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詩詞諺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對策,建議在總結知識點、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學重難點突破等環(huán)節(jié)中重點運用,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嚴謹的地理思維,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記憶,同時陶冶學生的文學情操,實現地理學習和語文學習的雙贏。
【關鍵詞】詩詞諺語 初中地理 使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A-0154-02
初中地理課程課時較少,但教學內容較多,學生剛剛接觸地理學科時往往較為生疏,無法快速掌握學習方法,通常局限于死記硬背,對很多知識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無法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此外,地理學科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不易理解,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地理學習的效果。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從古至今流傳著大量的詩詞諺語,它們不僅語言精練、優(yōu)美上口,且其中一些富含地理知識,若將其引入初中地理課堂,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將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想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下,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詩詞諺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于知識點的總結
古詩詞或諺語中包含著大量的地理現象,教師可以將其總結歸納成不同的知識點,在相關內容教學時為學生列舉,達到豐富課堂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的效果。
(一)關于氣候的知識點
著名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該詩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觸過了,對其中的意境都有所了解,但對于詩中“春風”一詞,絕大多數學生并不清楚其地理含義,甚至從來沒有考慮過從地理角度進行解讀。筆者教學“季風氣候”相關知識點時,引入該詩,解釋詩中的“春風”可以理解為夏季風。夏季風是夏季從我國西南沿海吹向大陸的盛行風,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夏季風無法到達我國內陸的西北地區(qū)。從這大致可以看出,我國的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是存在界限的,由此詩人在詩中感慨,處于大西北的玉門關,是無法感受到這股從海洋吹來的“春風”。
邊塞詩人的岑參曾有詩云:“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痹娭姓宫F仲秋季節(jié)忽然狂風大作,大雪飄飄,正是快行冷鋒或者寒潮的真實寫照。筆者由此入手,分別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點:快行冷鋒是鋒后冷空氣的移動速度遠遠大于暖氣團,沖擊暖氣團并迫使其急劇上升,而在高層的暖氣團移動速度又大于冷空氣,由此出現暖空氣沿鋒面下滑的現象。這種鋒面位于高空槽后方或者槽線附近,進一步加強了鋒線附近的上升運動以及高空鋒區(qū)的下沉運動,產生強烈發(fā)展的積雨云,出現雷暴、冰雹、降雪、颮線等對流性不穩(wěn)定天氣,和詩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的描述非常相似;而寒潮則是由于北極、西伯利亞及蒙古國一帶氣溫較低,大氣密度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氣壓增高,形成冷高壓氣團,當這一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后,便像決堤的海潮一樣襲擊我國。入侵我國的寒潮主要是由自西伯利亞西部進入新疆,經河西走廊向東南推進的西路寒潮或自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國進入我國并經河套地區(qū)和華中南下的中路寒潮,與詩中描寫的情景及地理位置都非常接近。
此外,劉禹錫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了不同高度地區(qū)受氣候影響的垂直地帶性規(guī)律,平原地區(qū)氣溫高,季節(jié)來得早,山區(qū)氣溫低,季節(jié)來得晚,從而形成了平原桃花期結束后,山區(qū)桃花才剛剛開放的景象;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趙師秀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均是描繪我國江南地區(qū)清明前后及江淮流域初夏時節(jié)受到江淮準靜止鋒影響而形成的梅雨天氣,其降雨類型屬于鋒面雨;諺語“早穿棉襖午穿紗,守著火爐吃西瓜”則反映了溫帶內陸地區(qū)的大陸性氣候,由于距離海洋較遠,這些地區(qū)普遍溫差大降水少,從而形成了早晚衣物和生活日常的巨大反差。
(二)關于地貌的知識點
我國地貌類型多樣,成因包括風化、搬運、侵蝕、沉積等外力作用和地殼運動等內力作用。筆者在教學“地貌”相關知識點時,引用了大量詩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可以理解為流水侵蝕地貌,即地殼抬升時下流水深切河谷,形成了“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典型地貌;盧綸的“巴路綠云出,蠻鄉(xiāng)入洞深”則是貴州高原的喀斯特地貌發(fā)育中期階段特色的貼切描述,同樣“青蓮出水,碧蓮玉筍世界”也是徐霞客對桂林喀斯特地貌最生動優(yōu)美的比喻。
(三)關于水能與水系的知識點
水能資源形成有三個基本的條件:河道峽谷、水量和落差。李白詩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可以理解為對廬山瀑布所孕育的巨大水能資源的描述。李白的另一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則可以從中解讀到水系知識,“天上”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可以理解為黃河的發(fā)源地巴顏喀拉山,從水循環(huán)的角度可以理解為黃河的水源補給主要依靠從“天”而降的大氣降雨,“奔流到?!眲t可以幫助學生記憶黃河最終注入渤海。
