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遺”傳統舞蹈在高等院校的傳承模式探究
      ——以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為例

      2019-01-09 21:41:56范文昊
      齊魯藝苑 2019年3期
      關鍵詞:民間舞民間舞蹈非遺

      孟 夢,范文昊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中國正處于歷史上重要的轉型關口,幾千年來口傳身授的民族民間活態(tài)文化傳統急劇流失?!盎谶@樣背景,自2002年起,文化部、財政部等有關部委,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程,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于2002年舉辦了《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提出‘非遺’進入高等院校這一重要議題;2011年,國家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標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政治高度。”[1]此后,全國掀起了一股“非遺”保護的熱潮。剪紙、昆曲、古琴、篆刻、皮影戲等“非遺”藝術陸續(xù)走進了校園,進入了課堂,成為當下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這一背景下,“非遺”傳統舞蹈進高校的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著。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山東藝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廣西藝術學院、新疆藝術學院、延邊大學、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等開設舞蹈專業(yè)的院系在“非遺”傳統舞蹈的校園傳承方面不斷嘗試,取得了豐碩成果。

      首先,不同地區(qū)“非遺”舞蹈發(fā)展現狀與所處環(huán)境各不相同,各高校教學條件與傳承基礎存在差異,傳承舞蹈不應一概而論,還需“對癥下藥”。因此,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傳承模式,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加強對地域性“非遺”舞蹈的挖掘整理。例如,華南師范大學致力于嶺南“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與研究,將一大批具有嶺南文化屬性的“非遺”傳統舞蹈帶入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學中;云南藝術學院對彝族、傣族等少數民族“非遺”舞蹈進行了保護與整理;延邊藝術大學加強了對朝鮮族“非遺”舞蹈的提煉;山東藝術學院則強化對山東“三大秧歌”的傳承與保護。這些院校緊緊圍繞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舞蹈,因地制宜地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傳承保護工作,取得了相應的進展。

      其次,各個高校積極拓寬傳承途徑,搭建教學體系,以教學為基礎保障“非遺”舞蹈在校園傳承工作中的順利開展。云南藝術學院在本科階段設立了“民族舞蹈傳承”專業(yè)方向并開展了“非遺”傳統舞蹈進校園活動;華南師范大學注重課堂教學與民間研修的緊密結合,創(chuàng)作實踐與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延邊大學立足當地特有舞蹈文化,形成田野考察、專家訪談、課程建設、跨國交流四大板塊,深化了“非遺”傳統舞蹈的校園傳承;新疆藝術學院在面對豐富的“非遺”傳統舞蹈資源時,建立了記錄式、編導式、編創(chuàng)式三種校園傳承模式;山東藝術學院更進一步在本科與研究生教學體系中分別設立“山東民間舞方向”,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踐行“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更加全面和立體的進行“非遺”傳承和保護。

      再次,各高校貫通了教學與藝術實踐的聯系,用教學成果來促進“非遺”舞蹈作品的創(chuàng)作。例如,北京舞蹈學院自2014年推出的《沉香》系列,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完成了對我國12個民族三十余支舞蹈的傳承;北京舞蹈學院還先后創(chuàng)作排演了《儺·情》《緣從民間來》等民間舞蹈專場,囊括了數十種“非遺”傳統舞蹈。地處嶺南地區(qū)的華南師范大學則創(chuàng)作了《校園醒獅》《英雄花》等多部“非遺”傳統舞蹈作品;南昌師范大學依托當地獨特的文化創(chuàng)作了《沁茶》《儺·祭》等作品;新疆藝術學院創(chuàng)作了《水草·逐》《遇見》等傳統舞蹈作品;地處齊魯大地的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在田野考察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脊梁》《春知沂蒙》《加古通》《擰巴·擰吧》多部傳統舞蹈作品,并在項目的依托下完成了山東民間舞蹈集《根·源》,創(chuàng)作了10余個具有代表性的山東“非遺”傳統舞蹈。

      各高校還加強了對“非遺”傳統舞蹈的理論建構與學術研究,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互支撐的發(fā)展格局。南昌師范學院依托“江西民間舞蹈文化論壇”開展了針對江西民間舞蹈的理論研究,完成了一系列課題與學術論文。山東藝術學院不僅在田野考察的基礎上編撰出版了多部山東“非遺”舞蹈的調研文集,還與中國舞蹈家協會、山東省文化館合作,制作了幾十部“非遺”舞蹈紀錄片。

