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寒
(遼寧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大連116082)
以往文獻將《虬髯客傳》歸為俠義小說并非毫無根據(jù)。金庸推崇它“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具備了現(xiàn)代武俠小說情節(jié)的許多構(gòu)成要素[1]。羅立群亦認為:“虬髯客舉止豪放,行蹤詭秘,兼具豪俠、劍俠品性。虬髯客是此篇第一主角,故入劍俠類?!盵2]這是從廣義上說,小說文本具備了武俠小說的諸多元素,以及主人公身上具有俠之品性,因此將其歸入俠義類作品,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但卻不能就此認定此類俠義小說想要宣揚的主題思想就是俠義精神。另外有學(xué)者認為,俠義小說的一個基本前提應(yīng)是:它的俠義性質(zhì)必然由小說人物的俠義行為來體現(xiàn)并且表現(xiàn)其俠義動機[3]。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俠義小說的范圍顯然要小得多,但俠義精神通過行為動機的塑造則會更加突出。
關(guān)于俠與俠義精神,歷代學(xué)者也多有闡述,但始終沒有一個為人公認的概念。筆者在這里亦贊同陳平原先生的觀點,“武俠小說中的‘俠’的觀念,不是一個歷史上客觀存在的,可用三言兩語描述清楚的客觀的實體,而是一種歷史記載與文學(xué)想象的融合,社會規(guī)定與心理需求的融合,當(dāng)代的視野與文類特征的融合”[4]82。因此,墨子“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墨子·經(jīng)上》)所指出的俠的精神本質(zhì)也好,司馬遷所下的“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記·游俠列傳》)的定義也罷,以及歷史上和小說中融合了儒道思想的游俠刺客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舍己為人、仗義疏財、不圖回報、快意恩仇等品質(zhì),均可看做俠義精神的一部分,“而不在于給它一個多么明確的定義”[4]83?!厄镑卓蛡鳌分械睦罹?、紅拂、虬髯客三人素來被稱為“風(fēng)塵三俠”,將三個人定性為俠客,只是因為三人身上著實體現(xiàn)了一些俠的特征與品性,但若是仔細分析三人的行為及動機,并與在歷史和文化中融合成的俠義精神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不符合俠義之處更多。
小說中的李靖,早年以布衣之身向楊素獻策曰:“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為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杰之心,不宜踞見賓客?!盵5]211并用“騁辯”一詞來描述他當(dāng)時的狀態(tài)。他以布衣之身勇于向當(dāng)朝重臣建言獻策,言辭慷慨激昂,其豪邁勇氣等外在表現(xiàn)的確有俠風(fēng),但仔細分析其建言的內(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李靖建議楊素要禮賢下士,從而更好地吸納豪杰,本質(zhì)上仍是有利于統(tǒng)治者,并非如真正的俠客般心系人民大眾,而且言下之意李靖將自己定性為“豪杰”而非俠。但是,看李靖后面的表現(xiàn),幾乎連豪杰也算不上:他決心逃出司空府時居然“愈喜愈懼,瞬息萬慮不安”[5]212,膽怯且不夠果決;虬髯客看紅拂梳頭時“公怒甚,未決”[5]212,肚量并不寬宏。即使后來得遇明主,建立不世功勛,也是靠著紅拂的輔佐和虬髯客的幫助。況且他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出仕,無論是開始見楊素,還是后來的歸于李唐,都是為了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成為統(tǒng)治者中的一員??梢娎罹傅男袨閯訖C哪里是“不軌于正義”,而恰恰與俠相矛盾,且無大俠風(fēng)范。因此從行為動機上說李靖是三俠之一,是有待商榷的。
