于黃河北岸、呂洞賓的家鄉(xiāng)芮城縣。永樂宮作為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宮觀占地面最大、保存現狀最完整的道教宮觀建筑群,被譽為與北京地區(qū)的白云觀、陜西地區(qū)的重陽宮齊名的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20世紀60年代前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0月28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1]
1 永樂宮的概況
永樂宮,本名大純陽萬壽宮,是為紀念呂洞賓而修建的。它的原址在呂洞賓的故鄉(xiāng)——芮城縣永樂鎮(zhèn)招賢里水竹墟興仁巷。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行大規(guī)模的水利建設,1959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處于淹沒區(qū),國務院決定將永樂宮內所有的建筑物連同壁畫、碑喝、石刻等全部搬遷,最后選定了縣城正北2.5公里的古魏城遺址龍泉村附近。[2]
遷建后的永樂宮坐落在芮城城北的西周古魏城遺址內,位于東經110°16'58",北緯34°35'51",處于晉、陜、豫三省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北依中條山,南臨黃河,風光秀麗,氣勢壯觀,[3]如圖1所示。永樂宮的西北方向佇立著唐朝始建的五龍廟,附近埋葬著180萬年前西侯度古人類文化遺址,有著名的醫(yī)河古人類文化遺址,還有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的清涼寺古墓群等。
2 永樂宮空間序列解析
大多數宮觀建筑群的空間布局是以水平方向鋪展開來的,以人的視角看向建筑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局限性,難以全觀建筑整體原貌。[4]只能靠腳步丈量空間,行走穿梭于建筑之間,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空間的相互融合、廊道穿插以及別具趣味的點綴布置,從而在腦海中梳理出建筑群體的“廬山真面”。如此展開觀察便構成了宮觀建筑連續(xù)的空間序列,一組完整的空間序列通常是由入口前導空間、入口空間、承接空間、高潮空間、收尾空間等幾個部分組成,如圖2、圖3所示。
2.1 入口前導空間
入口前導空間是溝通連接建筑內外環(huán)境的載體,同時作為建筑空間序列的起始,擔任著展示宮觀形象的重要作用。為了宮觀建筑的整體形象與定位,前導空間的建造通常調動各種各樣積極的元素,來形成宮觀建筑特定的或莊嚴氣派、或精致巧妙的場地精神。
永樂宮的入口前導空間為宮門前庭院,其采用園林化的手法,利用規(guī)整的甬道、寬闊的水面、茂密的樹林等作為入口的前導元素。入口甬道是宮觀建筑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細部處理可謂考究。在永樂宮至宮門長約100米的甬道兩旁種植著松柏,莊嚴肅穆之感蔓延開來。將大量樹木種植在宮觀山門前,有三方面的寓意,一方面可以顯示出道教宮觀遠離塵囂、超凡脫俗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與外界噪音相隔絕,為在此修身養(yǎng)性的道士與信徒提供靜謐的場所,最后,茂密的樹林也寓意著宮觀人杰地靈,人才輩出。
2.2 入口空間
穿過牡丹園、文瀛湖、檀園和甬道就到達了永樂宮建筑群的入口——宮門。前導空間以宮門為終點,開啟了以院落空間為中心的建筑群序列。宮觀的空間形態(tài)通常是內向型的空間構造,四周封閉的高大院墻將宮觀建筑圍合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徑直穿過前導空間到達宮門,便可以開始欣賞宮觀內部的空間格局了。宮門是一個空間的突破口,也是一個重要的景觀節(jié)點,像一個橋梁連接著宮觀內部空間與外界的時空。同時,入口空間為宮內連續(xù)空間創(chuàng)造了可識別的空間界限,為區(qū)別內外空間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永樂宮的宮門較之殿堂等宮觀內的主要建筑,形制等級較低,為清代所建,面寬五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頂,屋頂曲線平緩。在明間辟有中板門,東西兩稍間辟有偏板門。在次間及兩山墻前部的磚壁之上嵌有磚雕圖案,精美古雅。
2.3 承接空間
位于入口前導空間與入口空間之后的第三個層次是承接空間,起到承上啟下、相互滲透的作用,是整個宮觀首尾相連的重要結構,因此,承接空間的景觀營造便顯得更加考究,空間意境應該更加深遠悠長,別具柳暗花明的意味情趣,為接下來的后續(xù)空間做足鋪墊。