      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舞蹈界逐漸形成了一支分布廣泛,數量龐大,師資精良的“非遺”舞蹈校園傳承生力軍,這些成就與經驗得到了更大范圍的關注,更引發(fā)了高規(guī)格的交流與研討。2017、2018連續(xù)兩年,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藝術人類學專業(yè)委員會主辦,華南師范大學承辦的“‘非遺’傳統舞蹈進校園、舞蹈教學課例展示暨論壇”順利召開。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300多位研究者齊聚羊城,深入討論研究“非遺”傳統舞蹈進校園的現象,展示了成果,總結了經驗?!斑@讓我們看到,中國的‘非遺’傳統舞蹈蘊含著巨大的文化能量和實際應用的可能性。而不同地區(qū)的高校,正不約而同地將當地的‘非遺’傳統舞蹈納入教學體系,并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呈現出了‘非遺’傳統舞蹈在高校教學層面多樣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彰顯了‘非遺’傳統舞蹈教學的靈活性與獨特性?!盵2]2018年,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展演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統舞蹈作品輪流登場,呈現出傳統文化的多元魅力,并集中討論了“非遺”傳統舞蹈傳承與保護的辯證關系。

      一、“非遺”傳統舞蹈高校傳承的歷史積淀

      早在20世紀40年代,以戴愛蓮、吳曉邦、盛婕、彭松為代表的老一輩舞蹈家就已深入民間,開始收集整理民間舞蹈。1946年,戴愛蓮帶領育才學校的師生在重慶舉辦了“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將收集整理的大量民間舞蹈進行集中展示,邁出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至關重要的一步,也掀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間舞蹈普及運動?!?954年北京舞蹈學院成立后,盛婕、彭松等前輩第一次將中國民族民間舞納入了專業(yè)舞蹈教育的殿堂,但受當時蘇聯芭蕾教育模式的影響,中國民族民間舞只能陷入代表性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尷尬境地。那時學校的民族民間舞,基本以尊重原生態(tài)的形式為宗旨,課堂內容大抵是純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形態(tài)的原樣照搬。80年代,以許淑媖教授為代表的舞蹈教育家們將元素教學法引入課堂,對原始的舞蹈形態(tài)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提純了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具有代表性、訓練性、系統性、典型性的動作素材,使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更為規(guī)范和科學?!盵3]

      目前,以北京舞蹈學院為代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體系經過不斷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劇目與語言系統建設相結合的發(fā)展格局。教材建設方面,北京舞蹈學院等院校先后出版了適用于不同階段、不同需求,兼有應用和科研意義的系列教材;課程建設方面則是形成了以主干課程、主干課群、輔助課——三位一體的課程設置;教學劇目與語言系統方面,也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特質的舞臺劇目,并逐漸積累形成了一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專屬的語言系統。

      但與此同時,民族民間舞的教學體系也面臨著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從民間自然形態(tài)走向科學化傳承之自覺》一文中,作者明文軍將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概括為四個過度:“過度‘求全’——教學范圍的過度擴充;過度趨‘新’——教學內容的過度更新;過度‘范式’——教學過程的過度‘規(guī)范化’;過度‘變形’——教學觀念的主觀變異?!边@些問題日益顯現于當今民族民間舞教學體系之中,若不及時解決,必然會制約民族民間舞教學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

      二、“非遺”傳統舞蹈在高校傳承的條件與基礎

      舞蹈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受人體作為表演載體的影響,多是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在這種模式中,“人”作為傳播介質起到決定性作用,即“以人傳舞”。而在當下“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中,由于傳承人老齡化加劇,年輕傳承人的持續(xù)缺位,至關重要的傳承人隊伍建設顯然不太樂觀。在絕大多數的傳統舞蹈中,傳承人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部分舞蹈處境甚至更加危急,傳承人年齡已到七八十歲,受身體原因的影響,無法進行表演,傳承工作更無從開展。菏澤鄄城縣的傳統舞蹈“商羊舞”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陳澤川(88歲)和陳鳳蛾(80歲)兩位傳承人均是耄耋之年,無法再進行“商羊舞”的表演。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非遺”傳統舞蹈深受“傳男不傳女”“ 傳內不傳外”的思想觀念所影響,僅在相對狹小的范圍內進行傳承,無法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傳承模式與傳承梯隊。例如,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zhèn)的“非遺”傳統舞蹈“百獸圖”歷經五代傳承,共有傳承人28位,除了第五代包含3位女性外,其余皆為男性。在此觀念的影響下,舞蹈中有關女性的動作數量較少,難度相對較低,邊緣化明顯。其風格中原本包含的女性柔美之風逐漸被男性的陽剛之氣所掩蓋。

