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貴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第二中學,貴州 安順 550800)
《英語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提出了五個基本理念:重視共同基礎、構建發(fā)展平臺;提供多種選擇、適應個性需求;優(yōu)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關注學生情感、提高人文素養(yǎng);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不斷發(fā)展。這是全新的教學理念,它們既是制定課程標準的理論依據,也是指導廣大英語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準則。研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拓寬了課堂主渠道,豐富了課外英語活動內容,使學生初步形成具有個性的學習方法和風格。在優(yōu)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指出“要使他們(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力。本文就研究性學習的定義、意義、途徑等展開討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展開論述,以期更好地掌握這一教育教學方式,服務于新課改中的中學英語教學。
研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自然、人生、社會等領域中,由學生自己選擇和確定研究的課題或項目設計,自己收集、分析并選擇信息資料,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學習發(fā)展能力。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是一種對教育的理解,對學生的認識。它要求教師調動和保護學生自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熱情,這種欲望和熱情是學生畢生學習發(fā)展的原動力。研究也是學習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讓學生接受老師思考好的結論。
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觀念應該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融會于學生自發(fā)的學習過程。它可以與課程教材內容有關,也可以無關;可以是獨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也可以是對未知的探索;結果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錯誤的,甚至于沒有結果。
在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對發(fā)展語言能力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廣泛認同,特別是20世紀后幾十年里,在整個西方ESL教學中更是把閱讀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長期以來,“高分低能”一直是中國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突出問題,現行英語教學中,老師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對概括能力強調得多,而在培養(yǎng)學生由點及面、內引外聯、拓展延伸能力方面,卻有著不同程度的忽視。其實離開了對學生由點及面、內引外聯、拓展延伸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上兩方面的能力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有了較強的概括能力固然有助于規(guī)約制導拓展延伸的準確性和方向性,而積極有效的拓展延伸則是形成較高概括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教學中我將課文的閱讀作為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根據地、切入口,充分發(fā)揮老師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作用,利用學校圖書館以及學生家庭、學生個人藏書及資料,引導學生學會“滾雪球”式的拓展閱讀方法,對于課文,入乎其里,撥乎其外,既知其然,又探究其所以然。在潛心閱讀、切身實踐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學海的無涯,書山的奧妙,去感受英語語言世界的無盡妙趣。
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愿望。”研究性學習方式強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旺盛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課題明確后,我給學生講解了有關研究成果及語言的最新動態(tài),使學生從每個角度去認識、分析問題,并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材料來源的途徑,如通過對其他各省老師的采訪,生活中會出現的情況,電視、網絡、雜志等,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fā),自由地選擇上報研究課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組合,最后確定8個課題。每小組必制訂詳盡的研究方案,如課題的目的及意義、研究步驟、實施階段、每階段的任務、研究方法(觀察法、內容分析法、調查研究法等)。
研究過程分為查閱資料、獨立寫作、小組討論、集中展示四個階段。
學生首先應該學會如何收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從事課題研究。實際上收集資料從選題就開始了,但它是不間斷的、貫穿全過程的工作,因為隨著研究工作的展開,還需要補充一些更新的有助于研究工作的相關資料。在這項活動中,學生通過調查研究,閱讀、查找資料,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獲得了研究所需要的靈感,教學活動也表現出較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在從所有的資料中提取了對自己課題有用的信息后,學生開始個體獨立寫作,再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集中力量協同作戰(zhàn),收集整理研究成果,查漏補缺,然后謄寫成論文。各小組的論文有各自的特點。交流研討分享成果,也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學會了客觀分析和辯證思考,這是一次思維的碰撞。展示成果時,每一組選派一個語音好的同學以口頭報告的形式向全班發(fā)表。最后,老師做總結,指出主要優(yōu)缺點及以后努力的方向。
雖然已是高一的學生,但這樣的學習過程還是初次嘗試,一開始在很多方面的經驗還很缺乏,但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基本上能科學地進行選題、閱讀、思考、寫作和交流,順利地完成研究任務,論文的質量也比較高。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主動參與學習,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獲得了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了研究的一般方法,初步了解了方言的發(fā)展以及使用普通話的必要性。學生在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中學習,了解了科研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知道除了教材外的其他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覺得很有興趣,學以致用,學得輕松,收獲很大。而且通過這次嘗試,學生們都體會到正確、合理利用身邊的各種學習工具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