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楓
近來奇怪,很早就醒,兩個星期來時間總是固定在清晨四點五十七分,有幾次甚至準確到了秒針。睜開眼睛,就感覺清醒已久,并且心里彌散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哀痛,據說此乃憂郁癥的典型征兆——夢境的床單撤空,我瞬間跌回現(xiàn)實的馬廄,并被粗糙的草梗刺痛臉頰。把頭埋進枕席,我掙扎了一會兒,試圖擺脫壞情緒。
今天的傷感可以找到仿佛中的理由??慈諝v,今天夏至。晝夜交替,歲月中的音樂家彈奏黑白琴鍵;現(xiàn)在節(jié)奏慢下來,他在白色的鋼琴鍵上用力敲出一個音符并等待長長的回音……這便是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長。似乎并不重要的節(jié)氣,但它讓我想起亡友:葦岸,優(yōu)秀的散文作家,過世之前,他正在寫作《二十四節(jié)氣》。
選擇一個固定的地點觀察節(jié)氣的變化,他注意晝夜的長短、日影的高低、土壤里的水汽和莊稼長勢。開篇他這樣描寫立春:“能夠展開旗幟的風,從早晨就刮起來了。在此之前,天氣一直呈現(xiàn)著衰歇冬季特有的凝滯、沉郁、死寂氛圍。這是一種象征:一個變動的、新生的、富于可能的季節(jié)降臨了。外面很亮,甚至有些晃眼。陽光是銀色的,但我能夠察覺得出,光線正在隱隱向帶有溫度的谷色過渡。物體的影子清晰起來,它們投在空闊的地面上,讓我一時想到附庸或追隨者并未完全泯滅的意欲獨立心理。天空已經微微泛藍,它為將要到來的積云準備好了圓形舞臺。但曠野的色調依舊是單一的,在這里顯然你可以認定,那過早的蘊含著美好諾言的召喚,此時并未得到像回聲一樣信任的響應?!?/p>
大地的律動如此細微,唯專注而敏感的心才能聆聽。葦岸的散文讓浮躁如我者自慚形穢。他傾注那么多的耐心和深情,緩慢醞釀文字,可惜《二十四節(jié)氣》并未完成,他寫了五個節(jié)氣,止筆于“谷雨”——因為,沒有來得及為“夏至”做好時間和素材上的準備。葦岸走的時候三十九歲,拿節(jié)氣作比,恐怕相當于人生的夏至,從春到冬、從純真到滄桑的中途,他活到最漫長的明亮白晝。正好,也恰恰是我此時的年紀。
比之曾經,我能否更貼切地體會他當時的心境?年長十歲的兄長,我目睹他告別世界的堅強、掙扎和漸漸的無助,目睹他懷疑之后依然深懷的感恩。葦岸善良而執(zhí)拗,他有羊一樣狹長的臉和向悲劇傾斜的命運,骨灰也歸宿于青草。清貧,孤單,謹慎,勤奮,自我克制,他一生都保持著窮孩子的好品德;這個素食者、完美主義者、倡導環(huán)保與熱愛讀書的人,他還有那么多的懷戀與愿望,臨終卻是無妻無子,肝癌帶來的劇痛使他躺在床上都不能獲得任何一個角度稍感舒適的睡姿。生活,總是讓人帶著模糊的動力去愛,去憧憬,去創(chuàng)造……所謂理想,明明是和天堂簽好的合同,但又為什么,轉眼卻作為一張賣身契把人變賣到地獄?
葦岸的自律幾近苛求,他很容易自我責懲;作為素食主義者,他在道德反芻里咀嚼和消化,以使自我塑造更趨近完美。在一種紀律性的人生里,遭遇的奇跡是否非常有限,自由從而也失去所向披靡的內力?他讓自己像指南針一樣信仰堅定,也像干凈的動物標本一樣告別腥膻……品德清涼的葦岸啊,這是繁盛之夏,你卻帶來一種令我生寒的深秋預警。因為,我看到一個人如何被自己的美德所滋養(yǎng),又如何終生被自己的美德所剝削。
我總覺得,過分嚴格地區(qū)分美與丑、善與惡,易于形成審美上的局限——當然它們之間涇渭分明,混淆兩者,我們就會喪失基礎的衡量標準;但同時,兩者存在秘密的交集,對這個交集的發(fā)現(xiàn)和承認,是對世界更高的認識境界,也是我們對自己更有價值的寬容。比如愛的美好和恨的丑陋之外,我們或許可以持有更大勇氣,看到某些情境下,愛使人平庸且無助,恨卻捍衛(wèi)著必要的個性與力量。邪惡中也有智慧,只不過這是一種分外危險的能量,需要以非凡的膽識去提取。我愿意達成妥協(xié),放棄劍走偏鋒的殺傷力,去維護品德亮度與處世和諧,但這不意味著排斥所有陰影,似乎一絲一毫的灰塵都會嚴重地妨礙純潔——純潔,這個詞,暗示著容易失去質地的穩(wěn)定性。以我的個人偏見看來,葦岸的嚴格多少有些絕對化,他是自己的戒尺,帶著不容修改的刻度和準則。為了維護正向的精神價值,他透支自己身體上能夠支付的成本。
其實,生命的悖論無所不在,遠比二元論復雜多變。一縷明亮的光線,既照耀我們,又映襯出周圍更為廣闊的黑暗。毒藥可能不僅僅包著糖衣而已,或許它本身就是讓人無法割舍的糖。太多東西,不能絕對依靠理念和理性,來簡潔地判斷、干凈地分割、方便地取舍。但我又深深欽佩葦岸的堅持,感動于他內在與自愿的犧牲傾向,那也是一種安靜的勇氣。是啊,那些誘惑,那些向往,那些閃耀光斑的理想,即使會變成突然的毒藥,誰又能忍住不去飲鴆止渴?即使幸福索要昂貴的代價,即使許諾有時會變成一場惡毒的玩笑,也總有什么,值得,甚至永遠值得我們悲劇性地付出代價。
……
與葦岸的分歧起自定義上的偏差,或許也是我的問題所在。雖然認定善是人性中最值得稱頌的品質,但我也習慣于把它理解為無能為力的被動的美德;善本身的自重,難免使攜帶者體質虛弱……那害羞到怯懦的柔情。葦岸看到的,是善含而不露、恥于張揚的堅韌,正是這種內蘊力,當面對黑暗,善者因無畏而不屑;在他的信念里,惡的尖銳必輸于善的寬廣,像鐵在水的作用下生銹。也正是由于葦岸以及和他一樣的人們,固執(zhí)的堅守形成一種無形中的感召,使我反叛的離心力始終弱于吸力,不至陷于虛妄。
善者有其隱蔽的獲贈方式。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因愛意而顯得柔弱的人,的確易于受到傷害,遇挫中他也難以體會什么積累;但是當磨難結束,他突然得到的意外遺產,遠比那些處心積慮的投機者所贏得的更為豐厚。
……漫游在他所適宜的天國里,青鳥就在葦岸的肩頭歌唱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