      而與此同時,有關傳承人身份認定的問題也影響著傳承隊伍建設,繼而制約著“非遺”傳統舞蹈的發(fā)展。就目前而言, 政府按照一定的條件對傳承人進行國家級、省級、市級、區(qū)級的認定,但數量相對有限,且參評周期過長,許多老藝人未滿足條件遺憾落選,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部分傳承人身系傳承人的稱號,享受國家補貼,但在傳承工作上卻無甚作為,傳承的重任反而落到了沒有頭銜的人身上。由此可見,傳承人終身制的模式也應被打破,通過定期遴選,淘汰不作為的傳承人,優(yōu)化傳承人隊伍。

      在田野考察中,調研團隊也發(fā)現另一問題。即傳承人在教授動作時,因口音過重、動作不標準、缺乏分解示范、要領表達不清、教授內容過于隨意等問題,制約了傳承效果。另外,社會的發(fā)展使得“非遺”傳統舞蹈相對單一的師徒傳承模式與相對狹小的傳承空間被日漸打破,取而代之的則是廣闊的社會舞臺。而一旦登上舞臺,舞蹈的表演性便被置于重要位置,未經訓練的業(yè)余表演者難以肩負這一重任。很顯然,時代的進步對“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人乃至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高等院校中進行“非遺”傳統舞蹈的傳承,將有效地順應要求,彌補缺陷。專業(yè)的教師團隊通過田野考察捕捉動作,憑借其豐富的經驗,銳利的藝術眼光,對舞蹈動作進行加工、歸納、整合、提煉后形成具有較高訓練價值的課堂訓練組合,極大地提高了傳承的效率。同時,高等院校坐擁數量可觀的舞蹈專業(yè)學生,將很好地成為“非遺”傳統舞蹈舞臺呈現的生力軍。

      高等院校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平臺優(yōu)勢。其一,高校可獲得國家財政撥款,有效用于“非遺”傳統舞蹈校園傳承實踐活動。同時,也可依托教學資源優(yōu)勢,申報不同級別的科研項目,獲得相應的支持。目前,在不同級別科研項目中,均設有一定數量傳統文化保護、民間文化傳承、“非遺”傳承的專項課題。較之于其他課題,專項研究經費更為充足,申報條件更為靈活,這無疑體現了國家在科研項目層面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與傾斜。并且,文化部、中國文聯等文藝主管部門也在積極扶持“非遺”傳統舞蹈、民間舞蹈的實踐活動,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例如,中國文聯發(fā)起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會對申報成功的團隊給予經費支持,用于民間藝術的舞臺實踐活動。

      更為重要的是,高等院校可發(fā)揮宣傳平臺優(yōu)勢,將根據“非遺”傳統舞蹈創(chuàng)作而成的訓練組合、舞蹈作品、理論成果進行全社會的宣傳,使“非遺”傳統舞蹈得到更廣泛的社會支持與認同。例如,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自2013年以來,先后創(chuàng)作了《脊梁》《春知沂蒙》《田埂地壟一片云》《海洋有個王大娘》《闖海人》《喜餑餑》《擰巴·擰吧》《加古通》等多部根據山東“非遺”傳統舞蹈動作元素創(chuàng)作而成的作品,先后亮相于全國舞蹈比賽、荷花杯舞蹈比賽、全國“桃李杯”舞蹈教學成果展示活動、泰山文藝獎、CCTV舞蹈世界欄目等大型賽事或展演活動,在作品獲得關注的同時,更是將“非遺”傳統舞蹈間接地進行了宣傳與推廣。

      但與此同時,另一個現象也逐漸引起我們的關注,即學院派民間舞對原生型民間舞產生的一種“反作用”影響力。隨著學院派專家的介入,“非遺”傳統舞蹈的自然形態(tài)也發(fā)生著顯著的改變。學院派舞蹈工作者通過編排組合、作品等方式介入舞蹈的發(fā)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民間的表演者。民間的表演者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出于對專業(yè)人士的尊崇,也會不自覺地受到影響。久而久之,這種影響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民間舞蹈的原生性,使其喪失獨特性,而趨同于學院派民間舞,同樣值得警惕。

