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元代是一個多鐘宗教并存的社會,各宗教壁畫創(chuàng)作也必然受到重視。永樂宮壁畫的色彩體系,直接影響了當時及其后的宗教壁畫創(chuàng)作。本文以永樂宮壁畫中的《朝元圖》為主,從色彩構成的三個角度分別進行分析。
關鍵詞:元代;壁畫;永樂宮;朝元圖;色彩
元代在建國初期道教被提倡,統(tǒng)治階級需要利用宗教維系和鞏固政權,宗教也需要借組政治庇護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廣大人名群眾在歲無寧日,生存得不到保障時也渴望從宗教中獲得精神寄托,正是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宗教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
一、永樂宮
永樂宮始建于元代,是我國著名的元代道教宮觀。其原址在山西南端的芮城縣永樂鎮(zhèn)(前屬永濟縣),1959年因為治理黃河的工程動工開始,永樂宮便遷到芮城縣北三公里的地方。宮殿內壁的墻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整個建筑布局主次有序,其藝術價值之高,數(shù)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其壁畫分布在無極門、三清殿、純陽宮和重陽殿,以三清殿《朝元圖》最具代表性,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及扇面墻兩側都繪滿壁畫,內容為《道府諸神謁元始天尊》簡稱《朝元圖》。
二、《朝元圖》
《朝元圖》整幅畫面布局壯闊構圖嚴謹豐滿,總繪394身佛像。整幅畫中人物造型飽滿,神態(tài)各異,人物之間顧盼有神,形象逼真生動,令人陶醉。人物或靜或動,性情神態(tài)各不相同:有的對話,有的傾聽,有的凝眉而思。這組群像中,男女老少,壯弱肥瘦,動靜相參,疏密有致,在變化中達到了統(tǒng)一,多樣中取得了和諧,可謂形神兼?zhèn)洹?/p>
全畫用筆簡練果斷,一線一點都無多余一筆。色彩既協(xié)調又絢麗,富于濃重的民族裝飾趣味。重彩勾填筆到神隨。在著色山多用礦物質顏料填涂,在衣冠飾物的科華上為突出其精麗之美以英絡花鈿瀝粉貼金,從而形成絢麗華艷而又莊重和諧,統(tǒng)一在線描的墨骨之中。如此宏大的場面,如此千姿百態(tài)的人物,卻看不見草率之處和拼拼接之痕,堪稱是絕世精品。
三、《朝元圖》色彩分析
1.補色對比。補色是人的視覺心理的一種反映,這類色彩藝術開始僅僅是本能的反映,運用到繪畫色彩結構中則平衡了色彩“視覺心理”,顏色彼此之間相互區(qū)分,互補,刺激視覺心理,組成統(tǒng)一的整體色彩結構。
永樂宮《朝元圖》畫面主要以石青,石綠等類似色組合畫面,出現(xiàn)最多的補色對比顯而易見是土紅或是赭石色與石膏,石綠。這是一對美妙而和諧的對比色。石綠在土紅類色的對比與襯托下如翡翠般椰熠熠生輝,明亮而通透,赭石或者是土紅的使用避免了過分強烈的色彩關系。
2.冷暖對比。色彩的冷暖對比放置在“五色論”中看來,也就是色彩陰陽觀:即色彩中的暖色,亮色為陽色,冷色,重色為陰色。冷暖色彩的性質不一樣,對人的視覺刺激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給人心理上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影響。
永樂宮壁畫中這種較大面積的明度較高的冷色粉綠,粉藍,與小面積的深紅,赭石等暖色塊并置在一起,色彩感覺上給人一種飽滿,艷麗,輝煌。形成了冷色調中柔和的冷暖對比,又沒的色彩冷暖在現(xiàn)代繪畫中的也是少見的。