紅拂妓一見李靖而傾心,主動表明心意,并與愛郎逃出主人家,擺脫奴婢身份。這一系列行為表現(xiàn)出極大的勇氣。她看出李靖為豪杰,而楊素則是“尸居余氣,不足畏也”[5]211,表現(xiàn)了她的智慧。她的智慧與勇氣雖非常人所有,但目的均為了追求自己的自由、愛情與幸福,并無舍己為他之意。初遇虬髯客時,她巧妙地阻止了李靖發(fā)怒,并與虬髯客拜為兄妹??陀^來說確實幫助李靖化解了一次沖突,但那時的紅拂已經(jīng)與李靖私定終身,二人實為伴侶關(guān)系,按照傳統(tǒng)禮法,妻子幫助夫婿解決難題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并非一般俠客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觀其目的,“主要為李靖贏得有力政治盟友,表現(xiàn)的是高遠政治慧眼,與習(xí)見的所謂俠義行為實有不同”[3]。況且紅拂投奔李靖時所言的“絲蘿非獨生,愿托喬木”[5]211,表明她本質(zhì)上仍不具備完全的獨立人格。紅拂得到了自由與愛情,卻仍甘愿遵守“夫為妻綱”的傳統(tǒng)禮教,“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之貴,以盛軒裳”[5]214,成為李靖的附庸。這樣的紅拂,稱為奇女子尚可,但稱之為女俠似乎有所欠缺。
虬髯客乃是整篇小說最為著力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的確體現(xiàn)了許多俠的特征,他來去詭秘,神龍見首不見尾;看紅拂梳頭,不拘俗世禮法;追殺負心者十年,堅守正義,快意恩仇;將家財悉數(shù)贈與李靖以輔佐真主,見其豪邁與義氣;而最終放棄逐鹿中原,到海外重新建功立業(yè),充分展現(xiàn)了虬髯客識時務(wù)、知進退的性格特點,更是彰顯了他面對無奈的命運時能夠知天命、順天命的豁達與灑脫[6]。誠然,虬髯客的確具備上述品質(zhì),確實稱得上俠客。但整部小說想要塑造與表現(xiàn)的,真的是他的俠義嗎?首先,從人生目的來看,虬髯客立的是帝王之志,要問鼎天下。初次會見李世民后雖為其氣度所折,但仍不死心,直到更為高明的道兄二度看相后方才放棄,去他方大展拳腳,并且最終在扶余國做了帝王。其稱王之心強烈至此,絕非俠者所有。其次,從人物行為來看,虬髯客積聚大批財富,也是為了爭霸天下,并沒有仗義疏財之舉。后來得知天命所屬后將家業(yè)贈與李靖夫婦,是“持余之贈,以佐真主,贊功業(yè)也”[5]214,本質(zhì)上也是為了助李靖建功而非救助弱者。他與李靖夫婦的朋友之義儒家亦有,不能完全歸于俠的品質(zhì)。第三,支持虬髯客為俠客的最重要的論據(jù)就是他用十年時間殺了一個“天下負心人”。但細看這一段描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引出此事的原因是喝酒時虬髯客將心肝拿出來下酒,并隨口向李靖解釋事情的始末。小說對于負心者究竟做過什么壞事、虬髯客動手的過程絲毫未提,且全文也沒有其他篇幅提及虬髯客有類似的俠義之舉,反而其帝王之志卻在文中始終有所體現(xiàn)。故筆者以為,作者借此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并非除暴安良的俠義,而只是為了突出虬髯客快意恩仇的豪邁。因此,我們可以說虬髯客是俠客,但小說主要表現(xiàn)的,并非他俠義的一面。
綜合上述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可以看出“風(fēng)塵三俠”雖帶有俠的相關(guān)品質(zhì),但從行為和動機上看李靖和紅拂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俠,虬髯客的俠義也不是作為主要方面來塑造的。因此,從廣義上說《虬髯客傳》帶有俠義小說的諸多特征,是俠義小說發(fā)展史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但從狹義上看,這部小說并不算是完全意義上的俠義小說,其主題也不是宣揚與歌頌俠義精神。