      總之,在傳承之路上,保護和創(chuàng)新是兩條必然之路。從局部來看,“非遺”傳統舞蹈的風格特征仍是相對穩(wěn)定的,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非遺”傳統舞蹈儼然是一個緩慢發(fā)展的“變體”,這也促使著舞蹈工作者應以與時俱進的眼光和思路面對“非遺”傳統舞蹈的發(fā)展。

      三、“非遺”傳統舞蹈高校傳承的模式探析

      (一)立足元素教學,注重族群體驗

      “20世紀80年代前后,以許淑媖為代表的舞蹈教育家提出了‘采蜜之后提煉乳’的教材建設思路,并提出了‘元素教學法’的建設方法,先后建構出了囊括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等民族在內的民族民間舞教材。隨后,‘元素教學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各類民間舞蹈的教學效率,并通過不同種類民間舞蹈循序漸進的教學完成對學生身體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與訓練?!盵4]

      而伴隨時代的發(fā)展,教學方法的變革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長期對“元素教學法”的實踐,誠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久而久之,也陷入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量的民間舞蹈工作者奉“元素教學法”為創(chuàng)作與教學不變的標本與圣經,重視元素的拆解而忽略整體的表達,重視形式感而忽略內涵,更忽視了民間作為教學與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使得民間舞蹈日漸失去了獨特的味道,而被一種整齊劃一的“范式”所取代。

      值得慶幸的是,當代民間舞蹈工作者,已經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采取了相應的行動。從民間舞蹈獨特的文化背景與族群環(huán)境出發(fā),在立足元素教學法的同時注重民間舞蹈獨特的族群體驗。“所謂族群生命體驗,主要是指某一具有共同淵源的情感——文化共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尤其成員所逐漸積淀并共享的融主客于一體的實在狀態(tài),表現為對自身生存狀態(tài)的深刻體察以及價值的深入領悟?!盵5]

      北京舞蹈學院民族民間舞系2014年推出的專場晚會《沉香》便體現了這種鮮明的傾向?!冻料恪分邪速F州苗族的“蘆笙舞”、湖北恩施土家族的“撒葉兒荷”、宜恩縣的“滾龍蓮湘”、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縣普米族“龍?zhí)琛币约暗蠎c州香格里拉縣的“藏族鍋莊”等十三種來自不同地域的民間舞蹈。正因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的人為影響相對較小,風格特征較為淳樸,其所體現的族群意味更為強烈。

      “而這種創(chuàng)作上專項傾向,也正深刻的影響到了民間舞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沉香》的籌備過程中,學生們對每支舞蹈進行學習時,都經歷了直感——體悟——表現的過程。一方面,原汁原味地學習外在動態(tài),遵循原有的隊形、服裝、道具等因素;另一方面,通過舞蹈表現積淀于該族群成員內心深處的主體性心里感受,傳達出獨特的民族生命體驗。并且,在舞臺呈現方面,編導僅僅就演出場地問題對舞蹈進行了隊形的適當調整,其余部分皆是保存了舞蹈在民間原汁原味地表演狀態(tài),這使得《沉香》這部作品洋溢著鮮明的族群生命體驗氣息。”[6]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在民族民間舞教學體系的建構方面,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一方面,學院繼續(xù)深化元素教學,對山東“三大秧歌”等民間舞蹈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山東民間舞》為代表的訓練組合。并且將研究范圍擴大到具有重要價值的“非遺”傳統舞蹈中,如聊城“傘棒舞”、淄博“踩寸子”、臨沂“猴呱嗒鞭”、菏澤“商羊舞”等,并將其形成的訓練組合,用于課堂實踐。

      另一方面,學院更加關注“非遺”傳統舞蹈形態(tài)背后的文化含義與族群生命體驗。在田野考察捕捉動作形態(tài)的同時,加強對舞蹈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記錄,歷史演變過程與文化底蘊的考察,使師生樹立起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觀念。例如,山東藝術學院2016年完成的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專項創(chuàng)作,山東民間舞蹈集《根·源》便足以證實。舞蹈集囊括了10余個山東民間舞蹈作品,這些作品既富有形態(tài)上的獨特性,也蘊含著舞蹈文化傳統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信息。例如,《田埂地壟一片云》表現農民從播種到豐收的過程,體現農民對上天與土地的敬畏;《闖海人》則描繪出漁民出海捕魚與大自然搏斗的生命意識,這些作品無不例外地體現了一種濃郁的族群生命體驗與文化。

