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區(qū)羅陽中心小學 莫文娟 李紅偉
以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越來越多的小學教師把課程與現代化技術加以整合,以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拓寬學生認知的教學目標。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把現代化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傳統(tǒng)的拼音教學課堂上,教師反復地講,帶著學生反復地讀,加上一年級小學生自控能力差,教師還要一邊教學一邊維持課堂秩序,一節(jié)課下來累得筋疲力盡?,F代化技術為漢語拼音的教學插上了翅膀,讓一年級語文教師跳出了“苦海”。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聲畫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漢語拼音字母的正確發(fā)音和寫法,還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的優(yōu)勢,突破拼音教學的難點。
例如,在教學“b”時,可以用動畫把數字“6”慢慢變成“b”,然后出示兒歌“像個6字bbb,反之就是ddd”,讓學生讀兒歌記字母。在教學“d”時,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馬兒在沙漠上奔跑,留下一串串“d”型的馬蹄印,并同時播放馬兒奔跑時發(fā)出的“得得”聲。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d”的字形,也記住了“d”的發(fā)音。再讓學生誦讀兒歌“馬兒奔跑ddd,像個6字bbb”。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d”和“b”在字形上的區(qū)別,也牢記了在發(fā)音上的不同。
把現代化技術和漢語拼音教學加以整合,可以創(chuàng)設兒童化、生活化的拼音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掌握拼音字母的正確讀音和寫法,讓漢語拼音的課堂教學變得輕松自然、活潑有趣。
低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掛圖”的識字教學模式,讓學生上課不久就會產生倦怠,心思早就飛到“九霄云外”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币虼耍D變識字教學的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至關重要。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識字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借助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化的識字情境,設計生動有趣的動態(tài)圖文輔助識字教學,還可以演示生字的筆順,讓學生直觀感知筆畫的走勢和布局,使學生對生字的筆順和結構掌握得更加牢固。
例如,教學“日”字時,教師可以動畫展示“日”的演變過程:先出現一輪火紅的太陽,接著紅太陽慢慢演變成“日”字。
又如,有的學生會把“本”的筆順錯誤地寫成“橫、撇、捺、豎、橫”。為了從源頭上杜絕這種錯誤的筆順,教學“本”字時,可以用鼠標控制動畫演示“本”的筆順“橫、豎、撇、捺、橫”。這樣一來,學生對“本”的筆順和結構就認識得非常深刻,不會出現筆順和筆畫的錯誤了。
以往每學一個生字,教師都讓學生機械地反復讀、反復寫,學生當時看似記住了,其實很快就會忘記。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識記,就可以延長生字的遺忘期。
例如,在教學“春”時,可以編成兒歌:“春天到了暖洋洋,有個日字在下方?!标P于“春”的結構和寫法可以編成兒歌“上面包下面,撇捺要伸展?!苯虒W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把兒歌和春天的畫面相結合,以加強“春”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
把現代化技術與識字教學加以整合,巧妙地把生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讓小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識記,能夠讓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具體可感,可以寓教于樂、寓學于樂,把課堂變成學生識字學習的樂園。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和分析代替了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無情地侵占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如果把現代化技術與閱讀教學加以優(yōu)化整合,就可以為語文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的閱讀空間更加廣闊,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更加深入。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趨于表象化,僅從課文的明面上他們很難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果運用現代化手段,根據文意創(chuàng)設特定的閱讀情境,可以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視、聽體驗開闊認知視野,更好地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愛之鏈》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文本的意境,幫助學生真正領悟課文中蘊含的“人們之間需要真情互助,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要伸出友愛之手,并把這種愛傳遞下去”這一主題,筆者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了課件:用人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畫面為主題,像在公交車上眾人主動給老人、孕婦讓座,大家一起為危重病人捐款等畫面,并以《愛的奉獻》這首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課件將學生迅速帶入一個愛與關懷的無私世界中,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愛之鏈》一課蘊含的真善美打下情感的基礎。
借助現代化技術營造的閱讀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直觀化、形象化的感性材料,拓展學生的理解空間,引領學生入境動情,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例如,在教學古詩《題西林壁》時,筆者制作了幾段微視頻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題西林壁》的閱讀教學可分為四個階段:
(1)先播放一段廬山全景的微視頻,讓學生對廬山的風貌有初步的印象,再通過談話引出蘇軾的名詩《題西林壁》。
(2)接著播放介紹蘇軾生平和《題西林壁》創(chuàng)作背景的微視頻,讓學生帶著問題(蘇軾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首詩?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初讀《題西林壁》,讀后進行探究、交流。
(3)在學生初步感知詩意之后,再播放從各個角度拍攝的廬山風景的視頻, 讓學生邊看邊揣摩:“嶺”與“峰”的形狀有什么不同?“橫看”與“側看”觀察到的山勢有什么區(qū)別?讓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4)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同一物體,從不同的方向去觀察,看到的樣子可能完全不同;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到的結果也會完全不同。
《題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里面蘊含的道理對小學生來說非常抽象。利用微視頻輔助教學,可以盡快讓學生融入古詩的意境,并通過觀看微視頻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看到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從而引申出本詩蘊含的深刻哲理,輕松突破這首詩的教學難點。
現代化技術的運用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觸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感,給學生以思想上的啟迪,為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例如,在教學《最大的麥穗》一課時,筆者先播放了一個動畫片《小猴子下山》,并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小猴子下山路上遇到那么多好吃的食物,到了山下卻兩手空空呢(因為它總認為前面會有更大更好的食物,所以不斷地丟掉手里的食物)?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打下基礎。
理解最后一句話“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最實在的”時,為了降低理解的難度,筆者把句子分解成兩個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聯系《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進行小組探究:課文中“最大的追求”和“眼前的一穗”分別指什么?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想想:你的“眼前的一穗”是什么(實實在在完成當前的任務)?怎樣實現你的“最大追求”(腳踏實地干好自己的事,完成當前的任務,才能將來抓住機遇、實現理想)?
這樣,先質疑,再讓學生解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給學生以思想的啟迪,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
把現代化技術與閱讀教學整合,可以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時空距離,調動學生多感官去觀察、聆聽和感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