俠義既然不是《虬髯客傳》的主題思想,那么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究竟是什么?肯定者認為它表達了“人民對于太平生活幸福的渴望,所以等待一位真命天子的出現(xiàn)。似乎這是封建社會被壓迫農(nóng)民要求解決社會矛盾的典型想法”[7]57,否定者認為“小說充滿了封建宿命論觀點,大力宣傳了李唐王朝的神圣不可侵犯”[7]57。而羅立群先生認為“作品有維護封建正統(tǒng)的思想……又含有唯心宿命論元素。但聯(lián)系到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的唐代后期社會,這種思想的產(chǎn)生又與人們厭惡戰(zhàn)爭,要求和平、統(tǒng)一有關(guān)”[7]57。上述觀點以作品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文本內(nèi)容為依據(jù)自有其道理,小說中也確實反映了這些思想。但這些思想仍沒能夠貫通全文,無法成為小說的主題思想。何況唐傳奇“尤顯者乃在是時始有意為小說”[8]44,作者在塑造人物、鋪陳故事時有意將思想滲入其中,與作品渾然一體,從而貫穿全篇。而《虬髯客傳》這篇小說,其貫穿全篇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政治人生追求。
回看小說全篇,衛(wèi)公李靖從一個初出茅廬、進京求職的布衣小伙子,到最后迎娶紅拂、官拜左仆射平章事的人生贏家,這個過程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封建社會士子成才的必經(jīng)之路和所需的種種條件。李靖向楊素獻策,其目的不外乎“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即傳統(tǒng)士大夫追求的出仕。他提的建議既有道理,又辯才無雙,可見是有些真才實學(xué)的,不然也不會得紅拂青睞。但此時的李靖,想要出將入相還遠遠不夠。
首先,他最大的不足是他不懂擇主,“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特別是到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時候,群雄并起,魚龍混雜,就更需要有擇“真主”的鑒別力和識英雄的慧眼[9]。幸運的是,他遇到了紅拂,告訴他楊素不足畏,大隋氣數(shù)已盡,勸他早日離開,另投明主。這就解決了士人擇主的難題。但李靖從開始的出仕楊隋到最終的供奉李唐,只是選擇侍奉的君主賢愚不同,在本質(zhì)上仍沒能跳出封建士大夫人生理想的藩籬。其次,紅拂幫李靖看清天下大勢,并主動為李靖結(jié)交虬髯客,這些都象征著封建時代士人的理想中的妻子,要有足夠的才智為丈夫分憂解難。男人有了賢妻輔佐,在成功的道路上才會越走越遠。第三,虬髯客在李靖成功的路上扮演了良師益友的角色。虬髯客在看清李世民為真命天子后,將家資盡數(shù)贈與李靖,并告誡李靖要輔佐真命天子。他不僅在物質(zhì)上幫助李靖,更是為李靖指明了未來的道路。得友若此,夫復(fù)何求!況且“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镑卓筒粌H是李靖的好友,某種程度上更是李靖的師長。小說篇末的“或曰:‘衛(wèi)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傳耳?!盵4]215說明了李靖的成功,與其受業(yè)于虬髯客密不可分?!盎蛟弧币辉~看似不確定,但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虬髯客在散盡家財后,仍然能夠花十年重新起家,領(lǐng)海船千艘,甲兵十萬殺入扶余國??梢娝诒ㄉ弦嘤袠O深造詣,足夠擔(dān)任李靖的師傅。李靖在本身天資和才智的基礎(chǔ)上,得虬髯客幫助,最終才能夠在大唐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可見士人的成功,離不開良師益友的幫助。
小說作者通過李靖的一生,揭示了士人成功除了本身的勇氣和才智之外,還需要有擇主的慧眼、賢妻的輔佐和良師益友的幫助,才能更好地出將入相。這篇小說也因此可以看做是儒門士子理想人生的教科書。