      為了深化族群生命體驗,山東藝術學院還采取了“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聘請傳承人、老藝人來校授課,使師生能學習到最純粹、質樸的山東民間舞。例如海陽秧歌老藝人張蔭松、海陽秧歌國家級傳承人鞠進東,膠州秧歌國家級傳承人李在會、鼓子秧歌國家級傳承人姚大新等老藝人,都是學院民族民間舞課堂的課外導師。

      (二)繼承發(fā)展并舉,教學創(chuàng)作共進

      除了在訓練價值層面對“非遺”傳統舞蹈進行提煉。在觀賞價值層面,“非遺”傳統舞蹈同樣具有重要價值。編導通過田野考察,收集、捕捉“非遺”傳統舞蹈的動作風格、音樂節(jié)奏、服裝道具、隊形調度等元素,調動藝術思維,結合創(chuàng)作經驗,對動作元素進行加工、提煉、轉化、變型和重組,創(chuàng)作出“非遺”傳統舞蹈的舞臺劇目。

      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更是秉承多元化傳承的原則,以田野考察為依托,以教學創(chuàng)作為基礎,以舞臺創(chuàng)作為延伸,對山東“非遺”傳統舞蹈動作元素進行提煉,創(chuàng)作形成了兼具傳統風韻與當代審美的舞臺劇目。2013年創(chuàng)作的男子群舞《脊梁》與女子群舞《春知沂蒙》便是這項嘗試的開端?!都沽骸啡〔挠谏綎|“泰山挑夫”的人物形象,以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的鼓子秧歌為動作元素,按照作品主題與人物形象、舞臺調度等因素對傳統秧歌的動作進行編創(chuàng),既保留原有的民族性與風格特征,更以現代化的方式進行了解構與重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審美效果。 之后,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多部山東“非遺”傳統舞蹈作品,如《擰巴·擰吧》《田埂地壟一片云》《一抹紅》《加古通》等均在全國舞蹈展演平臺亮相。2018年,由山東藝術學院新創(chuàng)表演的四部山東民間舞作品《喜餑餑》《喜鵲銜梅》《闖海人》《海洋有個王大娘》成功入圍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優(yōu)秀作品展演,為山東傳統舞蹈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做出貢獻。

      隨著大量根據“非遺”傳統舞蹈動作元素創(chuàng)作而成的作品登上舞臺,有關“非遺”傳統舞蹈該不該創(chuàng)新,該如何創(chuàng)新的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部分人認為,“非遺”舞蹈應盡可能地保持原有形態(tài),任何人為地改變,都將破壞舞蹈的原汁原味,使其喪失價值;另一部分人認為,應有效區(qū)分“非遺”傳統舞蹈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繼承追求原封不動地保存,創(chuàng)新則可發(fā)揮藝術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作,兩者并行不悖,互不沖突。而基于現階段各大院校創(chuàng)作的“非遺”傳統舞蹈作品來看,也基本上遵循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兩大路徑。以繼承為主則是對舞蹈的風格特征、表演方式、服裝道具、人物角色等元素盡可能真實地繼承下來,除了因為表演需要進行適當調整外,其余皆應保持舞蹈的原汁原味,北京舞蹈學院《沉香》即屬此類;以創(chuàng)新為主則可因地制宜地按照課堂與舞臺的實際需求,對“非遺”傳統舞蹈進行加工、提煉、再創(chuàng)造,使之更加適應于教學與觀賞的需求,此舉側重舞蹈的訓練價值與觀賞價值的開發(fā)。

      兩種發(fā)展方向,并不存在孰重孰輕,但應需有效區(qū)分。目前,有許多根據“非遺”傳統舞蹈元素創(chuàng)作而成的作品,創(chuàng)意十足,形式新穎,本無可厚非,但其冠以“非遺”傳統舞蹈之名,則容易對觀眾造成誤導。因此,對原生態(tài)或是原生型的“非遺”傳統舞蹈以及根據其動作元素創(chuàng)作的作品,應分別對待,切不可一概而論。

      (三)注重理論研究,構建學術團隊

      隨著“非遺”傳統舞蹈保護工作的日趨深入,舞蹈工作者在對訓練價值與表演價值挖掘的基礎上,更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文化價值與民俗價值,展開一系列“非遺”傳統舞蹈的科學研究與理論探索。

      2015年,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出版了論文集《“我的家鄉(xiāng)·我的舞蹈”——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調研筆記》,收錄了山東地區(qū)30個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統舞蹈考察個案,從地域特征與文化傳統著手,對“非遺”傳統舞蹈進行了從形態(tài)到內涵的深入研究,為“非遺”傳統舞蹈的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

