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顯蘭
“行為銀行”,是將理財觀念與孩子的日常言行規(guī)范教育結合,讓孩子將好行為像貨幣一樣一分一厘地“儲蓄”起來的新型教育理念。該方法是國內心理學者張曦明和英國諾丁漢大學陳雁茵博士,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發(fā)明的。
在“行為銀行”的教育理念中,它將行為教育制度化、規(guī)則化、具體化、細節(jié)化、物質化和系統(tǒng)化有效地融為一體,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具體行為管理和訓練。能否將這一教育方法引進幼兒園的德育教育呢?是否能在班級開展“行為銀行”的活動呢?我進行了嘗試。
一 、提出活動,與幼兒確立“行為銀行”的內容及規(guī)則
首先,告知幼兒活動的名稱內容——“行為銀行”, 為幼兒每人準備一本“存折”,讓幼兒明確知道通過自己的行為和努力能使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變成自己“存折”上的一大筆的、看得見得的“財富”(在存折上蓋上小星星章),將老師的一味說教變?yōu)橛變合矏鄣摹酚诮邮艿姆绞健?/p>
其次,通過討論“如何做個乖寶寶”的談話活動與幼兒共同制定“良好的行為習慣”的要求,并分解成若干個可操作性更強的小積分項,使幼兒明確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最后,與幼兒約定活動的規(guī)則?!靶袨殂y行”的行為幣由兩部分構成:基本行為幣和獎勵行為幣。基本行為幣的發(fā)放受基本行為守則制約,遵守守則即可如約發(fā)放(蓋上星星章),違反守則要扣分罰幣(劃掉星星章)。孩子有了超越班級行為規(guī)則的好行為,如:班外好行為、園外好行為等都可獲得額外獎勵。
二、評價得當,讓幼兒聽懂道理,接受建議
首先,對孩子的行為評價要具體。讓孩子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找準努力的方向;哪些是不好的行為,以后不能做了。
其次,對孩子的行為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見過程。幼兒年齡小,常常出現 “好心”辦“壞事”的情況, 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只要幼兒是“好心”就要表揚,同時要幫幼兒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幼兒如何改進,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最后,獎懲要結合,獎中須有“懲”,不能一味地表揚,也不能一味地批評。
三、應用得當,將行為幣實實在在地應用于一日活動中
行為幣是物,如何讓幼兒體會自己用良好行為和努力換來的行為幣是有用的,是值得去爭取的同時也是值得珍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行為幣換成實際的獎勵措施應用于一日活動中。
當幼兒積累了一定的行為幣之后,他們可以在角色游戲中進行“消費”。如將行為幣兌換成“錢”去“超市”購買商品、帶“娃娃”上“醫(yī)院”看病、去“美食城”吃小吃等等。其次,班級的值日生、小班長、小隊長等“職務”都是根據幼兒的行為幣來進行兌換的。最后,在期末,用班費買來學具如油畫棒、橡皮泥、彩筆等對行為幣最多的前十位幼兒進行獎勵。
四、家園合力,共同辦好“行為銀行”培育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
首先,要積極轉變家長“重智輕德”——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長輩家長),幫助理解“行為銀行”的育兒觀念。
其次,要家長在家也為孩子準備一本“存折”,和孩子預先約定哪些是孩子在家應有的行為,哪些不是;對于孩子良好行為給予獎賞,反之,就要處罰。這樣不僅能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行為,做到家園同步,同時獎罰分明也能最大限度地消解物質獎罰的負面作用。
最后,要求父母在非功利教育方面成為孩子的榜樣,比如慷慨無私地幫助他人,還要鼓勵孩子用自己良好行為換來的錢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樣他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滿足感,從而實現功利化教育和非功利化教育的結合。
將“行為銀行”與幼兒園的德育教育相結合,使得德育工作中枯燥的說服教育變成通過幼兒踴躍參加“行為銀行”的形式來實現,這不僅能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更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檢查,有利于提高教師對孩子良好品德行為的教育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