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華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將“認罪認罰從寬”這一概念法律化和制度化,標志著認罪認罰被正式確定為法定從寬情節(jié)。從新《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來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沒有適用罪名和可能判處刑罰的限定,因而所有刑事案件都可以適用,不能因罪輕、罪重或者罪名特殊等原因而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認罪認罰獲得從寬處理的機會。學界普遍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減輕司法機關(guān)案多人少矛盾、依法及時有效懲治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對于重罪案件(本文僅指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審案件)事實卻并非如此,以重慶市檢察院S分院為例,該院自開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以來,截至2019年8月,近三年時間共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一審公訴案件8件,適用比例僅為7.9%(2018年10月26日刑訴法修改后,6件8人適用了認罪認罰),遠遠低于轄區(qū)所有刑事案件80.48%的適用比例。
一、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欠缺制度性規(guī)范
由于重罪案件一般屬于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特別是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嚴重刑事犯罪案件。這些案件要么犯罪結(jié)果非常嚴重、犯罪情節(jié)非常惡劣,要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身份特殊社會影響大。對此,這些案件啟動認罪認罰程序往往給公眾帶來“以錢買刑”“司法不公”的錯覺。加之當下與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相配套的規(guī)范性制度機制尚未及時出臺,辦案人員常常將重罪案件視為認罪認罰的禁區(qū)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導致辦案人員從內(nèi)心深處不愿對重罪案件適用該制度。
(二)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
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從辯證的角度出發(fā),如果適用程序過嚴,會導致司法機關(guān)基本不會對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不利于該制度的普惠和推廣。如果單純采用輕罪案件的適用標準,則可能造成重罪案件被隨意啟動,最終導致司法公信力受損。現(xiàn)階段,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既無明確的前置審查程序,又無事后的監(jiān)督機制和救濟渠道,導致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難以運行。
(三)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與現(xiàn)實間存在矛盾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既是為了準確及時懲罰犯罪,也是為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推動刑事案件繁簡分流、節(jié)約司法資源、化解社會矛盾。但由于沒有對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相關(guān)的具體操作性規(guī)定,在實際辦案中,檢察官仍然按一般重罪案件辦理的流程進行,所有文書均按普通程序進行制作,未敢突破現(xiàn)有的辦案流程進行繁簡分流。因而檢察機關(guān)與犯罪嫌疑人、辯護人、法官對量刑建議需反復溝通,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檢察機關(guān)還要對案件提出較為明確的量刑建議,量刑不僅要確定主刑多少,還要確定附加刑如罰金的具體金額等,實際是將法院的量刑任務(wù)前移至檢察機關(guān),無形中增大了檢察官的工作量。因此,對于檢察官來講,辦理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并沒有達到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
(四)簡化訴訟程序與庭審實質(zhì)化要求相互沖突
由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未突破控辯審三方的傳統(tǒng)訴訟構(gòu)造。對于重罪案件,庭審仍嚴格按普通程序進行。辯論階段,律師不會對案件事實、證據(jù)作辯護,但對涉及量刑部分,仍提出大量的辯護意見。因此,如何在既簡化庭審程序、提高訴訟效率,又充分契合庭審實質(zhì)化的要求,尚難以找到平衡點。此外,重罪案件往往受關(guān)注度高,減少庭審程序能否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訴訟權(quán)利通常存在價值取向上的矛盾,該兩難問題成為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難的基礎(chǔ)性問題。
(五)量刑從寬幅度有待深入
