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沙溪高級中學 顧怡梅
小說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鑒的范本,在小說的閱讀教學中,我會帶領(lǐng)學生品讀其中精彩的描寫?!墩f書人》一文篇幅短小,描寫的又是對于學生較有距離感的說書人一職,但是作者通過生動細致的描寫,將說書人這一形象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緩緩展現(xiàn)于學生面前。
對于人物的描寫主要有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兩大類,細分起來又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這些說起來,學生都知道,但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少學生還是比較僵硬呆板的。
小說開頭就有句簡潔精煉的外貌描寫?!八莻€中年人,穿一件藍布長衫,臉很黃很瘦?!倍潭桃痪湓?,卻包涵了大量的信息:成年男子,穿長衫略有文化,帶有一些文人的堅持自矜,臉色黃瘦家境不好,生活貧苦,人到中年卻無傍身錢財……我們似乎能從這句話中窺探出不少蛛絲馬跡,甚至進一步思考為何會如此呢?這便是我們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常說的文章開頭第一段的作用:設(shè)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引出下文。而學生自己在寫作時,要么忽略的人物的刻畫,要么筆墨過多,太過刻意。
本文的動作描寫不多,但寫到的均是簡潔有力。特別是第一段的結(jié)尾一句“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說到關(guān)節(jié)處把驚堂木一拍”,師陀選取了說書時的幾個動作:打、刺、砍、劈、拍,短語與長句的結(jié)合,更使得這些動作富有張力。我仿佛親眼看到說書人聲情并茂、手舞足蹈的表演。當時是,我就想起了大學讀書時在揚州書場聽的那場評話,演講者也是如此動情。我想即使學生們沒有親臨現(xiàn)場觀摩,也能聯(lián)想到我們蘇州評彈吧。具有感染力的動作描寫便是如此,使人身臨其境。而我們學生往往只學會寫大段大段的行為,甚至流水賬,卻不知精煉的動作才是那點睛之筆。
另外,側(cè)面描寫往往也是學生們忽略之處。無論是正面的烘托還是反面的襯托,都能更全面地展示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但是學生對于語言描寫的運用不夠成熟,有的學生還處于“我說道”“他說道”的模式,語言描寫十分僵化死板。有的學生忽略了人物身份態(tài)度,將一位鄉(xiāng)下老奶奶的話寫的文縐縐。典型事物描寫,暗示社會環(huán)境。
小說第一段就交代的說書地點“城隍廟月臺下”,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是熱鬧的民眾信仰之地更是傳統(tǒng)文化傳承之地。當初的我們?nèi)怀勤驈R月臺下說書的說書人迷住了,“他從傍晚直說到天黑,一會兒定更炮響過,接著是寺院里的大鐘.再接著,鼓樓上的云牌。當這些聲音一個跟著一個以它們宏大的為人熟悉的聲調(diào)響過之后,攤肆全被收去,廟里安靜下來,在黑暗中只有說書人和他的聽客?!睅熗舆x取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定更炮”“寺院里的大鐘”“鼓樓上的云牌”這些傳統(tǒng)的報時工具,使我們好似回到了,那個彌漫著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時代。
典型事物的選取代表的不僅是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更是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可作為主體描述,也可點綴于字里行間。但是學生在作文選材時往往落入窠臼,老生常談,雨傘和牛奶便成了母愛的代表,究其原因,也許是學生的眼界太過狹窄。本文其實也是對學生的一個提示,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物出發(fā),多關(guān)注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變化。例如,奶奶親手制作卻被我們嫌棄的老棉鞋,父母常叮囑的多喝熱水、少喝冰水,手工十字繡與精美的刺繡,兒時一聲砰響的爆米花與現(xiàn)代電影院的爆米花……這些典型的看似簡單的事物的背后卻有很多深意值得我們探究。
對于富有深意的典型事物,我們更可以在文章前后多次描寫,通過其變化來傳達作者情感。本文對于“長衫”和“錢”的描述就是如此。
本文三次提到說書人的“長衫”。第一次時是“穿一件藍布長衫”,第二次時是“他的長衫變成了灰綠色”,第三次時是“他的破長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掃著路上的浮土”。
“長衫”的變化也暗示說書人生活的艱辛,是他一生的寫照?!伴L衫”符合說書人的身份,他到死穿的都是長衫也體現(xiàn)了說書人對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執(zhí)著。詞句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身處底層民眾的悲嘆與同情,也有對傳統(tǒng)文化失去活力的惋惜與無奈。
除了長衫,本文對于錢也有多次描述。一開始“聽書的每次給他一個或兩個制錢”,到“聽書的也由每次一個或兩個制錢給他增加到三個,后來五個,再后來制錢絕跡,每次給他一個銅元?!痹俚健霸僬埌藗€,一個饅頭的錢。還有六個;還剩四個;只剩三個了,哪位一動手就夠了。”時常將收到的錢數(shù)一下,他嘆息日子艱難,讓客人另外給他增加?!泵髅髀爼鴷r給的錢多了,但是說書人的生活卻愈加艱辛了。由此可見物價的飛漲以及說書人苦苦掙扎的心酸苦楚,傳達了作者對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說書人的同情。
而作者對于說書人求賞錢時的語言描寫,令我們倍感辛酸。那“六個”“四個”“三個”的倒數(shù)聲中,看見那幾乎壓垮說書人的一枚一枚錢稀稀拉拉落下來。說書人為了溫飽不得不去求賞錢,但是他的言語又不像有的街頭藝人那樣諂媚奉承地叫著大爺,求多多賞賜,而是平淡克制的,即使是做著沒有尊嚴的求賞錢之事,卻依舊盡量保持著尊嚴。我們從言語中仿佛聽出的說書人想盡可能的維持他作為知識分子的尊嚴,但又不得不迫于生計忍辱求賞的艱辛。作者的情感雖未直接表明,但早已在這一次次的描寫中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