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磊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新華幼兒園
【引 言】3~6歲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幼兒園階段是一個人終身語言發(fā)展的最重要、最快的時期。所以,幼兒園教師需要及時而有效地開展幼兒語言教育工作。語言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形式有:講述活動、談話活動、聽說游戲、文學活動、早期閱讀活動。而講述活動作為五大語言教育活動之一,是明顯區(qū)別于其他學習活動的。
講述活動是教師根據教學計劃,要求幼兒把觀察到的內容,用連貫的獨白語言進行表述的教育形式。作為發(fā)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形式,講述活動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完整掌握口頭語言,發(fā)展幼兒連貫性獨白語言。但這一重要的語言教育形式,一線教師在幼兒園教學組織與實施中常會遇到以下兩方面問題:
在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實施中,經常出現教師不能正確區(qū)分講述活動和談話活動兩者之間的關系,講述活動和談話活動都是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表述能力的有效教學形式。它們有很多的共同點,都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都要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都需要教師營造自由平等的活動氣氛等。但它們畢竟是不同的教學形式,所以也有著各自的特點,不能出現混為一談的現象,對這一現象歸納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幾方面:
在制定活動目標上出現混淆。例如,在看圖講述活動《禮物船)中,教師設計了下列目標:發(fā)展想象力,學會有序觀察圖片,提高專心傾聽同伴講述的能力。這一目標設計就混淆了談話活動和講述活動,既沒有顯示出談話活動重視培養(yǎng)幼兒傾聽他人說話、習得與人交流的方式和規(guī)則的目標,也沒有顯示出講述活動對提高幼兒完整、連貫講述能力的側重。
在確定活動方式時出現混淆,借談話活動之名行講述活動之實,或者相反。例如,談話活動《夢》,教師請部分幼兒在全體幼兒面前大聲講述自己的夢,整個活動都是幼兒講述,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將話說完整,要求幼兒表述連貫具體等,卻看不到談話活動應有的的交流互動等特點。
在語言表達要求上出現混淆。講述活動和談話活動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對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不同。講述活動要求幼兒語音準確,用詞恰當,語法嚴謹,表達規(guī)范。而談話活動中的幼兒更加隨意、自由,語言表達不求規(guī)范、嚴謹。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常有教師忽略了講述活動和談話活動對幼兒語言表達要求的不同。例如在看圖講述活動《住所的變化》中,教師忽略了講述活動的要求讓幼兒以接龍的形式描述圖片中呈現的住所變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兩者在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應該厚此薄彼,兩者之間是有區(qū)別的。教師應該從活動目標、活動內容、語言規(guī)范要求、適用范圍等方面認真辨析,把握好談話活動和講述活動的基本特點和活動設計思路,從而科學運用,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在語言教育活動實踐中,教師因為沒有把握好講述活動的類型特點,時常出現不能根據不同講述活動的目標要求和講述憑借物特點進行合理的引導,也時常出現任意修改憑借物的主要特征,導致幼兒講述思路混亂,不能進行完整、獨立講述的現象,幼兒難以掌握講述的方法和形成新的講述能力。
講述活動按照編碼的特點可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敘事性講述。即用口頭語言把人物的經歷、行為或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講述出來。
描述性講述。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狀態(tài)、動作或物體以及景物的性質、特征、功用等具體地講述出來。
說明性講述。即用簡單明了的語言,把事物的形狀、特征、功用等解說清楚。
議論性講述。即通過擺觀點、擺事實來說明自己贊成什么或者反對什么。
按照憑借物的特點又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看圖講述。啟發(fā)幼兒在觀察圖片、理解圖意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詞句表達圖意的一種教學活動。
實物講述。這種講述形式使用具體的物體來幫助幼兒講述,有真實可感的特點。
情境講述。在某情境表演后(如童話劇、木偶、玩具表演),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將表演中的情節(jié)、對話和內容連貫地表達出來的講述活動。