明度越高的色彩看上去越冷,明度越低的色彩給人視覺刺激后產(chǎn)生變暖的傾向。永樂宮壁畫中的藍綠色由于使用的礦物質原料,相對含有一定量的白粉,從而提高了明度,形成了特殊的,奪人視覺色彩的張力。另一方面,石青,石綠是由一種類似寶石的礦石材料研制而成的,顏色性能穩(wěn)定,堅固,在漫長的歲月中輕易不會變色,壁畫中另一些含有銀朱或黃丹的迪奧和色變色后形成了比較重的灰色,低明度的畫面襯托著石青,石綠,色彩顯得穩(wěn)重而平和。使人產(chǎn)生平靜,安逸,清淡,理智莊嚴的心理感受,看后使人心靜下來,精神上也不覺的疲勞。
三清殿西壁的金母元君像,多賦以暖色,而提以冷色,她周圍的人物則以冷色為基調,提以暖色,因此華麗而古雅。
純陽殿的《鐘離權度呂洞賓》圖中的鐘離權衣服著石綠,衣邊,衣袖用以墨色,肌膚用紫赤色勾填,而呂洞賓的衣服著白色,兩個任務的微冷的用色在背景的暖灰色調的襯托下,呈現(xiàn)出古樸清雅。
在冷暖色彩對比中,同一色彩在不同位置的對應關系取得了畫面的協(xié)調,使畫面在冷暖色對比動蕩的色彩中球的穩(wěn)定與統(tǒng)一,這種穩(wěn)定是一種動態(tài)的冷暖色隨筆和諧關系。永樂宮壁畫強烈而統(tǒng)一的色彩結構,一部分是畫工本能的自發(fā)傾向,另一部分是明見色彩習慣和師徒相傳的用色規(guī)律。
3.明度對比。明度對比是一切色彩對比的基礎。色彩的明快與響亮,低沉與渾厚在眾多的情況下取決于明度。
永樂宮純陽殿壁畫中火焰用紅色,屋子用棗紅色,刮風用白色,夢幻用灰白色,再加上由于時間與材料的原因,變色后形成的優(yōu)美的暖灰白色和冷紫色,將任務與環(huán)境組成了協(xié)調混潤的色彩交響樂。部分人物身上斑駁脫落的白色衣裙以及白馬穿插,點綴于整個畫面之中,如此輕快的音符,增添了明快恬靜的節(jié)奏感,整個畫面的色彩散發(fā)出和諧而濃郁的藝術氣息,令中外藝術家,學者沉靜其中。
在永樂宮壁畫《朝元圖》中,女性面部用傳統(tǒng)的重色勾填發(fā),有計劃的使用朱砂等石色,用白色等單純色調間隔起來,紅色加白,通常給人以溫雅,清秀細嫩,美麗的心理感受。同是女像的水星,電母與玉女,但施色卻有所不同,電母面部黃色偏多,所以給人以光明,急速的感覺,表現(xiàn)電母深沉,莊重的個性神態(tài),而玉女黃色的衣裙,綠色的飄帶,給人以高貴富麗之感,水星是以玉女的形象出現(xiàn)的,比喻水之柔美。她回眸凝視,手握毛筆,她是整幅壁畫中最清秀的女性形象,她的面部用以藍色加白之多,微微泛紫,給人以清淡,高雅,端莊,俊俏的感覺。
四、結語
總體看,《朝元圖》每一部分的色彩組合,存在補色,冷暖,明度,色相的對比,由于時間的原因形成不同程度的膚色組合對比。補色對比和冷暖對比形成了《朝元圖》色彩構成的特征。《朝元圖》遵循的是“以簡為美,以少勝多”的色彩歸納原理,使《朝元圖》的色彩效果在整體上形成了“色澤通透,生機盎然,寓動于靜,沉穩(wěn)莊重”的特色。
元代壁畫為寫實風格的工筆重彩形式,不同于卷軸畫那樣的有著明顯的演變痕跡。因為只有寫實的工筆重彩才能最充分的體現(xiàn)出感化民眾的藝術功能,才適合特殊的欣賞環(huán)境,也才能迎合廣大民眾的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
參考文獻:
[1]李浴.中國美術史綱[M].遼寧:美術出版社,1988,12.
[2]段文杰.中國壁畫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3]李廣元.東方色彩研究[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4.
[4]潘公凱.走近壁畫——壁畫創(chuàng)作與設計[M]福建:美術出版社,2001.
[5]杜哲森,元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6.
[6]楚啟恩.中國壁畫史[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3.endprint
博覽群書·教育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