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的改革與發(fā)展

      2019-01-14 02:53:03陸道坤許游
      大學教育科學 2019年6期
      關鍵詞:學術性矛盾

      陸道坤 許游

      摘要: ?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一直推動著師范教育的發(fā)展。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從辦學主體的選擇、辦學格局的確立、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課程體系的調(diào)整等多個層面對師范教育發(fā)展產(chǎn)生著影響。師范教育正是在解決二者沖突、尋求二者平衡中,才得以不斷改革發(fā)展。深入研究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及其規(guī)律,進而推動師范教育理論體系建設和師范教育實踐體系改革,是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師范性;學術性;矛盾;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9)06-0009-06

      收稿日期:2019-09-15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立項一般項目“師范教育之‘中國特色探索的歷史研究(1949-2019)”(19JYB001)。

      作者簡介:陸道坤(1977-),男,安徽六安人,教育學博士,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師教育、教育史研究;許游,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鎮(zhèn)江,212013。

      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的問題[1],而建設這一體系,必須科學解決歷史遺留的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其中包含了“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這樣一個重要論題?!皫煼缎浴迸c“學術性”之“爭”始于20世紀20年代:“獨立派”與“合并派”在1922年新學制審查會上“辯論最久”且“最烈”[2]的關鍵議題即為“師范性”與“學術性”何者第一的問題。自此之后,“師范性”與“學術性”的互動,成為一條貫穿于師范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線索。二者的“爭論”(理論和政策層面)和“沖突”(實踐層面)始終沒有停息。因此,從邏輯層面和歷史視角對二者關系進行深入探討,無疑是建設“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的重要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

      一、“師范性”與“學術性”的關系: ?基于理論層面的考察

      關于師范教育發(fā)展,有研究提出了“基礎教育師資需求”主因觀[3],認為師范教育應主動適應基礎教育師資需求[4],也有研究認為它是多種因素“復合”作用的結果[5]。上述分析仍然聚焦師范教育發(fā)展的外部動因,而未觸及其根本動因即內(nèi)因。如將視線投向師范教育的“產(chǎn)品”——未來教師身上,則不難發(fā)現(xiàn),師范教育一直在解決教師素養(yǎng)中“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中發(fā)展①。換言之,“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當視為師范教育發(fā)展的內(nèi)因。

      (一)師范性、學術性的內(nèi)涵及關系

      師范性無疑是為師者“教”之所依[6],貫徹師范性要求,就是要培養(yǎng)教師的教育專業(yè)性以解決“如何教”的問題[7]。其中,教師培養(yǎng)、教育專業(yè)課程[8]的設計與實施,則是貫徹師范性要求的重要手段。而學術性則是為師者“道”之所存,主要是指教師學術上的造詣[9],包括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對學科發(fā)展前沿的準確把握等,并具體體現(xiàn)為將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性轉化的能力。可見,師范性與學術性二者有著明確的邊界,并共同構成了教師素養(yǎng),二者實際上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第一,師范性與學術性的“同一性”。所謂“同一性”,主要包括兩種情形:雙方互相聯(lián)結和依存,并共處于統(tǒng)一體之中;雙方互相滲透、互相貫通,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師范性與學術性統(tǒng)一于教師素養(yǎng)之中,在一定條件下,師范性可以上升為一種學術即教學學術,學術性也能夠轉化成為教學之術,即將學科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知識的能力。同時,學術性必須借助教學理論與方法(師范性),實現(xiàn)“教學”化。而師范性只有承載了學術性,才能夠達到“傳道”之效。第二,師范性與學術性的“斗爭性”?!岸窢幮浴睂嶋H上就是矛盾雙方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而師范性與學術性的“斗爭”,是由于在體量或容量相對固定的職前教育培養(yǎng)體系中,二者存在著此消彼長(時空上)的關系,體現(xiàn)在辦學思想上就是何者為第一的問題。毋庸置疑,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在師范教育實踐層面具象為如何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優(yōu)和師范素養(yǎng)強的高水平教師的問題,尋求這一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也是推動師范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過程。內(nèi)部矛盾的解決(而不是消失)必將有助于緩和外部矛盾,推動師范教育與基礎教育的和諧。從這個角度來看,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是師范教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所在,而這種矛盾也是無法終結的。

