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伶俐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昆陽鎮(zhèn)第三小學,浙江 溫州 325400)
音樂的藝術特征就是表達情感,通過音樂表達情感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在實際的情形中,音樂可以起到調節(jié)、調動人們情緒的作用。在音樂的教學中,音樂欣賞是重要的教學步驟,只有通過具體的對于音樂的賞析才能夠達成教學的目標,而對于音樂要表達的情感的體驗又是音樂欣賞中重要的部分,不理解音樂要表達的情感,那就無法談及對于音樂有理解,并且完成學習音樂的過程。隨著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對于音樂教學的要求也有改變,要注重音樂欣賞中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應該要結合學生階段的心理和感情狀況,通過飽含情感的音樂作品的欣賞,加強學生的感情體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與鑒賞能力等等。就當前的教學形勢來說,很多的音樂教師注重的音樂教學方面還是對于音樂的欣賞技巧和理論知識這部分內容的教授,基本上忽視了音樂的情感的體驗教學,在整個音樂課堂的教學中理論知識成了主要的內容,這在一定的方面導致了學生音樂情感素養(yǎng)的淡薄,音樂欣賞教學只剩下了形式,根本沒有具體內容。學校和教師應該對于音樂的欣賞教學有所重視,不能只是流于表面。
音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其實是音樂作者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過程,創(chuàng)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音樂之中。對于經典的音樂進行欣賞,就要有全方面的對于音樂作品的了解,像是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創(chuàng)作音樂的故事等等,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夠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感情中,體會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對于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進行欣賞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將作者的生平,創(chuàng)作這首作品時的背景等等相關情況對于學生有一個詳細的講解,然后再把作品給學生播放欣賞,這樣才可能使得學生對于作者的真正的創(chuàng)作情感有所體會,感受到作品要表達的內容。可以預料到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會對于作品的情感有所體會,也許描述的語言不同,但是表達的情感卻是一樣的[1]。
音樂在藝術學科中屬于抽象藝術的一種,表達的方式只有通過聲音,而沒有其它的形式。但是對于音樂的學習離不開學生的想象力,對于好的音樂的欣賞,學生不只要做到能體驗到其中蘊藏的感情,還要在腦海之中形成相對應的音樂畫面。只有結合實際生活,并且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才可能在音樂的欣賞中做到對于音樂情感的真正的體驗。比如,在音樂的欣賞課程中,在欣賞樂曲《黃河船夫曲》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播放樂曲之時,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力,一邊讓學生聽著樂曲,教師一邊用話語引導想象畫面,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更好的欣賞體驗,并且感受到樂曲中要表達的中國民族堅強勤奮、自強不息的精神情感,體驗到作為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豪之情[2]。
音樂的充滿魔力的地方就是在于,不分種族和地域,不管是否語言相通,只要音樂之中擁有感情,任何人細心感悟、體驗,都可以感受的到。在音樂的欣賞中,可以激發(fā)和調動出學生的感情,讓學生的心中自成一幅動人的意境圖畫。教師在音樂的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意境,來增強學生的感知體驗,在優(yōu)美的意境氛圍中,領略、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創(chuàng)設意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就當前來說最好的方式是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創(chuàng)設意境。多媒體技術對于教學的好處很多,在大部分的學習科目中都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通過圖像、聲音、文字等等相互結合,給予學生強烈的立體感,有很好的調動學生感情的作用。例如在對于樂曲《蘇武牧羊》的欣賞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現出一幅蘇武牧羊的生動畫面,甚至是動畫短片,以此來給予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從而使得學生對于音樂的感情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得教學活動更加地完整。音樂教學也是如此,不僅僅要有音樂的欣賞,教學中教師也應多組織設計音樂實踐體驗活動,如歌唱比賽、音樂晚會、器樂合奏、舞蹈律動等等多方式。這不但可檢驗學生是否學到音樂知識,并讓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愉悅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的音樂思維得到擴展,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豐富音樂情感體驗。
總的來說,音樂欣賞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處于主體的地位,教師在相對應的音樂教學中,要注意對于學生關于音樂情感體驗的把握,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