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葉建峰 2 江毅
( 1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 ,浙江 衢州 324000; 2浙江省常山育才初中 , 浙江 常山 324200)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明確指出了語文學科目標要從知識點的了解、理解與記憶,轉變?yōu)閷W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要求教師必須提升教學設計的站位,要從單一的知識點、單篇的語文教學轉變?yōu)榇髥卧O計。大單元的設計學習,才能改變學科知識的碎片化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的有效對接。
那么該如何設計大單元的學習呢?本文以七下第三單元為例,談談一些具體的做法。單元導語如下:
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這些人物雖然平凡,且有弱點,但在他們身上又常常閃現(xiàn)優(yōu)秀品格的光輝,引導人們向善、務實、求美。其實,普通人也一樣可以活的精彩,抵達某種人生的境界。
本單元的學習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還要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fā)現(xiàn)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
這一個單元目標明確提出了學習任務和閱讀方法:
學習任務:1.感受普通人身上的優(yōu)秀品格,引導人向善、務實、求美。2.學習熟讀精思,把握文章重點,感受文章意蘊。
閱讀方法: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fā)現(xiàn)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
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對于青少年來說,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是促使自己精神成長、個性成熟的重要途徑。本單元講的關于“小人物”的故事。這些小人物沒有傳奇的經(jīng)歷、壯麗的事業(yè),沒有深湛的學識、豪邁的語言,也沒有火一樣的憤怒與冰一樣的沉靜。但他們身上,有著樸素的愛與單純的善,有著平凡的向往和堅定的追求,還有著自信與智慧。更重要的在于:他們其實就是我們,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他們所具備的,我們也應具備。閱讀這些小人物故事的過程,其實也是審視人性、理解社會、精華心靈的過程,那種雖平淡卻綿長的溫暖,縈繞在我們心頭,久久不散。
《阿長與〈山海經(jīng)〉》首先,題目明確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第二,阿長一望便是俗稱,卻偏偏與典雅的先秦古籍相連,一俗一雅的矛盾組合,產(chǎn)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和閱讀興趣。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內(nèi)容始終未涉及題目中的《山海經(jīng)》,引發(fā)讀者更大好奇:這樣的一個粗俗可笑的鄉(xiāng)下保姆與《山海經(jīng)》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讀者一讀到底。
《老王》著重回憶了老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顯然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這一部分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一家與老王珍貴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達敬意,令作者既感動又愧怍的一幕。
《臺階》一文,如果把文中的“我”去了,幾乎不會影響文章的完整性,不妨礙文章的主題表現(xiàn)。但作者為什么要加入一個“我”呢?難道僅僅是為了讓故事有真實感嗎?顯然不是的,用“我”來講這個故事,就容易讓讀者走入父親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父親的辛酸和痛苦,還有父親為“我”筑起了生命的臺階,我是父親生命的延續(xù),使得小說就具有時代意義。
以一篇文章為例,其他文章為訓練的點,教會學生怎么去把握文章重點。
《賣油翁》開頭就交代“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此自矜”,歐陽修為什么特意要點出陳康肅的身份,是公,而且是很自矜的,為下文的翁的出現(xiàn)做了充分的鋪墊。
《臺階》“怎么了呢,父親老了”這樣的結尾耐人尋味,父親用了一輩子完成了高臺階的目標,那么按道理,應該是快樂是幸福的,為什么父親卻會是若有所失呢?他失去了什么,難道僅僅是因為老了的緣故嗎。
《阿長與〈山海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偉大的神力”,這就是文章反復之處,需要不斷咀嚼的。兩處的“偉大神力”指代對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處指攻城時抵擋大炮的神力。偉大的神力包含著荒誕和調(diào)侃的意味,表現(xiàn)阿長的無知可笑,為后文阿長出人意料的買來《山海經(jīng)》埋下伏筆。
第二處指沒有文化的阿長竟然幫“我”買來朝思暮想的《山海經(jīng)》,而這時別人不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皞ゴ蟮纳窳Α彪m帶有夸張,卻是作者以孩童口吻發(fā)出的最熱烈、最真誠的贊美。
1.多余之處
《臺階》寫三階臺階,其中有寫到“我”跳臺階,“先是跳一級臺階,蹦、蹦、蹦!后來,我就跳二級臺階,蹦、蹦!再后來,我跳三級臺階,蹦!又覺得從上往下跳沒意思,便調(diào)了個頭,從下往上跳,啪、啪、啪!后來,又跳二級,啪、啪!再后來,又跳三級,啪!”這簡直的啰嗦的不得了,看起來都是多余的,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其中大有意蘊。
2.自相矛盾之處
《老王》一文中,我問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老王說,住那兒多年了。這是明顯的答不對題,老王為什么這么回答,是因為他覺得那兒不是他的家,家應該是有親人,有關心有溫暖的地方,這一回答一方面寫出了老王的孤苦伶仃,也寫出了他對親人的渴望,所以他會把楊絳一家人當做親人一樣看待,愿意給他家冰減半,愿意免費送默存去醫(yī)院,會在臨終前送香油和雞蛋,這一個矛盾的回答,為后文所有的不合理給了解釋。
3.不合常理之處
《臺階》中,房子造好了,父親拿出四個大鞭炮,可是這么堅韌的父親卻竟然不敢放鞭炮。還有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這些都有不合常情之處,而這些往往是文章的關鍵語句。
這樣以大單元為核心設計的學習,學生學會的就不是一篇篇文章,而會是一種種學習方法。這樣設計學習,出發(fā)點不會是單一的一篇課文,而是其統(tǒng)率作用的“大”的觀念、項目、任務和問題,就能改變著眼點過小過細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xiàn)轉變?yōu)閷W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