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芬
當校長讓我擔任教研組長時,我猶豫了好久。在我看來,教研組長是一個教研組的核心人物,不僅要有扎實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能提攜組里的年輕教師不斷成長;不僅要對教材的結(jié)構(gòu)體系、重點難點了然于胸,還要對教學評價的每份講義和練習卷的題型及難易程度把握得當……教研組長凡事得沖在前面,身先士卒,用實力和能力“征服”大家,從而獲得向心力、凝聚力。頂著壓力,我接下了“重擔”。進入角色的第一步就是學習。于是,我捧起了《江蘇教育》《七彩語文》,我與特級教師管建剛“對話”,與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交談”,我希望從專業(yè)雜志和教育大家那里學到教育教學的藝術(shù),以厚實自己的底蘊。我認真鉆研教材,認真解讀文本,努力把一篇篇簡短的文章讀厚、讀深、讀透,讓我的同事有收獲,讓我的學生有收益;我努力地回憶我的前任組長是如何有效地開展工作的,且默默地向其他組的資深組長討教。
是的,當你真的接下一份新的工作時,原有的自卑、羞澀、矜持,全會拋之腦后,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就像附體了一般甩也甩不掉了。它容不得你退縮,容不得你撒手,平時自覺不自覺地都在想著如何帶好這個團隊。所以,當我在不斷學習的同時,也開始慢慢摸索如何開展工作。我給自己列了一張表,“備課班”該做些什么,每天的教研時間做些什么,一周一次的集中學習又學些什么,我一點一點地安排;教研課該怎么上,安排誰上,主題是什么,我得先有個思考;講義的編制該如何進行,如何分配人員,什么時候通稿定稿,都得早做規(guī)劃。我小心翼翼地摸著石頭過河。
六年級組的教師有種自帶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她們想學習,愛學習,善學習。每學期剛開始,我就會帶著組里的教師們學習課程標準,精準教學目標,適度拓展練習。教學參考用書的前言,也是我們必學的內(nèi)容,它對本冊教材的體系及重難點進行了詳細解剖,對7 個單元內(nèi)容安排的意圖做了明確解釋。胸中裝了整本教材,才能游刃有余地教好每一篇課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天上午的第一節(jié)課,我都會召集組里的所有姐妹團團圍坐,共商下節(jié)課所授內(nèi)容,每個人都必須談自己的想法,拒絕一言堂??梢哉務恼碌慕虒W設計,或文章難點的突破;可以談對某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或一句話的理解;可以談課內(nèi)練筆的訓練點,或課后延伸的閱讀內(nèi)容……直到每個人心中有章法了,才能走進教室授課。而課后,大家又及時反饋課堂所得或還需改進的地方,我們力求把每節(jié)課都上成精品課。
每周四的教研活動專用時間,我們會交流最近閱讀所得;我們分享各人撰寫的教學后記,以供來年借鑒;我們共議講義的編制,大到閱讀短文內(nèi)容和體裁的選擇以及題型的設置,小到每個題目要求的表述甚至標點的使用。我們也會請優(yōu)秀的教師暢談自己的做法和得失以做參考,大家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為了錘煉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增強自己的底蘊,為了讓自己的師者形象更優(yōu)雅、更有底氣,為了能游刃有余地勝任各年級教學,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我們相互提醒,相互監(jiān)督,讀教學雜志,讀中外名著,讀散文雜文,也讀評論報道。遇到了心儀的好書或美文,我們會立即交流,相互推薦。每天,我們的辦公室里總有一段時間,要么如靜悄悄的黎明,那是我們在閱讀;要么熱鬧非凡,聲浪一浪高過一浪,那是大家在慷慨激昂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我們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寸步不讓,然后又相視大笑。大家就在學習與爭論中,不停地進步著、成長著。
不知何時起,學習成了我們組內(nèi)教師們的常態(tài)。年輕教師更是自覺地人手一本筆記本,她們記錄下閱讀所得,記錄下突然靈感閃現(xiàn)的金點子,記錄下大家討論時出現(xiàn)的小妙招,記錄下向老教師討教來的寫作技巧,記錄下管理學生的好辦法……本子隨時在手,只要于自己的教學、于學生成長有用就隨手記下。相互扶持,努力進取,是我們組堅持的方向。
一個人走路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路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將永遠攜手走在教育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