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2018年全國卷Ⅰ的文學作品閱讀考查的是小說閱讀,選用的閱讀材料是著名作家王阿成的《趙一曼女士》,該小說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選用的時候對文本有刪改,但是并不影響考生對人物的整體把握。
第5題的題目是:小說中說趙一曼“身上彌漫著拔俗的文人氣質和職業(yè)軍人的冷峻”,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如下:
文人的氣質:喜歡丁香花,情趣不俗;時常深情、甜蜜地回憶戰(zhàn)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義與真情感化青年,智慧過人。軍人的冷峻:遭嚴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堅定;笑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從容淡定;充滿母愛又不忘大義,理智沉穩(wěn)。
在實際閱卷中,專家組根據試做和試閱的實際情況,對參考答案又做了修訂,增加了幾點。文人的氣質:遺書飽含深情,充滿母愛;用小說體記述日軍的罪行,感化董警士。軍人的冷峻:通過冷靜的觀察,采取不同的方式,爭取董、韓二人;深情莊重地質問董警士為何甘為日本人役使。
這道題考查的是分析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題目設定為“拔俗的文人氣質和職業(yè)軍人的冷峻”兩個方面,是對抽象概念的具體演繹。能力層級為C級,而且題設的指向性非常明顯,難度并不大,但是從得分的情況來看,并不算好,雖然考試院并沒有公布各小題的得分情況,但從閱卷中可得知,第5題平均分只有3分多一點,造成失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此題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但是相當一部分的考生答成了“分析這一句話的作用”或者“品析句子含意”等,導致答非所問而失分。
如:1.運用外貌描寫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點明人物身份;2.為下文做鋪墊,暗示趙一曼女士是抗日中的一分子,下文大野泰治對趙女士嚴刑拷打,始終沒有問出有價值的回答;3.突出主題,使情節(jié)內容更豐富,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如果拋開題目,單看這個答案,可見這名考生備考的用心,他掌握了“情節(jié)作用類”試題的答題方法,但是他的答案和題目完全無關,答題的方向錯了,自然不能得分。
又如:1.這句話中詞語運用得準確貼切,將趙一曼的正義彰顯了出來,讓人不禁升起敬佩之情;2.將“文人氣質”與“軍人冷峻”結合,表現出趙一曼能文能武的特點;3.句中兩種職業(yè)形象突顯了趙一曼的性格特點,有文人的溫文爾雅和軍人的冷酷嚴明,贊美了趙一曼女士不畏強敵,勇敢愛國的精神。
從這個答案看,考生對于小說閱讀的考點基本沒有掌握,缺乏起碼的考點意識,沒有弄懂題目中“結合作品簡要分析”的意思,這樣答題肯定不能得分。
所以,我們在進行高考備考時,一定要全面了解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點,要知道每一道題考查的能力點是什么,這樣我們答題時才不會犯方向性的錯誤。
首先,要認真研讀《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它是高考命題的規(guī)范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復習備考的依據。以文學類文本閱讀為例,“考試大綱”對這類文本閱讀有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等4個能力層級共計10個內容的考查要點,對此,我們要全面了解。
其次,要善于化繁為簡,構建考點框架。文學類文本閱讀是一個大專題,它包括小說閱讀、散文閱讀和古代詩歌閱讀,每一種體裁的文本考查側重點又有不同,涉及的小考點非常多,讓人感覺頭緒萬千,無從下手,對此我們要善于做減法。我們可以用兩個“W”和一個“H”將考點分類整理 :第一個“W”是“What”,即“寫了什么”,高頻的考點包括概括情節(jié)、分析人物(事物)形象、概括作品主旨、分析作者(作品)的情感等;“H”是“How”,即“怎樣寫的”,高頻考點主要是“技巧類”,包括敘述方式、描寫方法、抒情方法、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技巧等;第二個“W”是“Why”,即“為什么這樣寫”,高頻考點主要是“作用類”(妙處、好處、意圖等),包括分析特定詞句的作用、分析特定人物的作用、分析特定情節(jié)的作用、分析標題的作用、分析特定環(huán)境的作用、分析特定物象的作用等。