      (二)師范性、學術性的互動與師范教育發(fā)展的邏輯

      從師資供求視角來看,基礎教育與師范教育的互動無疑是一種矛盾運動。在這一矛盾中,基礎教育始終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要求師范教育主動適應基礎教育的師資需求。既有師資需求得到滿足,必然能夠極大地促進基礎教育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無疑又會催生新的更高的師資需求,并促進師范教育的改革,如此周而復始??梢?,“外部矛盾誘發(fā)內(nèi)部矛盾——師范教育改革——外部矛盾緩解——新的外部矛盾產(chǎn)生——師范教育新的改革……”,是師范教育演進的基本邏輯。而師范教育改革的核心,無疑就是平衡師范性與學術性的關系。概而言之,基礎教育師資需求可以分為底線需求、發(fā)展性需求、發(fā)達性需求;就全國層面而言,這三種需求同時存在。具體而言,當基礎教育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其教師需求往往會以“量”為主,對教師的要求往往會相對降低,并呈現(xiàn)出“底線需求”狀態(tài)(清末近代教育初建時即為此例),即對“合格”教師(能教)即“師范性”要求必然占據(jù)主導地位。這時師范教育會更為側重師范性的培養(yǎng),加大教學素養(yǎng)和能力的訓練。當“量”的需求逐漸得到滿足,基礎教育對教師素養(yǎng)的要求必然提升,并呈現(xiàn)出“發(fā)展性需求”狀態(tài)——對“優(yōu)秀”教師(學術素養(yǎng)和師范素養(yǎng)都較高)的需求占據(jù)主導地位。較前一需求層次而言,這個階段學術性需求更為凸顯,進而要求師范教育進行系統(tǒng)改革以提升未來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和學術能力。這一取向,必然會影響到未來教師的師范性培育,并引發(fā)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當基礎教育和師范教育都處于高水平運行的時候,發(fā)達性需求自然走上前臺,對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或潛力)、高深學術素養(yǎng)的(且具有研究意識和潛力)教師的需求必然占主導地位。而這種情形下,師范教育必然側重兩個方面的改革:提升師范生培養(yǎng)層次,為師范性和學術性培育“增容”;為本科后非師范生提供師范性課程與證書項目。即便如此,基礎教育改革仍然會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師范教育也必須基于師范性和學術性關系角度進行改革。

      二、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基于歷史維度的觀照

      作為教師培養(yǎng)的“兩個面”,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由來已久[10],師范教育正是在解決矛盾中得到發(fā)展。要具體了解師范性與學術性矛盾運動的“實然”,就必須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一)師范性與學術性互動的發(fā)展脈絡

      第一階段:初期的期望與實踐層面的潛伏。師范性與學術性并重,是中國傳統(tǒng)教師理論的重要觀點;孔子、孟子、朱熹等人,以為師的實踐,詮釋了這一觀點。而韓愈關于教師的職責觀——“傳道授業(yè)解惑”則更為具體地對教師的師范性與學術性素養(yǎng)提出了要求。毋庸置疑,傳統(tǒng)教師形象中,教師首先是飽學之士[11],凸顯出了學術性要求。而其中蘊含的愛教、樂教、善教[12]要求,則體現(xiàn)了對師范性的要求。近代以降,對教師學術素養(yǎng)的關注進一步顯現(xiàn)。梁啟超曾經(jīng)指出的“今之府縣學官……六藝未卒業(yè),四史未上口,五州之勿知,八星之勿辯”[13]即為例證。而《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也認為教師“不可僅以教員所授為足”,學術素養(yǎng)上要“自行深造學識研精技藝”[14]。顯然,這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觀點遭遇來自現(xiàn)實的“批判”:普通學校初建,教師數(shù)量需求空前,對“合格”教師的需求成為主導。師范教育中,師范性顯得極為重要,通過種種方式“速成”(聚焦基本師范素養(yǎng)的培訓)教師成為這個時代的特色。第二階段:“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師范性與學術性互動的初步顯現(xiàn)。“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國外(尤其是美國)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的輸入,引發(fā)了教育界對教師學術素養(yǎng)的實踐探索。在杜威、孟祿(孟祿在華演講中提出將“知識第一”作為“好的教員”[15]的標準)等人的推動下,留美歸國學生群體引導和促成了“師中合并”“高師改大”運動[16]。由此,師范性與學術性逐漸走向對立:二者不可調(diào)和,只能“執(zhí)其一端”[17]。此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90年代,關于師范性與學術性的討論較為集中,同樣對師范教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第三階段:師范性與學術性互動逐漸潛隱。進入21世紀以來,實踐層面為平衡“師范性”與“學術性”的探索逐漸增多,而理論研究層面的探討則相對減少(即由“顯”而“潛”)——尤其是“教師教育”理論引入之后,關于如何推動職前教育、在職教育“一體化”的探討淹沒了關于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爭論。但對于作為職前教育機構的師范院校來說,如何培養(yǎng)高水平的未來教師仍然是主要任務,因而實踐層面的改革(實現(xiàn)師范性與學術性融合的努力)代替了理論層面的探討。從這個角度來看,“師范性”與“學術性”之爭并未終結,且未來的探索甚至會延展到教育專業(yè)研究生教育層面。

