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曉芬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第一小學, 江西 九江 330400)
有關于國學,尚未形成一個具體的定義,只有基礎定義。國學中不僅涵蓋澤學、史學,還涵蓋文學和醫(yī)學等等,內容之豐富,寓意之深遠,已經不能簡單的定義其性質。讓小學生了解國學,了解一些簡單的文章和詩詞歌賦,能夠為學生日后的人格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
國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式較多,比較常見的手段就是誦讀。我們國家的經典國學主要體現(xiàn)在詩詞歌賦,而這些詩詞歌賦都很好的將情感與文字融為了一體。教學時,很多國學內容不能用語言詮釋出來,使得很多學生對國學的理解始終停留在表面,這時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加深學生印象,還要采用配樂或自由讀的形式強化學生情感感悟。例如《望廬山瀑布》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播放一些廬山瀑布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領悟到廬山瀑布的美和壯觀,并且利用音頻+視頻的形式沖擊學生感官,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作者在撰寫廬山瀑布時的情感,感受到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進而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感。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更好的將國學滲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分層閱讀、分組閱讀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感悟國學中的景象和情感[2]。
所謂滲透,就是將國學有機的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們在學習小學語文知識點的過程中了解國學。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些融合的環(huán)境,促進兩者的相融。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教室一角,在教室的墻壁上或是走廊上粘貼上“老子”或是“孔子”等人物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立足于國學精髓,學習小學語文。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梢?,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不僅要不斷接觸到國學相關內容,還要以課堂內容為基礎,了解國學內容[3]。故此為了全面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成效,教師可以階段性的引進國學內容。例如:在小學語文“草船借箭”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結合《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zhàn)故事引出“草船借箭”。《三國演義》是經典的國學名著,教師可充分結合《三國演義》和新課標要求,以聽說讀寫為教學目標,讓學生欣賞故事、閱讀分享,為進入更高階段學習打好基礎。
國學知識相對繁瑣,且大道理居多,情感意識表達和思想表達深沉,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較難于理解。這時候就是必須通過不同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國學學習中,國學抽象意味較強,教師便可將這些抽象的只是轉變?yōu)榫呦蟮?、便于接受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目前常見的教學手法有故事教學、游戲教育和課本劇教學等,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例如:在小學低年級課文《亡羊補牢》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動課堂。在此基礎上滲透國學的相關內容《戰(zhàn)國策》。讓學生明白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要及時知錯就改,尚且還不算晚。并且讓學生們展開激烈的探討,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在探討中引入國學相關內容,讓學生深層次探討,更好的接受國學相關知識。而為了更好的切換重難點問題,讓學生有重點的區(qū)分課節(jié)內容,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設計的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4]。例如:“少年閏土”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從新課改的視角出發(fā),強化課程內容的同時,將基礎知識點和重難點進行區(qū)分,并且巧妙的設計到問題中。教師可提問““閏土”是誰及其外貌特征?、閏土給“我”講了哪些事情”并且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讓學生知道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難點,展開激烈的探討。通過的層層突進,將國學內容-《故鄉(xiāng)》滲透到問題中。
國學經典想要真正的滲透到小學語文課堂中,必須秉承層層推進,空隙引入的原則。例如:在教學《大禹治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引入國學經典的形式嵌入國學內容,在課堂前半部分,教師需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大禹”的“疏導治水”法,并且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力量和語文的博大精深,教師可以采用成語故事穿插的形式,插入國學經典故事《堵不如疏》,不僅能夠凸顯大禹的智慧,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教學高潮部分,教師還可引入經典國學內容《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學生勢必對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產生疑問,這時候教師便可緊緊抓住這一疑問,讓學生體會大禹的品質與精神。課程達到尾聲的時候,學生們已經了解了大禹的精神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意猶未盡的學習感受,教師還可朗誦一些小古文《史記》,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古人的短文描述講究詩情畫意,講究意境,在課程的結束之際讓學生體會這種意境,無疑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最佳方式[5]。
綜上所述,國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不但要以新課標為基礎,還要正式小學語文的教與學,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反思中高效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發(fā)掘國學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綜合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