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敏
(臨海市邵家渡中心校,浙江臺州 317000)
縱觀小學語文課堂,低年級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梢坏礁吣昙墸n堂再也沒有低年級的天真活潑,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成了光聽不說的“機器”,即使發(fā)言也是吞吞吐吐。為此,筆者對班級45個學生的發(fā)言情況做了調(diào)查,經(jīng)調(diào)查統(tǒng)計:怕回答錯誤受老師同學批評嘲笑的占63%;膽小,不敢回答的占6.9%;問題不會的占11%;提問時走神的占7.5%;對自己的答案不肯定的占11.6%。以上種種因素直接導致了課堂發(fā)言不積極的現(xiàn)狀,并且這種現(xiàn)象也在較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沒有顧慮,教師就要走進學生心里、適時地營造寬松和諧的育人和學習氛圍,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讓這一切成為學生積極發(fā)言的調(diào)和劑。
進入小學高年級后,學生心理會發(fā)生微妙的變化。與此同時,自我意識也不斷增強,羞澀心理隨之而來。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和諧的育人氛圍,有針對性地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學生進行指導。對有輕度心理障礙者予以引導和幫助,避免和消除不良的心理影響,并促進學生在意志、個性等方面產(chǎn)生積極變化,從而更好地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發(fā)展自我,增進心理健康,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發(fā)言。
因年齡的增長,孩子在這個特殊時期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逐漸增強的自尊心,又使得他們更看重周圍環(huán)境給予的評價。因此在語文課堂中,營造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氛圍是至關(guān)重要的。發(fā)言者尤其是那些有“心理障礙”或“自閉癥”的學生,會害怕受到同學的嘲笑而不敢舉手。因此,當這些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一定要及時制止那些哄笑的學生,并引導與教育他們要如何正確理性地對待同學的發(fā)言。同時,教師要多加教育,讓學生的嘲笑聲變成“我們相信你”“我們認真聽”的信任語。這樣,那些不敢發(fā)言的學生恐懼心理也隨之消失,從而愿舉手,也樂于舉手。
1.尊重個性體驗
課堂上,當學生的體驗偏離文本價值觀或不正確時,教師千萬不要因?qū)W生某方面的不足而批評他,使該生喪失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有時會讓課堂收到意外的精彩效果。
如在《孔子拜師》一文中,學生了解到孔子為了求學,日夜兼程步行幾個月才到達目的地時,都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動。有的說:“孔子是一個愛學習,不怕艱苦的人?!庇械恼f:“孔子勤學好問,虛心求教,他的精神令我佩服!”有的說:“孔子本身知識淵博,但他對知識的永不滿足值得我學習”……“老師,我認為孔子這樣做不好?!币晃荒猩e起了手。他的想法讓筆者好奇,于是筆者走到這位同學身邊,輕聲問道:“你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這位同學平時膽子較小,筆者突然提問,他可能覺得自己說錯話了,遲遲不敢開口。為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緊湊性,筆者本想把他的想法放在一邊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但又轉(zhuǎn)念一想,讓他鍛煉一下試試。在筆者鼓勵下,他頭頭是道地說:“孔子為了求學,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用了幾個月步行才找到老子,我們要學習他這種艱苦求學的精神??晌也幻靼椎氖?,孔子為什么要步行浪費那么多的時間呢?他完全可以坐馬車快點找到老子呀,這樣縮短了趕路的時間,不是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嗎?”何等獨特的見解啊!雖然這不是大多數(shù)人心中,也不是課文中所要的答案,但他這樣的認識正是值得我們?nèi)W習的。這也正好暴露了筆者在教學上存在的漏洞——只注重書本上知識內(nèi)涵的教育,忽略了對其他思想方面的培養(yǎng)。如果當時筆者對他的看法一口否定的話,那這位學生在課堂上就失去了自我表達的機會,他的思維潛能就無法得到開發(fā),從而在以后的課堂中,就會喪失表達的自信。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yīng)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寬容對待學生的片面認識,把學生不恰當?shù)恼J識或回答看成是一種教育資源,因為學生片面或錯誤的見解不但是他們知識缺陷的體現(xiàn),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并改正自己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學習處于弱勢的孩子,他們膽小不敢回答,但會從教師寬容的眼光中得到安慰和力量,從而敢于表達,挖掘他們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東西。如此,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彼此尊重的師生關(guān)系是形成和諧教學氛圍的前提,也是學生主動發(fā)言的調(diào)和劑。
2.善用正面評價
課堂中,當學生的回答有偏差時,教師除了不能簡單地隨口否定,更不能以一句“不對,誰再來說?”而草草了事。這對發(fā)言的學生太不公平了,因為這樣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努力思考換來的是毫無意義的評價。面對這些有偏差的答案,教師要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給予恰當?shù)恼嬖u價并委婉而親切地指導學生糾偏。一旦那些不愿表達的學生開口了,教師更要注意傾聽,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輕易打斷他的發(fā)言。同時,最好運用肢體語言對他的話給予及時、積極的反饋,比如贊同他的觀點時點點頭,說到會心處給予微微一笑,或者與他有親切的目光接觸,或者說“對”“不錯”“好極了”等贊揚的話。這些肢體語言或評價,既能激發(fā)言者的積極性,又能保護學生的求知欲。
在課堂上,也正因為教師的正面評價往往會得到意外的收獲。在一次語文課上,當筆者看到一個平時幾乎不舉手的學生怯怯地舉起手時,心頭不由一陣喜悅。于是筆者摸了摸了他的頭說:“今天你真勇敢,請你來說一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行!”得到鼓勵后,他便大膽地說了起來。這一次,他雖然回答得不是很到位,但說得很響亮。于是筆者趁機評價道:“這節(jié)課你的表現(xiàn)很好,老師很開心,我希望在今后的課堂上能經(jīng)常聽到你甜美的聲音?!惫P者說完,他高興地坐下了。這節(jié)課,他居然舉了十幾次手。也正因為有了寬容和正面評價,班中的其他同學也積極地舉手了,而且舉手的次數(shù)也明顯增多了。很明顯,教師的正面評價居然對學生產(chǎn)生這么大的效力,而且這種力量是潛移默化的。這節(jié)課筆者不僅上得很輕松,學生學得也扎實。
