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金色小學校 沈丹丹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與語文綜合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不少小學語文教師仍采取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將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則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這種教學方式違背了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也與新課改的初衷不符。如何能立足學生視角,讓語文課堂更有韻味,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課前預習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不少語文教師未認識到自主預習的重要性,預習的內容也比較簡單。要真正立足學生視角,就需要以生為本,讓學生通過自主預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同時對文本進行初步的了解與掌握,也能便于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學情來設計預習的內容,預習的內容不僅有利用工具書掌握文本的生字生詞,也可以有對文本背景資料的搜集,還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自主學習中。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讓我們蕩起雙槳》前,根據文本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征進行了課前預習的導學案設計。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而且這篇文本也是學生熟悉的一首歌曲,因此筆者在進行預習導學案設計時,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與認識文本中的字詞,大聲朗讀文本,體味文本蘊含的情感,同時筆者還設計了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如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為什么用“蕩”字,不用“劃”字呢?可以給人帶來什么感受與心情呢?
小學生在自主預習時往往不知道該做什么,由此教師設計預習內容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精心設計預習導學案,讓學生的自主預習活動更充實,也更有針對性。
在語文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可以嘗試開展小組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相互協作與交流來增強對文本的認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在開展小組活動時需要重視小組的劃分,按照不同學生的性格、語文能力等進行綜合的劃分,同時要按照學生的學情設計活動任務。在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不要過多干涉學生的自主學習。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西湖》時,考慮到這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為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文本內容,感受到西湖的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教師將班里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部分資料由學生在課前進行了準備,讓每個小組討論文本中出現的西湖的景點,同時模仿小導游給全班介紹這些景點。這種小組活動探究性比較強,學生也很有興趣,愿意主動去參與,能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小組探究活動是體現學生主體性,從學生視角出發(fā)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教師在開展小組活動時,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討論與探究,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小組活動的教學價值。
課堂提問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提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去思考與學習,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語文教師在創(chuàng)設課堂問題時,需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立足文本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特征來設計問題,同時也要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去思考與探究。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不能隨意打斷學生,也不宜把提問變成一種形式,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客觀的反饋,必要時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提問的效用。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草原》時,考慮到這是一篇文字樸實優(yōu)美的散文文本,教師讓學生大聲朗讀文本,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同時,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問題,包括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細細閱讀與品味文本,“若你也是訪問團中的一員,看到美麗的草原景色,又受到草原人民熱情的款待時,你有哪些話想說呢?”這種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有效開拓學生的思維,也能激發(fā)學生思考與回答的興趣,起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好的提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讓學生產生探究與思考的欲望,語文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創(chuàng)設好的問題,更好地發(fā)揮提問的教學價值,提高語文教學的成效。
總的來說,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之中,促進語文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同時還能增強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是語文教學的高效,實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