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剛
(澳門大學 中文系)
新詩的討論永遠都是激情四射。2003年,自《中華讀書報》整版刊出關于新詩形式的討論稿《“新”其形式須是“詩”》(筆者主持討論并與北大趙長征署名發(fā)表)一文后,在文學界引起了相當熱烈的反響,有“國刊”之譽的《詩刊》(2003年11月)以及中國作家網(wǎng)、新華網(wǎng)、光明網(wǎng)、無名指文學網(wǎng)等網(wǎng)站均全文轉載了這篇討論稿。
在這次討論中,筆者提出了漢語新詩不必受平仄束縛,但漢語詩人不妨訓練一下“平仄感”,這是漢語寫作的優(yōu)勢。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正好是平仄相對,非四連仄,也非四連平。在進一步理論探索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新性靈主義詩學理論。(參見龔剛《新性靈主義詩觀》,龔剛、李磊主編《七劍詩選》,暨南大學出版社,2018)
任何新理論的提出,都有一個發(fā)展、完善的過程。新性靈主義詩學乃實戰(zhàn)心得,以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為基礎,以讀者對新性靈詩風的喜愛為動力,并非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其中甘苦及辯證思維,如花非花,霧非霧,如飛矢不動,如白馬非馬,識者自知,智者自悟。惟因有人惑于新舊性靈主義之別,故要言之如下:
1.舊性靈主義主張不拘格套,新性靈主義則不僅主張不拘格套、從心而出,還主張詩之氣韻勝于音韻,雖短短數(shù)行,亦需奇氣貫注。
2.舊性靈主義主張獨抒性靈,重性情,尚天才,反摹仿,新性靈主義則主張厚學深悟而天機自達。不等而等,不期而至,是詩興; 一躍而起,輕輕落下,是詩魂。
明代科學家徐光啟主張,“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新性靈主義詩學就是會通舊性靈主義和艾略特所代表的反浪漫主義的產(chǎn)物。艾略特認為,“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xiàn)個性,而是逃避個性。自然,只有有個性和感情的人才會知道要逃避這種東西是什么意義?!比绾卧讵毷阈造`、弘揚個性與逃避感情、逃避個性之間確立必要的張力,即是新性靈主義詩學的用心所在。所以新性靈主義主張厚學深悟,主張智以馭情,主張一躍而起、輕輕落下。不久前去世的以色列詩人奧茲(Oz)說,詩歌就是一見鐘情。不錯,詩性就是閃電,就是瞬間照亮。但詩人的性靈可后天涵養(yǎng)。情性中需融入智性,正是新性靈主義與舊性靈派天才論的一大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