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心蘭
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的大肆散播,企圖削減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瓦解我國原有的價值體系,動搖社會制度。而大學生由于實踐經驗少、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認知不足等原因,在歷史虛無主義隱蔽的散播下容易產生不良影響。針對這一現象,本文首先從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內涵出發(fā),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形成、概念、表現做了簡要的概述;其次,闡述了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對這些負面影響研究出具有針對性地應對之策。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自信;影響;對策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內涵
在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探索中,出現了一些極力否定中國歷史傳統(tǒng)、革命、建設和改革,主張中國要發(fā)展必須走西方的道路的思想。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極大的增加了中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虛無主義似乎是消沉湮滅、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和文化互相影響,世界格局不斷的變化,在世界舞臺上,社會主義制度處于低潮,在這樣復雜的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在現實生活和網絡上大肆惡搞、歪曲、抹黑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例如,曾入選“十大抗戰(zhàn)歌曲”的《黃河大合唱》在某單位年會的視頻中以夸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被惡搞,引得臺下哄笑,甚至這一節(jié)目還被搬上電視熒幕,在更大范圍引起關注,這無不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歷史嚴肅性、學理性、客觀性的認知。
二、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影響
(一)削減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包含孔孟之道,也包含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紅色文化等先進的文化成果。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就是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是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也是對國家的認同。而歷史虛無主義惡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企圖通過這種思想削減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瓦解我國原有的價值體系,動搖社會制度。1例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擁護者不斷捏造、散播中國的負面消息,宣揚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福利政策,鼓吹資本主義制度,卻對資本主義的弊端不發(fā)一言。大學生由于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對事件的是非辨別能力較弱,歷史虛無主義通過這樣低俗、卑劣的方式,影響了許多青年大學生的判斷,使產生對歷史的懷疑,削減了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二)使大學生產生對歷史冷漠、對制度反叛的心理
歷史虛無主義利用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對邱少云、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等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的惡搞和歪曲,在網絡上大肆散播,引起了大量學生對歷史的態(tài)度的轉變;原本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感恩之心,在惡搞中漸漸彌散,對歷史事件的討論爭辯,導致了部分學生對歷史報以冷漠的態(tài)度,對歷史事實無所謂,不關心;并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錯誤的,延誤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反叛心理。
(三)降低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礎,但是歷史虛無主義的存在,削減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使部分大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中不斷的被影響,降低了大學生群體對民族、對國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缺乏社會經驗和實踐經驗的大學生,由于自身對歷史虛無主義認知不足,被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而不自知,崇尚西方文化,用輕蔑和否定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國外的月亮比家鄉(xiāng)的圓,對西方的思想、文化產品趨之若鶩,在歷史虛無主義的道路上漸行漸遠,逐漸喪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針對影響的應對之策
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傳播方式具有迷惑性和隱蔽性的特點,在不清楚其真實面貌的情況下,很容易輕信歷史虛無主義所謂的“歷史真相”,進而動搖對國家、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信任感與自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3當代青年大學生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必須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對實現中國夢有堅定的信心,大學生理應是堅定文化自信的踐行者,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力量來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侵蝕。
(一)旗幟鮮明的對歷史虛無主義亮劍
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首先要敢于旗幟鮮明的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想亮劍,敢于斗爭、敢于批判。大學生群體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必須在思想上、態(tài)度上、行動上豎立多條防線,對關于國家、歷史、傳統(tǒng)文化等問題有堅定的立場,對背離社會主義、歪曲我國歷史、丑化黨的形象的言論和行動,要堅決的批判和斗爭,錘煉善于“亮劍”的本領,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侵蝕。
(二)加強大學生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正確認知
1.高校應增加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課堂、宣傳平臺、校園活動中的深化研究。將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深化研究形成豐富的理論體系,結合校園宣傳平臺,如,微信公眾號、QQ群組等新媒體平臺,推送對歷史虛無主義真實面貌的研究資料;或結合校園活動,對網絡輿論中較為重大的歷史虛無主義事件在校園內通過辦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方式,讓大學生切身了解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以更加強有力的手段來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影響。
2.加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學習及傳播。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關于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研究,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侵蝕的重要思想武器。4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學習,以更加大眾化、網絡化、具象化的形式,將歷史唯物主義廣泛傳播。
3.普及大學生歷史常識,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對歷史知識要詳細的從黨史、國史等來進行教育,引導大學生對于歷史進程中的問題和錯誤,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面對。打好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以自身強有力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系、制度構成來保證不受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
(三)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加強對信息的管理
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論和觀點利用網絡空間大肆的散播,產生了非常大的不良影響力,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積極受眾,不知不覺在網絡空間中深受荼毒。
在推進新時代網絡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出席了一系列相關措施來加強對網絡歷史虛無主義散播的管理?!鞍凑諊呸k的‘微信十條‘賬號十條和‘約談十條,對于公然違反我國憲法法律,必將嚴懲”。5為營造大學生抵制網絡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的客觀環(huán)境,我們仍需要不斷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加強了對信息來源渠道、傳播渠道、信息安全的管理,將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目的暴露出來。
(四)提升大學生對歷史、國情的直接感受力
當代大學生普遍對于歷史有距離感,在“堅定文化自信”的步伐中沒有強大的支撐,使多數學生對待“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喊口號,無法真正外在于行、內化于心,這給予了歷史虛無主義可乘之機。各高校應通過校園活動、新媒體平臺等更加具體、生動、有切身體會的形式,來提升大學生對歷史、國情的直接感受力。
首先,要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中驗證真理,領悟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樹立高度的責任感,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其次,可借助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特殊節(jié)日,以參觀舊址、紀念館,觀看紀錄片等形式,使大學生回顧歷史,培養(yǎng)對歷史的莊重感和認同感;最后,要提高大學生對國家的政策、惠民措施的關注度,要組織大學生深入基層考察研究,身體力行的去感知國家的政策方針和執(zhí)行力度,樹立對黨、國家的自信心和信任感,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的參與到建設國家、感悟歷史的活動中去,才能對堅定文化自信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真正的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在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下不動搖、不變質。因此,提升大學生對歷史、國情的直接感受力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不良影響的重要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任俊宏.以文化自信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J].改革與開放,2017(14):54-55.
[2]魏佳.論歷史虛無主義對堅定文化自信的危害[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7):82-85.
[3]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3-05-5 (2) .
[4]陳丹丹,傅暢梅.試論大學生如何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3):79-81+85.
[5]黃星清.警惕網絡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新趨勢[J].紅旗文稿,2017(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