講述活動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根據講述活動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需要,設計和組織指導時必然存在著一個相對固定的結構,遵循著特定的規(guī)律。那么幼兒園教師如何更好地組織好幼兒講述活動,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開展講述活動時,首先要幫助幼兒感知理解講述對象,主要是通過觀察的途徑進行的。在各種講述活動進行之前,先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實物、情境表演來感知理解講述對象。例如中班講述活動《猴媽媽生病了》,首先利用情景表演,老師扮演媽媽生病了躺在床上,請小朋友說說該怎么辦呢?然后再讓幼兒仔細觀察圖片,猴媽媽生病了,想吃什么?小猴子想為媽媽做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困難?后來它是怎么做的?幼兒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討論并積極講述,從而讓幼兒感知理解講述的對象。但在視覺之外,同樣可以利用其他感覺通道去獲得知識,如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教師在這一步驟中應重點指導幼兒觀察、感知理解講述對象,依據講述類型的特點說明講述對象,以便為幼兒的講述活動奠定認識的基礎。
在幼兒對講述對象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應該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每個幼兒都有講述的機會,讓他們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講述。這是幼兒自由發(fā)揮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師指導的時候應注意:一是在幼兒自由講述前交代清楚講述的要求,特別提醒幼兒圍繞講述對象進行討論;二是在幼兒自由講述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幼兒的講述內容,及時發(fā)現幼兒講述過程中的“閃光點”以及存在的問題;三是活動中不要過多地指點幼兒講述,不要急于告訴幼兒什么,而是要認真傾聽,或是以插問、提問等方式引發(fā)幼兒講述,以免干擾幼兒的正常講述打亂幼兒的思維,降低幼兒講述的積極性。例如中班講述活動《長長的》,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幼兒找一找小朋友身上有哪些也是長長的?要求幼兒認真觀察后講述完整的句子,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以肯定和引導,鼓勵幼兒積極大膽發(fā)言。
新的講述經驗是每次講述活動學習的重點。通過前兩個步驟的鋪墊,教師可以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要求,幫助幼兒學習新的經驗。新的講述經驗主要針對講述的思路、講述的方式和講述的全面性而言。
教師在示范新的講述經驗時,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幼兒理清講述的思路,使整個講述有較強的順序性和條理性。例如大班實物講述活動《我的文具盒》,幼兒通過仔細觀察后按文具盒的形狀、顏色、圖案、功能來進行講述活動,在遷移新經驗中可以用同樣的順序來介紹自己的橡皮鉛筆等。
講述的方法包括觀察要感知理解的對象,哪些部分是重點內容,要多講;哪些部分是次要內容,可以少講;其次,要讓幼兒學會按一定順序進行講述,這種順序包括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從近到遠、從表面到本質的描述。所有這些講述方法都有助于幼兒清楚、有條理地進行講述,不斷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大班講述活動《小貓生病了》,其中理解信的基本內容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讓幼兒觀察小貓信中畫的三張畫分別是什么意思?鼓勵幼兒相互討論,將看懂的畫用語言表達出來。另外該活動設計采用了寫信—讀信—回信的順序來讓幼兒觀察并講述圖片的內容,既幫助幼兒理清講述思路,又很好地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
在講述中,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到講述的基本要素:比如,包括人物的動作、對話和內心感受、地點、事件、結果,讓幼兒準確地表達出來,力求講述的全面性,當然這只是講述方向全面性的一致,并非要求幼兒講述的內容是整齊劃一的。如大班講述活動《猴子學樣》,通過無聲動畫和圖片,讓幼兒觀察并想象:老爺爺和猴子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老爺爺會怎么說?怎么做?心情會怎么樣?最后老爺爺是怎樣解決問題的?讓幼兒準確地表達并講述故事全面。另外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一起討論新的講述內容,也可以依據某一個幼兒的講述內容入手,與幼兒一起分析其講述的內容是否全面、完整。在討論達成一致意見的同時,幼兒也就學習了新的講述經驗。如大班講述活動《小貓生病了》,最后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移情講述,教師引導提問:小貓生病后得到了這么多朋友的關心和愛護,如果我們身邊的朋友生病了,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教師的有效提問引導幼兒一起討論新的講述內容,問題設計準確到位,既能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又能激發(fā)幼兒再一次的大膽表達,促進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幼兒園階段是培養(yǎng)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而講述活動是幼兒園課堂上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活動形式,作為一線教師一定要運用組織好這一活動形式,為幼兒創(chuàng)設各種講述活動情景,在反復練習和訓練中,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