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婷婷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睂τ谟變簛碚f,品格、禮儀與能力的塑造比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更重要,因為品格和禮儀是幼兒一生成功的基礎,能力是其一生成功的必要因素。《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規(guī)定:向幼兒進行道德教育是培養(yǎng)他們團結友愛、誠實、勇敢、不怕困難、有禮貌、遵守紀律等優(yōu)良品德、文明行為和可愛的性格。這是根據我國幼兒教育的教育目的、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制定的。良好的禮儀教育,對于幼兒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guī)范,它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yǎng)、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觀察、模仿、示范是幼兒最初的學習行為方式,幼兒主要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學會新的行為。因此,我們用三條措施來優(yōu)化幼兒禮儀教育環(huán)境:
根據禮儀教育的要求,在各班廁所的墻面上布置一些與禮儀相一致的幼兒畫面,如“洗手不爭先”;在幼兒園的走廊墻面上布置一些溫馨的話語,如“媽媽辛苦了”“對不起,沒關系”等,用視覺語言暗示、提示幼兒。
讓幼兒在講禮儀的氛圍中,學會禮儀規(guī)范,如早上各班級會輪流讓兩名幼兒站在教室門口,擔任小司儀員,向老師、同伴問好。良好的禮儀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有利于幼兒禮儀行為的養(yǎng)成。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以身作則,主動與幼兒,同事、家長打招呼,文明有禮,提醒自己與人交往做到“禮”字在先,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禮儀的核心是愛心,幼兒愛心的形成也是實踐的過程。當他的這種行為得到他人的肯定時,幼兒會感到高興,行為會得到強化;經過反復強化,漸漸形成了愛心心理結構。因此,幼兒在活動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逐步學會關心人、同情人、尊重人,讓他們的禮儀行為通過內在的美好情感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內心美與行為美的統(tǒng)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 “禮儀之邦”的美譽,通過看錄像、講故事、念兒歌、玩游戲等形式,讓幼兒規(guī)范禮儀的要求,激發(fā)其內部情感,尤其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講禮儀的佳話,如:“孔融讓梨”等故事,為幼兒提供榜樣。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xiàn)一般是最坦率而無掩飾的。幼兒模仿性強、辨別力差,家長的一些不良的、錯誤的言行對幼兒的發(fā)展會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我們通過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窗,宣傳幼兒禮儀教育的重要性,讓家長從思想上重視禮儀教育,使班級教育和家庭教育步調一致。
和幼兒在一起時,我們逐漸認識到禮儀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潛在隱藏性,開始對這些效果所產生的影響予以剖析,使之向有利于顯示教育目的的方向轉化。作為教師,我們要注意分析自身行為對幼兒的影響,一旦我們將禮儀養(yǎng)成教育生活化的隱性內容圍繞一定的目的納入整個禮儀養(yǎng)成教育,成為禮儀教育計劃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時,我們就會意識到禮儀行為的存在,對其產生更深刻的洞察,并依據一定的價值規(guī)范建構符合我們教育目的的禮儀養(yǎng)成教育的體系。
一日生活為幼兒提供了很多禮儀行為道德形成的契機,幼兒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累積社會經驗,學習怎樣做人和生活,為其一生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