二、運用于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
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最好的方法就是吸引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地理學科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才接觸的課程,在導入新課時,如果靈活使用詩詞諺語,便能夠營造出一種優(yōu)美而富有趣味的課堂環(huán)境,吸引學生體會大自然之美的同時,更快調整到專注的求知狀態(tài);而利用詩詞諺語設計問題,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教學順利開展。
例如,筆者教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的《地形與地勢》一課時,先向學生列舉了一組與江河有關的詩詞,有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辛棄疾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姜夔的“肥水東流無盡期”、晏殊的“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李白的“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等,并著重圈出這些詩句中的“東流”二字,然后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無論什么時代、什么地點的詩詞,對于河流流向的描述都是‘東流呢?”通過詩詞與問題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此時再回歸課本內容,就能輕而易舉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同時理解詩詞中“東流”的真正含義。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西北的自然特征與農業(yè)》一課時,筆者借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等詩句,引導學生思考西北地區(qū)的主要景觀和農業(yè)類型是什么。通過對詩句的解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判斷出,西北地區(qū)有草原和戈壁,適合經營畜牧業(yè),不適合農業(yè)種植。筆者就此導入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地形圖向學生介紹西北地區(qū)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包括山麓綠洲、高原草地、荒漠草地、石質戈壁等,這表明學生根據詩句對西北地區(qū)主要景觀作出的判斷是正確的。西北地區(qū)由于高原面積大,青藏高原隆起,盆地被群山環(huán)繞,從東向西逐漸深入內陸,遠離海洋,因此水汽很難到達,降水較少,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干旱是本地區(qū)的主要自然特征,確實不適合種植農業(yè),降水相對較多的地區(qū)也只能滿足牧草生長需要,因此西北地區(qū)的特色農業(yè)類型是畜牧業(yè)和灌溉農業(yè)。由于學生想要驗證自己在課堂開始時的判斷是否正確,因此在整堂課的學習中他們更加專注,學習效果更為理想。
三、運用于教學重難點突破
初中地理內容多、涵蓋范圍廣,需要識記的重點難點較多,學生死記硬背往往無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反而可能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削弱,甚至使他們喪失學習地理的興趣。此外,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這些繁雜分散的知識點容易在不斷增加的記憶儲量的干擾下變得模糊不清,影響最終的學習效果。結合具體的內容,巧妙地利用精煉準確、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的詩詞歌謠,不僅增加了重難點學習內容的趣味性,也為學生提供了一條有效深化記憶的途徑,使枯燥晦澀的學習內容記憶起來更加輕松高效。
例如,在教學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相關內容時,由于我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及特別行政區(qū)的名詞之間沒有非常明顯的規(guī)律可循,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吃力,為此筆者向學生推薦了根據周總理的七律詩更新的記憶口訣“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云貴福吉安,四西二寧青甘陜,海內臺北上渝天,香港澳門和臺灣,愛我祖國好河山”,降低了記憶難度。此外,為了便于學生同時記住不同行政單位的性質及所在位置,筆者還向學生推薦了較為上口的新編口訣:“京津滬渝直轄市,蒙寧新藏桂自治,一國兩制港澳臺,東北三省吉遼黑。冀晉魯,在華北,湘鄂豫,在華中,粵閩瓊,在華南,蘇浙皖贛在華東,川滇黔,在西南,別忘西北陜青甘。”這些朗朗上口的律詩和口訣,深受學生喜愛。課余時間,學生經常聚在一起背誦記憶,很快便能熟練數出我國所有的省級行政單位名稱,學習效果非常理想。
又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部分學生無法準確區(qū)分“天氣”和“氣候”這兩個概念,于是引用了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和漢樂府詩的“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進行解釋。前一句詩句中,描繪的是“當夜”大氣具體狀況是“風雨”,它往往短期、變化較大,除此還包括陰晴、風力和冷熱等,表現了一種天氣特征,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天氣”。而后者“陽春”潤澤“萬物”,為了確保萬物的生長壯大,“陽春”勢必持續(xù)時間較長且具有規(guī)律性,我們稱這種現象為“氣候”。總結而言,“天氣”是短期的大氣現象,“氣候”是長期天氣特征的綜合和概括。學生在反復體驗這兩句詩句后,很快理解區(qū)分了這兩個概念。
總體而言,在地理教學中科學靈活地運用詩詞諺語,能夠形象而精煉地描述地理知識點,幫助學生加深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學生通過欣賞、學習這些蘊含地理知識的詩詞諺語,可以促進自身宏觀、辯證而縝密的地理思維形成,還能進一步陶冶情操,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實現地理學習和語文學習的雙贏,推動個人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
作者簡介:牟梅(1976—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