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發(fā)蘭
(貴州省銅仁市玉屏縣朱家場鎮(zhèn)中心完小,貴州 銅仁 554000)
語言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的語境或文化環(huán)境中,對英語學習而言,不僅是要學習其單詞和語法,更要學習其文化、思維方式與表達習慣。唯有如此,才能學好英語,才能學會地道的英語表達,才能形成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究其本質(zhì)而言,語言其實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其不僅具有文化的共性,還受文化的影響。每一個民族都有專屬的語言,而我們可透過語言窺視該民族的文化內(nèi)容,從而了解該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等。而為了能更直接、更準確的獲取這些信息,就需要擁有與其順利交流的能力,即加強語言的學習,做到能準確熟練的使用該民族的語言。對英語學習來說,要想使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即以文化導入入手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從而對英語有更深入、更準確的了解,并明白學習英語的用處,如此小學生才會積極學習英語。
語言是一種文化,更是一門藝術(shù),它是由句子構(gòu)成,主要包括了語法、語意和語用三方面的內(nèi)容。通常來講,語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特定情境下發(fā)揮出來的,并且在不同的蘊含意義下語言的作用也不同,尤其是語意,即便是同一個詞語,在不同情形、不同句子下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完全不同。由于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限制,在英語的基礎(chǔ)學習中有一定困難,比如:常常將母語和英語語法搞混淆,或是用母語思維來理解英語,造成了張冠李戴的情況。比如,在中國“狗”這一詞,在中國文化下多為貶義,但在西方文化中,“dog”表示人類忠誠的朋友,多為褒義。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英語學習更加注重對學生文化意識的滲透。在英語文本的選擇上也越來越注重故事為本,且多為生動形象、趣味十足的故事,并蘊含豐富的文化色彩。為此,教師在英語教學時,就要注重對這些文本的運用,深入分析文本蘊含的文化知識,并給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其中的文化。比如,在教學湘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6 This is my family時,學生們可能會對課文中的人名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他們的爺爺、堂兄、爸爸的名字多是一樣的呢?”對此,教師可給學生解釋,在西方文化中人們?yōu)榱思o念自己的長輩或表示對長輩的尊重,常常會以長輩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名字,了解到這一文化后,學生恍然大悟。而為使學生深刻認識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滲透中國文化中,為表達對長輩的尊重,取名不能與長輩同名的文化知識。此外,在課本中還會涉及到許多的西方節(jié)日,如感恩節(jié)、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等,為加深學生對這些文化的理解,教師可在對應的節(jié)日開展相應的節(jié)日活動,如感恩節(jié),讓學生制作感恩賀卡給父母或者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并分享彼此值得感恩的故事;萬圣節(jié)時,帶領(lǐng)學生一起制作南瓜燈,讓學生感受西方鬼節(jié)與中國鬼節(jié)的區(qū)別。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生成是重要的資源,對教師而言來說就要善于抓住這類資源,并加以利用,從而給學生滲透文化。比如,在教學“Mr”“Miss”“Mrs”這三個單詞時,教師除了正常講解三個詞的釋義,還應當給學生仔細分析三個詞語的區(qū)別。在教師講解完后,可能還有部分學生對“Mr”的用法有疑問,于是問道:“老師,既然“Miss”指的是未婚女士,“Mrs”指的是已婚女士,那么“Mr”指的是已婚還是未婚?或有其他意思?教師回答道:“Mr指的是男士,可以是已婚,也可以是未婚?!边@時學生又繼續(xù)問道:“為什么“Mr”不能直接看出是已婚還是未婚呢?”這時,教師思考片刻后回答道:“其實在西方世界,有很多女士對“Miss”“Mrs”這兩個稱呼有很大的異議,為此她們還自己發(fā)明了表示“女士”且看不出是否已婚的詞“Ms”,接著就可繼續(xù)給學生講解“Miss”與“Ms”兩個詞的讀音。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對單詞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對西方文化中的男女稱謂也有了一定認識。而為了拓展學生認識,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中稱謂的了解,教師還可給學生閱讀關(guān)于姓名的文章,讓學生弄清楚“first name”“second name”“family name”的概念。
在小學開展英語教學不但給學生增添了另一種全新語言體驗,而且也給學生帶來了鮮活的異域文化,增強了學生的好奇心。但由于語言環(huán)境的先天缺失,小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僅僅停留在“耳聽”的層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身實踐,大膽地體驗英語,感受英語文化,才可獲得深厚的英語語言文化。為此,要求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英語語言文化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積極動起來,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學習湘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7 This is not my food時,在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wù)后,教師延申中西方用餐文化的講解。首先,教師可組織學生將教室一分為二,一半簡單布置為西餐廳的環(huán)境,然后桌上擺上鮮花,西餐餐具;另一半則布置成中餐用餐環(huán)境,擺上碗筷。接著,教師根據(jù)學生意愿將學生平均分配到兩個就餐環(huán)境中,然后讓學生開始用餐;然后,在用餐過程中,給學生分別講解西餐用餐時的基本禮儀,如刀叉的用法,就餐時應說什么等;講解中餐的用餐禮儀,如座位怎么做,筷子的用法等。通過這樣的親身實踐和體驗,學生對西方文化的學習更加真切,理解也更加透徹。
基于上文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分析來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并非短暫、快速的事情,需要教師的長期滲透和不斷積累。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對教材有深入理解,并基于教材延申課外知識,加強學生的體驗,以使學生樂于學習、愿意了解西方文化,從而提高文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