永樂宮的承接空間是緊隨宮門之后的一個院落,院落本身的尺度并不大,在院落的中軸線上同樣筑有一條筆直且規(guī)整的甬道,直接通向院落的盡頭——龍虎殿。龍虎殿,又名無極門,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最初為永樂宮的山門。由于大殿內原供奉的兩位道教神仙為青龍、白虎兩位星君,故以龍虎殿為名。[5]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六架椽,單檐廡殿頂。甬道兩旁密植各種古樹名木,渲染出神秘莊嚴的氣氛。院落中軸線東西端的盡頭各有一個碑廊,里面陳列著30塊古碑,碑文記載著永樂宮的修建經過及壁畫的內容。與此同時,龍虎殿的場地標高要比院落高出不少,因此在宮觀的剖面也形成了起伏的高差變化,抵達下個空間需要由階梯相連接,工藝難度增大,承接空間長度延長,體驗感也隨之變長。[6]
2.4 高潮空間
一個足夠精彩的高潮空間是建筑布局得以成功的竅門。[7]對永樂宮而言,前三個空間仿佛舞曲的前奏,都是在為高潮階段做鋪墊,形成眾星捧月的序列感。
永樂宮的高潮空間是三清殿本身及其殿前中心庭院,此空間是永樂宮眾多合院中最為顯眼的一部分,規(guī)模尺度也是最大的一部分。三清殿是所有宮觀建筑中規(guī)格最高、體量最大、建造工藝最為精密復雜的一座大殿,其莊重威嚴的氣勢使人肅然起敬,是整體空間的結穴。三清殿位于龍虎殿以北,殿名無極殿,其在宮觀中的地位體現在眾多與其他宮殿不同的細節(jié)。首先,為了強調其地位,將大殿整體抬高,砌筑出區(qū)別于其他宮殿底座的規(guī)格更高的月臺,成為整個建筑序列中的制高點。[8]三清殿與龍虎殿之間磚砌漫長的甬道相通,其間是一個廣闊的院落,兩側宮墻圍護,左右巨碑矗立,松柏蒼翠。這種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的結合,使人們的視覺焦點定格在體量大、存在感強的三清殿,引導游人朝大殿方向趨近,靜靜地感受藝術給靈魂的洗滌與熏陶,此時時間仿佛靜止,而感知還在繼續(xù)。
2.5 收尾空間
收尾空間類似于空間形態(tài)“起、承、轉、合”中的“合”,但是與其相比,它有著更深一層的含義——延續(xù)性,預示著高潮空間的延續(xù)。這種空間讓人的情緒由興奮、激動引向平靜,使參觀者在最后的收尾處逐漸平靜,細細感受靈魂的升華,領略其中深刻的意味。從三清殿兩側進入純陽殿空間,兩座大殿之間由一條高2.2米、寬5米的步道連接,純陽殿與其身后的重陽殿組合形成整個空間的收尾階段,設置首尾空間將空間情緒慢慢平復,避免了空間戛然而止的尷尬境況。同時,連接步道的兩側種植了密集的松柏,也豐富了空間景觀的層次感,營造出天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
3 結語
永樂宮代表著中國古代宮觀建筑群空間的典型布局形式,其空間秩序由于受到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及宮廷建筑形式的影響,反映到空間布局上,即為在宮觀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布著山門、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在這些主體建筑的東西兩側,由圍墻筑成院落,并將三座大殿建造于宮觀空間的后部區(qū)域,佇立在高大的臺基之上,規(guī)格與間距依次遞減。從總體上看分區(qū)明顯,主次有序。這些建筑及其庭院空間正好與其空間序列中的入口前導空間、入口空間、承接空間、高潮空間、收尾空間相對應。因此,本文通過對永樂宮空間序列布局方法的系統(tǒng)分析,學習其中的營造智慧,對研究中國古代宮觀建筑群的空間布局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芮城縣志編纂委員會.芮城縣志[M].三秦出版社,1994.
[2] 王金平,李會智,徐強.山西古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
[3] 山西旅游景區(qū)志叢書編委會.永樂宮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4] 徐應錦,王冬.起·承·轉·合——解讀巍寶山長春洞空間布局的結構章法[J].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9,34(2):95-100.
[5] 柴澤俊.山西永樂宮遷建親臨紀實[M].文物出版社,2016.
[6] 鄭炘.山地風景區(qū)的建筑空間組織(上)[J].建筑師,1988(4):73-79.
[7] 王波峰.山林道教建筑導引空間形態(tài)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8] 鄭炘.山地風景區(qū)的建筑空間組織(下)[J].建筑師,1988(6):116-130.
作者簡介:劉文軒(1993—),男,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
崔文河,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