最后,就是要養(yǎng)成讀題后回歸考點的好習慣。讀完題目后一定要問一問自己,這道題考的是什么,它屬于哪一個考點,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答題方向正確,不犯“路線錯誤”。
這道題答題的指向性非常明顯,題目問的其實就是“小說哪些情節(jié)表現了趙一曼拔俗的文人氣質,哪些情節(jié)表現了她職業(yè)軍人的冷峻”,考生只需要扣住這兩個方面,梳理情節(jié),概括作答即可,但是很多考生沒有審明白題,答案沒有扣住“文人氣質”與“軍人冷峻”這兩個要點,而是另起爐灶,胡亂作答。
如:1.她外表是一個略顯瘦秀且成熟的女性,說明她簡潔、干練;2.她在被槍殺前寫了一份遺書,表現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3.住院期間爭取到了董、韓二人,表明她善于洞察人心,是極聰明的人;4.面對嚴刑拷打,沒有透露有價值的信息,可見她對黨的忠誠和熱愛。
如果單純就人物分析看,考生的分析并沒有錯,但是考生完全沒有領會題目的關鍵。
又如:1.忍辱負重——被嚴刑拷打,但沒有讓日軍得到有用的情報;2.視死如歸——被日本憲兵槍殺時,她無所畏懼,從容赴死;3.機智聰明——用通俗、有吸引力的小說體記述日軍侵略東北的罪行,從而打動董警士,讓他幫助自己逃跑。
這樣的答案更是讓人感到惋惜,這個考生組織答案的能力真的不錯,句式工整,語言簡潔,而且這3點答案都在閱卷的參考答案之內,但是仍然不能得分,原因就是沒有審清題目,不能扣住題目所問作答。
審題是答題的基礎,只有準確審題,才能精準答題,才能多得分,得滿分。那么如何準確審題呢?最重要的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或者說題眼,準確理解命題人的意圖。比如2018年全國卷Ⅱ第5題,“請結合二姐等人看有聲電影的經過,簡要分析小說所揭示的市民面對新奇事物的具體心態(tài)?!苯獯疬@道題,要抓住“看有聲電影的經過”“面對新奇事物”“具體心態(tài)”這三處關鍵信息,特別是“看有聲電影的經過”,對這個短語要有充分的重視,它說明了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人物的“具體心態(tài)”是有不同表現的,作答時不能籠統(tǒng),要結合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條陳述。
其次,對題目中的某些非常規(guī)問法要善于轉換為常規(guī)問法,這樣能更清楚地知道問題的指向。比如,高考模擬題《東藏記》第5題,“文中是如何寫藍天的?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這一道題有兩問,第一問“如何寫”就可以轉換為“用了哪些手法”,這樣就可以從描寫方法、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等方面作答了;第二問“用意”直接轉換為“作用”,然后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主題、情感等方面來思考,就可以順利作答了。像詩歌鑒賞中,會遇到這樣的問法:“這首詩歌是如何表現作者的愁苦(喜悅)之情的?”它的關鍵詞就是“如何表現”“情”,其實問的就是運用了哪些“抒情方法”,只要我們把它轉換為這樣的常規(guī)問法后,答題自然就沒有障礙了。
從湖北高考閱卷的情況看,2018年全國卷Ⅰ 第5題作答出現最多的現象就是答題不分點,答題不分類。
答題不分點的例子就不舉了,估計這類考生是要閱卷老師幫他去找點、分點的,他自信地認為在他一大段無序的答案中,閱卷老師一定會為他發(fā)現得分點的。
這里舉一個答題不分類的例子:1.她喜歡丁香花;2.被日本人逮捕后經過嚴刑拷問仍不提供情報;3.對董警士和韓護士的爭取;4.面對死亡的冷靜;5.用實際行動教育孩子。
在閱卷中,像這樣的答案不在少數。這個答案的5個點都在閱卷參考答案的采分點內,但是考生并沒有指出每一點答案究竟是表現了趙一曼的“文人氣質”還是“軍人的冷峻”,其實他只需要將答案分成兩類,然后在每類前分別寫上一個關鍵詞即可,哪怕是只寫兩個字“文人”或“軍人”也能夠得到5分,但是像上文中這樣不分類作答,讓閱卷老師怎樣給分呢?如果這樣的答案也給分了,那么那些規(guī)范的答案又該怎樣給分呢?所以,養(yǎng)成規(guī)范作答的習慣非常重要,像上述答案的失分就是屬于非能力性的失分,非??上В軌虻玫降姆志瓦@樣溜走了。
規(guī)范作答首先要有“要點”觀念,答案要用序號清晰地標出,分層分條陳述,萬萬不可用一大段話來籠統(tǒng)作答。其次要養(yǎng)成“要點置前,結合文本,精當分析”的答題習慣。要點就是觀點,是對問題的正面回答,一定要放在答案的最前面;分析是對觀點的支撐,一定要有,但是絕對不能多,必須精當,過多的分析不僅不必要,反而顯得答題者心中沒底,而且還浪費寶貴的考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