      同時,學院注重“非遺”傳統舞蹈的記錄工作,與山東省文化館共同完成了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傳統舞蹈部分,制作了21部山東“非遺”傳統舞蹈的紀錄片,為山東“非遺”傳統舞蹈留下了珍貴的倩影。2019年即將出版《“說舞留痕”山東52位“非遺”傳承人口述史》,將研究目光聚焦于舞蹈活態(tài)傳承的核心——“人”,對52位“非遺”傳統舞蹈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采訪、記錄,為“非遺”傳統舞蹈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也掀開了保護傳承工作的新篇章。此外,學院師生撰寫的多篇學術論文、申報的科研項目也形成了理論研究成果聚集,為山東“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來看,有關“非遺”傳統舞蹈的理論成果數量雖持續(xù)上漲,但面對教學與創(chuàng)作層面的快速發(fā)展,理論研究仍較為滯后,難以發(fā)揮為實踐提供先導的作用。高等院校缺乏專職從事“非遺”傳統舞蹈理論研究的團隊,導致了理論成果的深度與廣度受到了制約,高學術水平的理論成果仍是鳳毛麟角。并且,“非遺”傳統舞蹈發(fā)展所呈現出的復雜性使得僅以舞蹈學的視角與學科知識進行研究難以為繼,需借用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地理學、人類學等跨學科的知識與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進行研究,這同樣需要學術團隊的建設。

      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傳統舞蹈在高等院校這一層面的不斷開發(fā)可謂是一而貫之。自北京舞蹈學院率先將民間舞蹈納入課堂教學體系后,產生了巨大形象,起到了垂范作用。地方院校則根植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因地制宜將這些工作貫徹下去。我們不難發(fā)現,在全國各地的舞蹈院校中,對本地區(qū)民間舞蹈資源的挖掘整理,無論其廣度還是深度,都有了明顯的拓展,形成了豐富的成果。而由此迸發(fā)的高校在民間舞蹈挖掘和提煉中的巨大價值,正在為行業(yè)內所矚目。

      利用好“非遺”資源不僅能夠讓傳統舞蹈得以傳承,同時也能讓“非遺”項目本身成為一項極佳的教育內容。深入挖掘“非遺”傳統舞蹈的真正價值,將會給我們帶來越來越顯明的文化和教育發(fā)展方面的效益。因此,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全國范圍內諸多高等院校都先后開展了“非遺”傳統舞蹈進校園的工作,并在長期的教學中獲得了有益的實踐經驗。

      隨著這項工作的愈發(fā)深入,傳承的方式、角度、途徑亦更加多元,不僅有編創(chuàng)組合教學層面的實踐,更不乏劇目創(chuàng)作舞臺層面的實踐,包含著科研項目、著作、文集、調研報告等理論研究層面的實踐,還包含著“非遺”傳統舞蹈展覽、紀錄片等多樣化的呈現方式。種種舉措都昭示著“非遺”傳統舞蹈高校傳承具有十足可行性與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項工作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更大的發(fā)展與突破。

      猜你喜歡
      民間舞民間舞蹈非遺
      探析民間舞蹈傳承的現狀及發(fā)展
      戲劇之家(2022年19期)2022-11-12 19:41:21
      論民間舞課堂教學的繼承與發(fā)展——以“東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課”為例
      樂府新聲(2021年3期)2021-11-04 09:22:04
      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外松內緊”的內涵與實踐
      達斡爾民間舞蹈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草原歌聲(2020年4期)2020-03-29 06:40:24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傳承民間舞蹈藝術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芭蕾基訓對民間舞教學的影響
      舞蹈系成功召開“天津民間舞項目研究
      ——教材內容”展示與研討會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zhèn)“非遺”聯展
      民間舞蹈教育中雙重視角分析
      戲劇之家(2014年21期)2014-03-18 00:53:39
      容城县| 克什克腾旗| 托克逊县| 高唐县| 景洪市| 荆门市| 曲阳县| 望城县| 钦州市| 兴仁县| 崇左市| 武夷山市| 自治县| 胶南市| 山阳县| 泰来县| 浮梁县| 安阳市| 南华县| 常山县| 绥德县| 漾濞| 新宁县| 克什克腾旗| 昭平县| 西平县| 都匀市| 张掖市| 若羌县| 离岛区| 驻马店市| 临夏县| 芦山县| 木兰县| 广昌县| 安西县| 平罗县| 蓬溪县| 南阳市| 石城县| 静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