如果說李靖的一生代表了封建士人的理想人生的話,那么紅拂的一生就可以代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理想人生。紅拂本為楊素侍婢,對李靖一見傾心,于是夜奔逃離主人家,追求自己的愛情與自由。而且她能夠慧眼識英,對天下形勢有著較為明晰的把握,體現(xiàn)出她才智非凡,不同于以往“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女性。這種有才華的女性主動追求愛情和自由的觀念,是唐代社會開明、婦女地位提高的產(chǎn)物,具有一定的反傳統(tǒng)的進步性。但是,這種進步性并不夠徹底。
首先,紅拂反抗的對象是代表了腐朽統(tǒng)治的楊素,她的反抗更多是針對腐朽的統(tǒng)治者而非封建制度本身;追隨的對象則是天下奇才李靖,與其說她追求愛情,更多地是對李靖才華的仰慕。她看出李靖是個“潛力股”,跟隨他才能有一個更好的未來。說到底,紅拂對于自由和愛情的追求,都不具備普遍性,只是特定條件下的特殊產(chǎn)物。其次,紅拂曾自言“絲蘿非獨生,愿托喬木”[5]211,表明她仍將自己看作李靖的附庸,而沒有追求真正意義上的人格獨立。而后文虬髯客的“一妹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之貴,以盛軒裳。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榮一妹”[5]214更是將紅拂一生的命運道盡。女性的容貌再美,才華再高,又能怎樣?還不是只需要會選擇并嫁一個好的丈夫,輔佐他建功立業(yè),將來共享榮華就是了。所以說,紅拂再怎么努力反抗,說到底仍未能完全擺脫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束縛,女性再怎么有才華,也只是用于輔佐男性而不是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仍然是男性的附庸。再次,小說中還有個常為讀者所忽略的女性,那就是虬髯客之妻。小說提到她只有一句話:“催其妻出拜,蓋亦天人耳。”[5]214與前文李靖評價紅拂的“真天人也”[5]212,可謂是前后照應(yīng)。關(guān)于虬髯客妻,小說未有詳寫,但一句“天人”表明其容貌才華絕不遜于紅拂,不然也不會得虬髯客垂青。紅拂嫁給了人中奇才李靖,而虬髯客妻更是成為了扶余國的王后。二女的人生命運如此相似,這就為小說所宣揚的儒家理想的女性人生選擇提供了普遍性依據(jù)。
由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小說所宣揚的女性觀。女性只有選擇一個杰出的夫婿,用自己的才智輔佐他建立功勛,之后共享富貴,這才是封建時代女性的理想人生。這種女性觀仍未脫離儒家思想窠臼。
前文已經(jīng)論及虬髯客是個帶有俠風(fēng)的英雄,而非俠客。李靖的理想是位極人臣,而虬髯客的理想則是君臨天下。虬髯客無論是進取之意,還是其人品才智,皆比李靖更高。如果說李靖、紅拂尚屬于現(xiàn)實中的能人的話,那么虬髯客則可稱得上“超人”。小說作者著力塑造虬髯客超乎常人的風(fēng)采氣度,其目的正是要借助虬髯客這一虛構(gòu)的“超人”形象來宣揚現(xiàn)實中無法達到的超現(xiàn)實的政治理想追求。
首先,虬髯客本欲問鼎中原,聽說太原有奇人具帝王之氣,就趕去太原跟那人比個高下。見過李世民后為其氣度所折服,但他卻沒有放棄,又請來相術(shù)更為高明的道兄再度為李世民看相。直到道兄也認為中原天下已屬于李世民,勸他去他方大展拳腳之時,他才最終放棄爭霸??梢娖浞e極進取的入世之心是多么強烈!望氣、看相都是中國古代方術(shù)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虬髯客相信這種宿命論的觀點也在情理之中。有人因此說虬髯客知天命,表現(xiàn)了他的灑脫與超然。如果真是這樣,那虬髯客騎驢飄然而去,歸隱山林,豈不更好?但虬髯客最終并沒有放棄他的政治理想,在中原沒有稱帝之命,亦可去海外稱王,結(jié)果便是十年后的帶兵攻入扶余國。他是知命卻不認命,以另一種方式來向命運發(fā)出挑戰(zhàn),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其次,虬髯客具有極高的政治道德追求。他所殺之人乃“天下負心者”,能夠有能力負天下人的,從身份上說應(yīng)該是個如曹操般的亂世軍閥,且應(yīng)該是個大奸之徒,對百姓施以暴政。虬髯客為此不惜深冒危險追殺他十年,直到殺了他才得以釋懷,可見虬髯客對于殘害百姓的殘酷統(tǒng)治幾乎采取了零容忍的態(tài)度。