特別是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重罪案件,如何把握從寬標準和幅度,如何保障辦案效率和質(zhì)量兼顧等問題亟待深入探討和研究。特別是在共同犯罪中(販毒案件居多)可能判處死刑的犯罪嫌疑人,主動提出認罪認罰,是否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又該怎樣提出量刑建議?對故意殺人案件,被害人近親屬反映強烈,但犯罪嫌疑人有坦白或自首,自愿認罪認罰,又該怎樣提出量刑建議才能達到化解社會矛盾的目的等。如最高人民法院極力推動的規(guī)范化量刑指導意見,通過對犯罪事實及量刑情節(jié)的量化,依次確定量刑起點、基準刑及宣告刑。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重罪案件因難以量化分析,實踐當中通常采用估算的方式進行,由于從寬衡量標準和幅度的不統(tǒng)一,會造成如下問題:一是本應判處無期徒刑的重罪案件,將認罪認罰作為單獨的從寬量刑情節(jié),以有期徒刑十五年作為基準刑,直接套用輕罪案件的從寬標準和幅度,從輕至有期徒刑十年左右,從寬幅度太大;二是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沒有綜合被告人的犯罪情節(jié),直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至無期徒刑甚至有期徒刑十年以上刑罰,缺乏有效的規(guī)范和制約;三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十年以上的重罪案件,直接比照自首等減輕處罰情節(jié),從寬至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有可能存在違背從寬處罰原則;四是認罪認罰從寬如何在附加刑中予以體現(xiàn),如何讓從寬在附加刑上予以體現(xiàn)也是難點之一。重罪案件認罪認罰量刑幅度的減讓缺乏上述標準,這就成為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難的具體問題并亟待被研究、解決。
二、全面推行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對策建議
辦理重罪案件,對達到適用認罪認罰條件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fā),推行重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一)明確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屬法律應有之義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所有刑事案件均可以適用,不能因罪重就剝奪犯罪嫌疑人自愿認罪認罰的權(quán)利,但可以適用并不是一律適用。是否適用、是否從寬,應由檢察機關(guān)根據(jù)案件情況決定:對共同犯罪案件特別是販毒案件,證據(jù)本身就比一般刑事案件更薄弱,如果提前將量刑建議告訴可能判處死刑的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導致翻供,不利于審判;而被害人近親屬反映強烈的故意殺人案,若檢察機關(guān)提出的量刑建議達不到被害方近親屬的要求,會導致將矛盾留在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而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辦案時間緊,檢察機關(guān)化解矛盾的手段不多,難以在較短時間內(nèi)消除被害方近親屬的思想問題。因此,對于此類案件,辦案人員更多的精力應當放在是否適用、如何適用和進行綜合性地評估、考量上。
(二)確立重罪案件啟動認罪認罰制度前置條件
作為重罪案件,其社會影響力、關(guān)注度往往較輕罪案件更大,為保障此類案件三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有必要對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條件加以限制,基本原則:一是對罪行及其嚴重、社會危害性極大,本應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案件,一般不適用認罪認罰制度,即便適用認罪認罰,也可不從寬;二是對有被害人的重罪案件,應當充分考慮被害人的意見、被告人的賠償情況,不能達成諒解協(xié)議或不能進行實質(zhì)賠償?shù)?,一般不予從寬,即便從寬,也應減小從寬幅度;三是對沒有被害人的重罪案件,諸如毒品犯罪、職務(wù)犯罪等,也應將是否退清贓款、足額繳納違法所得等情況納入適用認罪認罰的考量因素,并按比例適用差異化的從寬幅度。
(三)積極完善規(guī)范重罪案件自愿認罪認罰程序
《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愿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款:“犯罪嫌疑人自愿認罪,同意量刑建議和程序適用的,應當在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在場的情況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jié)書”。重罪案件在適用認罪認罰時尤其要注重程序的規(guī)范化,檢察機關(guān)認為其符合認罪認罰條件的,在充分聽取辯護人、被害人近親屬意見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全案量刑情節(jié),擬定量刑建議、制作認罪認罰具結(jié)書。在辯護人見證下,與被告人簽署具結(jié)書,并由辯護人在具結(jié)書上簽字。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應暢通訴判銜接機制,重點審查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和量刑建議的合理性。
(四)積極探索重罪案件的認罪認罰從寬幅度
首先,應盡快配套出臺執(zhí)法規(guī)范化要求,保障相應量刑規(guī)范有據(jù)可循;其次,充分運用大數(shù)據(jù)和智能輔助辦案系統(tǒng),為確定更加精準、科學的量刑幅度提供保障;最后,為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通過對公正、高效、認可度高的典型案例進行匯編和整理,切實兌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設(shè)置目標,增強司法公信力。
作? 者: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三分院檢委會專職委員
責任編輯:劉小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