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河北省蔚縣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蔚縣 075700)
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并且通過他們自主地探索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地課堂提問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的氣氛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為他們搭建展示自我能力的舞臺。當課堂提問是有效的時,那么此時可以確切地說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必然是有效的。
巧妙設疑,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啟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要力求新穎巧妙,能激發(fā)情趣,發(fā)人深思,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提問時,老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巧妙地設計問題,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地提問,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獲取語文知識。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時,曾滿懷激情地提出問題:“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xiàn)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生機、無窮力量。賀知章描寫春是‘二月春風似剪刀’,王安石描寫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朱熹描寫春是‘萬紫千紅總是春’,這些短詩只從一兩個角度,選取兩三個景物來描寫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寫春的內容很多,下面就讓我們讀一讀課文,想一想他是怎樣多方面描寫春天的?”這樣的巧妙提問,充滿激情,意境深邃,使學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發(fā)學習情趣,啟動學生的思維。
所謂關鍵處,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學生不易理解的詞、句、段,抓住這些地方提問,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是學習全文的關鍵,教師圍繞中心句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表現(xiàn)在哪里?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句引發(fā)的,首先讓學生讀懂中心句,初步明確課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圍繞中心句所寫的內容,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方面的訓練,最后抓住關鍵詞語,把握課文的中心。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就是說,通過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思想的體現(xiàn)。只有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通過探究去獲得教學知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敢于探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能徹底改變學生完全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中,如果留給學生探究的空間狹窄,時間過于緊迫,學生的思維連一點“旁逸斜出”的機會都沒有,學生中就不會迸發(fā)出有創(chuàng)見的思維火花,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就無從談起。因此,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究時空,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充分地、主動地、積極地展示及表現(xiàn)其思維過程,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從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斷發(fā)展。在設計問題時,問題情境不能離開學生的生活太遠,問題要和學生學過的知識有某方面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學《端午節(jié)》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1)湘西的端午習俗有哪一種在我們家鄉(xiāng)不曾有過?(2)我們這一帶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習俗?又如在教學《本革命的回想》時,也同樣設置這樣的問題:(1)第一個本命是幾歲?(2)班上同學有十二歲的嗎?誰能告訴我,本命有什么講究?(3)同學們過年都是在城里過,還是到老家過年的?在老家過年,你的家鄉(xiāng)有哪些習俗?由此學生結合生活的習俗,很快找到答案,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去進行探究。因此,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思考,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獲得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學生通過自己探究獲得答案與教師傳授答案其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將產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欲,而后者產生一種坐享其成的懶惰心理。
教材中有大部分的詩歌,詩歌本身語言凝練,意蘊豐富,詩中有許多空白的地方,讓學生這些空白進行想象,有利于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學生對這樣的提問往往很感興趣。如在教學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時,我這樣提問學生,“中庭地白樹棲鴉”中的“地白”二字與我們以前曾學過的那兩句詩所描述的意境非常相似,這樣的提問關注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教師的恰當的提問,往往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教授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詞時,上闋的最后三句作者想象雪停之后祖國大地的一派美景,區(qū)區(qū)十二字,要讓學生體會到詩中的美景,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在引導學生想象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必須自己首先進入情景,以自身去感染學生,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總之,課程提問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是鼓舞學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識的動力。課堂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成功與否,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要有效地實施課堂提問,提高提問的效果,必須搞好課堂提問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