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飛 丁甜甜
摘要:在我國,詩與畫始終是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門類,到了宋代,詩畫關(guān)系達到了“詩畫一律”。園林作為時自然的模擬與凝練,更是廣泛的受到山水詩與山水畫的影響,達到“園林即詩畫、詩畫藏園林”。我國園林在這一時期同山水園進一步融合,在布局上將山水畫中的“三遠法”納入園林營造之中,把意境列為園林最重要的追求,從而實現(xiàn)為“可游可居”的立體畫卷。
關(guān)鍵詞:山水畫;園林;詩畫交融;意境
中圖分類號:TU986.1;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4-0048-01
一、園林布局同繪畫的構(gòu)圖——“三遠法”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宋代乃至我國最重要的山水畫理論?!吧接腥h,自山下抑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丫七時山水園林受到山水畫論的影響,空間處理上也受到的三遠法的影響。艮岳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皇家園林,整體上呈現(xiàn)在左山右水,中心區(qū)域較低,雁池同大方沼被萬歲山、萬松嶺、壽山所包圍。從萬歲山主峰放眼望去,空間開闊,成深遠之境界;萬松嶺又與主峰相對應(yīng),成平遠之美觀;以雁池處仰望,則又稱高遠之境界,雖前人造園多少也會涉及此種手法,但將三遠法作為一種系統(tǒng)的園林理論卻是在宋代才出現(xiàn)的。
而在筑山上,萬歲山為整個假山的主體,萬松嶺是其側(cè)領(lǐng),一直可以延伸到東南方向的芙蓉城,壽山則同整個背面山體相對應(yīng),成為山水畫論中的“先理主賓之位,決定遠近之形。”
畫論的影響也體現(xiàn)在對園林要素位置的選擇與經(jīng)營上,甚至以之為指導(dǎo)原則。荊浩《山水訣》云:“布山行,取巒向,分石脈。”因此整個艮岳在總體布局上采取山脈相互連通,遙成對景的布局。
二、意境的追求——“逸格超神品”
宋代園林在同山水畫的融合過程中,逐漸放棄對外部空間的開掘,而更加注重在庭園之中的意境營造。蘇軾所言“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柱令人俗?!?/p>
黃休復(fù)以《益州名畫錄》確立了逸格為繪畫的最高水準,其言:“畫之逸格,其最難鑄。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驚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對于自然美的概括與提煉要求提高,寫意成為了主流。
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明確表示了宋代繪畫的全新標準,即“跡意兼美”。艮岳為宋徽宗精神仙境所實體化的園林,整個園林具有更濃郁的文人園林氣息。雖說北宋亡于石頭為笑談,卻更能體現(xiàn)出宋代整體的社會精神風尚。
而私家園林最最能體現(xiàn)對于“逸格Ilia求的,便是司馬光做建的游憩園一獨樂園”。相較于隋唐的造園盛景,宋代園林不再具有濃厚的經(jīng)濟性質(zhì),更多的是文人自賞之所,少了錯彩鏤金之美,而多芙蓉出水之韻。司馬光之獨樂園,整體非常樸素,突破常規(guī)的造園形式,以讀書堂為核心,弄水軒、虎爪泉、釣魚庵、種竹齋、采藥圃、澆花亭錯落布置,無一處奢華之所在,其意境卻油然而生,而不同的景觀又以《獨樂園七題詩》相對應(yīng),將樸素的園林進行點題,升華其意境。因此,“各盡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樂也?!钡莫殬穲@,當為宋代園林中的逸品。
三、造園的本意——“可游可居”
宋代的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技術(shù)也有著很高的提升,與之而來的是城市生活同自然的進一步隔離,這就造成了“林泉之致”同“仕進之途”的對立,山水畫與山水園林則是對真正歸隱山林,自然生活的一種代替。郭溪說:“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尸這方面體現(xiàn)了宋人對山水畫的品評與追求,另一方面則更能體現(xiàn)對園林生活的向往,因為園林正是真正的“可游可居”之山水畫卷。從皇家園林的角度看,宋代沒有以往皇家園林的廣袤,卻更多了一分精致,也就是郭溪所言:“觀今山川,地占數(shù)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币矎亩盐兆∽匀簧剿畧@真正的核心,所以“可游可居”不僅是宋代繪畫的品評標準,也是宋代園林的營造原則,從而實現(xiàn)對臨泉之志的實現(xiàn)。
四、結(jié)語
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來看,宋代都是我國歷史上極為重要轉(zhuǎn)折的時期,中國文化的主體在這一時期完成了轉(zhuǎn)變。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眻@林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亦“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將園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時也促成了造園的繁榮局面,達到東京“百里之內(nèi),并無闃地”的程度,甚至可以稱之為城市花園。我國園林發(fā)展到宋代,園林整體走向文人化,整體社會環(huán)境文化傾向走向世俗化,園林的發(fā)展有著豐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同寬松的政治上環(huán)境,作為綜合的藝術(shù)形式,受到山水畫的深刻影響,同山水畫呈現(xiàn)出相互交融的局面,由此寫意化成為我國私家園林的主流,我國園林發(fā)展進入成熟期。
參考文獻:
[1]陳寅格.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2]葉朗.中國美學(xué)史大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楚默.楚默文集.二,中國畫論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
[4]陳從周.說園:插圖本[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
[5]周維權(quán).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