這一點可以與他后面的話相呼應(yīng)。虬髯客的“欲以此世界求事,當(dāng)或龍戰(zhàn)三二十載,建少功業(yè)……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內(nèi),即當(dāng)太平”[5]214表明了他放棄江山的原因和他的政治目標(biāo)。他為了打天下籌謀數(shù)年,廣積錢糧,即使天命傾向于李世民,他也不是毫無勝算,征戰(zhàn)二三十年還是能建立些許功業(yè)的。何況李靖此時還未歸唐,他如果邀得李靖相助,還是有能力與李世民爭雄的。但虬髯客深知自己堅持打江山,只會為百姓帶來更多痛苦和災(zāi)難;而退出這場爭霸,則李世民能很快統(tǒng)一天下,給百姓以幸福安康。故此他選擇急流勇退,不完全是因為李世民乃天命所歸,而更多地是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為了百姓,他甘愿退而求其次,放棄畢生的理想抱負,其儒家仁民愛物之心,可見一斑。同時他要李靖“輔清平之主,竭心盡善”[5]214,并將家財相贈。為了朋友的前途和萬民的福祉,出資讓李靖去輔佐他的敵人,既成全了朋友之義,又顯示了自己高尚的胸襟。第三,中國古代歷來有“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素王傳統(tǒng)。人無論出身如何,只要道德修養(yǎng)達到極高的水準(zhǔn),即使沒有生在帝王之家,無緣得享榮華富貴,但亦可像帝王般名垂千古。儒家希望由這樣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來擔(dān)任一國之君,而虬髯客便是這樣一個心系蒼生的大英雄。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中不能稱王,但文學(xué)作品可以將“素王”理想變成現(xiàn)實。小說最終安排虬髯客在海外稱王,可以說是作者“素王”理想的具體化?!厄镑卓蛡鳌返淖髡唠m然歷來說法不一,但可以確定的是,張說、裴铏都是朝廷大員,杜光庭早年亦受儒家教育,參加過進士考試。因此無論作者是誰,帶有儒家的政治理想也在情理之中。虬髯客就是作者所崇拜的真正的英雄。他不僅有積極進取、挑戰(zhàn)命運的勇氣,更有一顆仁者之心,時刻以百姓為念,必要時愿意為了蒼生放棄個人理想。如此大仁大勇,方堪稱“素王”。虬髯客的形象,實是代表了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此外,小說開篇花費頗多筆墨塑造了隋朝重臣楊素。歷史上隋煬帝巡幸江都時楊素已死,但作者卻令楊素“復(fù)活”執(zhí)掌京師,并將其塑造成“奢貴自奉,禮異人臣”“頗僭于上”[5]211的權(quán)臣形象,實乃別有深意。作者開篇把楊素定性為僭越之臣,更多是為了表明隋朝敗亡的重要原因就是臣子僭越,不君不臣造成天下混亂。后又借紅拂之口說明楊素這種亂臣賊子成不了大氣候,終將滅亡。這就與小說結(jié)尾處的議論構(gòu)成首尾呼應(yīng)。作者意圖說明李唐王朝之所以能夠存在乃天命所歸,即便如虬髯客這樣的仁義英雄,亦只能去海外稱王,無法動搖李氏江山,而那些亂臣賊子更如螳臂當(dāng)車,絲毫沒有成功的可能。表面看來,作者有感于唐代后期藩鎮(zhèn)林立的局面,借小說以警示那些作亂者或意圖作亂者;其深層原因?qū)嵤亲髡呦胍謴?fù)“君君臣臣”的政治局面,重塑尊卑有序的儒家政治倫理體系,以此挽救唐王朝的日益傾頹。這一想法雖然過于理想化,但亦是作者儒家政治理想的反映。
綜上所述,《虬髯客傳》這部小說雖帶有許多俠義小說的特征,卻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俠義小說。小說的主題也并非宣揚俠義精神,而是通篇體現(xiàn)了儒家理想的政治人生追求。即士大夫應(yīng)在自身具備勇氣和才智的基礎(chǔ)上,在賢妻和益友的幫助下,擇明主而事;女子應(yīng)挑選杰出的夫婿,以才智輔佐他建功立業(yè),而后共享榮華;真正的大英雄除具有進取精神和反抗命運的勇氣外,更要秉持仁愛之心,心系百姓,將“素王”理想作為最高的政治道德追求;此外,小說也表達了作者對于正統(tǒng)王朝的擁護和對“君為臣綱”的政治倫理的認可。由此可見《虬髯客傳》的主題實為宣傳儒家的政治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