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有效參與十分重要。心理學家托蘭斯曾經(jīng)說過:“我們要促進創(chuàng)造,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huán)境,以便使學生在其中成長發(fā)展?!碑攲W生犯了錯誤,老師給他一個寬容的微笑,使其知錯就改;當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不妨傳遞一個鼓勵和安慰的眼神,使其消除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同時教師要鼓勵大家互相尊重,當別人在發(fā)言的時候,帶著欣賞的眼光認真傾聽;當別人回答錯了或者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要用誠懇的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觀點。當學生的自尊和情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時,他們就會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輕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會無拘無束地敢說敢做。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問題的設(shè)計。問題設(shè)計得新,就能像磁鐵一樣深深吸引著學生;問題設(shè)計得深,就猶如向?qū)W生的思維之湖投入一顆石子,激起朵朵美麗的思維之花;問題設(shè)計得精,就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問題設(shè)計有梯度,學生便能以問題為階梯,拾級而上。因此教師在設(shè)計問題時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并設(shè)計出不同層次的問題。
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寫“軍令狀”前,根據(jù)文本的目標和要落實的知識點以及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設(shè)計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1)知道什么是軍令狀嗎?(2)諸葛亮明知周瑜胸藏殺機,但他為什么還立下軍令狀?(3)諸葛亮在立軍令狀前想的是什么?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頓時興奮起來,他們各自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問題來回答,因而就有話可說了。此時,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位學生最終都達到了“能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因此,教師在課前能“因人而異”,設(shè)計一些適應(yīng)不同層次學生水平的有價值的問題,做到問題深淺有度,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或“增長點”上設(shè)計階梯式的問題。這樣不僅能讓每個學生各有所獲,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發(fā)言的欲望和積極性,那我們的課堂就不愁無話可說了。
在高年級課堂活動中,我們經(jīng)??吹降亩际莾?yōu)等生的表現(xiàn),而中等生、差生較少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有的中差生舉手了,也沒被教師發(fā)現(xiàn)。因此,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的提問對象也就只有十幾個,只占全班四分之一,而且?guī)状翁釂柋唤械降囊部偸沁@幾個學生,大約還有四分之三同學沒有被叫到。長此以往,有的學生尤其是班中的那些“弱勢群體”就會喪失信心,他們舉手次數(shù)本來就少,如果教師忽略了他們,他們對老師所提的問題就更不關(guān)注了。其他的同學會本著“同學那么多,老師反正也叫不到我!”的思想,也不舉手了。語文課堂因為只有幾個同學的參與而變得沉悶,沒有生機。全體學生參與的課堂才是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作為教師,要盡量調(diào)動每位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拓寬課堂提問的關(guān)注面,積極引導學生最大程度參與其中。同時,盡量做到大部分學生都能被提問到,防止出現(xiàn)發(fā)言權(quán)壟斷的現(xiàn)象。尤其是那些“弱勢群體”,給他們一些溫暖的陽光,讓那些弱勢者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guān)注,以此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發(fā)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讓大多數(shù)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都享有公平的話語權(quán),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與此同時,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課堂發(fā)言的樂趣。
在課堂中,提問既是師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孩子們進行獨立思考、發(fā)展思維的重要因素。要想讓學生積極發(fā)言,教師就要做到多給學生一份期待,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才有話可說。
如,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公開課上,筆者引領(lǐng)學生研讀感悟這篇課文后,引導學生感悟愛的真諦。學生結(jié)合文本各抒己見:“愛,是臺灣青年對小錢的無私幫助;愛,是李博士為救小錢對生命的置之度外;愛,是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看到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于是筆者趁熱打鐵問道:“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愛又是什么呢?”剛開始的時候,沒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筆者心里不免有些著急,就想拋出自己的答案。可又轉(zhuǎn)念一想,多一份等待,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也許學生就有話可說了。再過了幾分鐘,果然精彩呈現(xiàn):“愛,是冬日里的一片陽光,給貧病交加的人帶來溫暖;愛,是沙漠里的一泓泉水,給瀕臨絕境的人帶來重生的希望”……面對學生合乎邏輯的想象,筆者不禁感慨萬千:不是學生不會,而是我們往往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教學課堂上,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一提出問題,沒過幾分鐘就會急于向?qū)W生要答案,如果看到有幾個思維敏捷的學生舉手,教師就會迅速請一位學生作答,在做簡短的講解后,便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要是看到學生沉默不語,教師就會迫不及待地點名請一位好生回答。但因思考的時間不夠,學生的回答總是不盡如人意。于是,教師就直接告訴答案。也正因為我們教師的考慮欠周,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心聲:“老師,你給的思考時間太少,我剛看完題,還沒有想好你就叫我了?!痹谡n堂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大部分的學生,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本來不及思考,可教師為了整個教學活動的緊湊,總是在學生剛剛進入狀態(tài)還沒有打開思維的情況下來一個緊急“剎車”;當激起的漣漪還沒有散開的時候,又迫不及待地投下另一顆“石子”,根本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那學生的積極發(fā)言就無從談起。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既是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又能面向全體學生,給多數(shù)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的空間。教師只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他們的靈感才能發(fā)揮出來,思維的火花才能點燃,他們才有話可說,語文課堂才會充滿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