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丹丹
(鳳城市中醫(yī)院鐵路分院內(nèi)科,遼寧 鳳城 118100)
據(jù)統(tǒng)計[1],大多消渴病均存在糖脂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等,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脾腎陽虛型是臨床常見的消渴病證型,筆者旨在探討溫陽止渴方對改善脾腎陽虛型消渴病糖脂代謝的效果,以期為脾腎陽虛型消渴病的臨床治療提供實踐指導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隨機將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脾腎陽虛型消渴病患者分到觀察組(n=54例)和對照組(n=54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45~70歲,平均(61.18±3.36)歲;病程1~15年,平均(8.81±1.64)年;FPG(8.19±1.16)mmol/L;ISI(0.009±0.001);TG(3.36±1.02)mmol/L。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45~70歲,平均(61.20±3.32)歲;病程1~15年,平均(8.86±1.61)年;FPG(8.18±1.13)mmol/L;ISI(0.008±0.002);TG(3.34±1.03)mmol/L。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FPG、ISI、TG等基線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統(tǒng)計結(jié)果均顯示P>0.05,表示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吡格列酮治療,吡格列酮(國藥準字H20052682,石藥集團遠大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15 mg×14 s)每次1片,每日1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以溫陽止渴方治療,溫陽止渴方方劑組成:茯苓15 g,麻黃15 g,黃芪15 g,炒白術(shù)10 g,巴戟天10 g,沙參10 g,肉桂10 g,澤瀉10 g。由本院中藥局煎煮取汁200 mL,每日1劑。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對比分析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漿葡萄糖(FPG)、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SI)、三酰甘油(TG)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在統(tǒng)計軟件SPSS16.0進行分析,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t檢驗作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的檢驗方法;以χ2檢驗作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的檢驗方法。
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的FPG分別為 (6.16±0.68) mmol/L、(6.89±1.25)mmol/L;ISI分別為(0.029±0.02)、(0.014±0.01);TG分別為(1.65±0.63)mmol/L、(2.14±0.75)mmol/L;兩組比較,均有P<0.05。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機體胰島素功能絕對或相對不足所致的綜合代謝性疾病,高血糖是該病的主要臨床特點,且往往伴有糖脂代謝紊亂。吡格列酮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常用藥,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改善脂肪的異位,從而有效改善糖脂代謝紊亂。但長期使用吡格列酮極易誘導水鈉潴留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的發(fā)生,因此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藥物顯得尤為必要。2型糖尿病為中醫(yī)“消渴病”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腎陽虛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機,脾可運化津液,脾虛則致腎陽受損,從而導致機體陽氣虛弱,引起脾運化津液功能失調(diào),從而痰濕內(nèi)聚,日久則致陽氣損傷[2]。若平素脾虛或勞倦導致脾氣虛弱,無法運化水谷,臟腑無法得到氣血津液滋養(yǎng)。脾氣旺盛、生化有源、運化自健,代謝正常,臟腑得養(yǎng),則饑渴自消。因此治療時應(yīng)以健脾、利水、滲濕、宣肺、溫陽、益氣等為主。脾腎陽虛型是臨床常見的消渴病證型,因此本研究以脾腎陽虛型消渴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所用溫陽止渴方由茯苓、麻黃、黃芪、炒白術(shù)、巴戟天、沙參、肉桂、澤瀉等組成,方中肉桂為君藥,肉桂味辛、甘,入脾、心、腎、肺四經(jīng),具有溫補腎、脾、肺三臟之效;麻黃為臣藥,入肺、膀胱經(jīng),具有宣泄氣機、疏解肺郁之效。茯苓平和、甘淡,具有通調(diào)脾肺、益肺補脾之效;澤瀉性寒,味甘、淡,歸膀胱、腎經(jīng),具有滲濕之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肉桂所含肉桂多酚可增加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肌糖原、肝糖原的儲存量,并能有效模型大鼠的胰島素抵抗現(xiàn)象,此外,肉桂中所含的肉桂多酚可增加葡萄糖激酶的活性,并能有效抑制葡萄糖磷酸酶的表達,從而達到改善胰島素抵抗的作用[3-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FPG、TG明顯低于對照組, ISI明顯高于對照組,結(jié)果表明,溫陽止渴方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用吡格列酮治療。
綜上所述,采用溫陽止渴方治療脾腎陽虛型消渴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糖脂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