      (二)師范性與學術性互動及其對師范教育的影響

      第一,引發(fā)辦學格局的變革。中國師范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對師范性的強調(diào)一直占主流,這也是師范教育體系得以完整地走到今天的原因。但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幾次學術性占據(jù)上風的時段及其對教師培養(yǎng)格局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對學術性的強調(diào)和對教師專業(yè)性的懷疑,引發(fā)了“師中合并”與“高師改大”運動。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師范院校應并入綜合大學”與“高等師范不能取消不能合并”[18]兩種觀點的交鋒,則引發(fā)了師范教育辦學層面的思想波動。而1980年,主張重點師范大學與綜合性大學“打通”,“融合起來”“打破師范框框”[19]以提升“學術性”的觀點再次出現(xiàn)[20],則引發(fā)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師范教育綜合化和綜合性大學參與師范教育的高潮。到2005年,參與師范教育的綜合性非師范院校達到207所[21]。第二,引發(fā)辦學模式的改革。若要平衡師范性與學術性的關系,必然要在辦學模式改革上下功夫。20世紀20年代,曾出現(xiàn)過“大學+師范”的嘗試(高等師范變?yōu)?年)[22]。20世紀50年代,林礪儒提出了“師范大學”等于“大學+師范”的觀點,即“高師修業(yè)期限延為五年”[23]。21世紀初以來的近20年,以辦學模式改革來平衡師范性與學術性關系的嘗試不斷涌現(xiàn),而“學科教育+教師專業(yè)教育”是最為基本的培養(yǎng)模式。其中,陜西師范大學的“2+2”模式[24]、華東師范大學的“4+N+2.5”本碩一體培養(yǎng)模式等[25]——延長修業(yè)時間和提高學習層次已經(jīng)成為一個重要的舉措。第三,引發(fā)課程體系的改革。學術性與師范性的矛盾運動,最終必然落到具體的課程設置上。20世紀20年代,為強調(diào)“師范性”,師范課程標準出臺[26];20世紀50年代,基于對“師范性”的強調(diào),教育類課程“比重過大”,削弱了文化科學知識的學習[27]。其后,師范教育領域開始修正這一課程設置——1960年召開的師范教育改革座談會要求減少教育類課程、增加文化課程,使師范生基礎知識達到“寬”“厚”,相當于綜合大學同科水平[28]。一直到1995年,強“學術”輕“師范”的問題才得以改善。在《高等師范??平逃?、三年級教學方案》(1995)中,教育類課程上升到15%左右,學科類課程降到40%~50%[29]。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走上前臺之后,教育類課程在各類師范專業(yè)的課時和學分則被確定下來[30]。近年來,師范學校在課程改革上也做了深入探索,其目的仍然在于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和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實踐層面的探究,歸根結底仍是力圖實現(xiàn)師范性與學術性的平衡。

      三、師范性與學術性和諧互動:中國 ? 特色師范教育體系構建

      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中占據(jù)著主體地位[31],這也是師范教育體系的“中國特色”之一。辦好師范教育,發(fā)揮師范院校的主體作用[32],就必須科學認識和處理師范性與學術性的關系——關系到師范教育辦學思想的確立與發(fā)展、辦學格局的規(guī)劃、辦學模式的改革、課程設置與實踐活動的開展、師范生的評價等方面的問題。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必須從理論層面、實踐層面系統(tǒng)科學地認識和處理好師范性與學術性的關系。

      (一)科學認識和處理師范性與學術性關系,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理論

      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理論是教師職前教育的理論,也是如何培養(yǎng)好教師的理論,涉及教師培養(yǎng)的思想理念、培養(yǎng)模式、課程理論、評價理論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但長期以來,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面臨著“學術基礎薄弱”和教育學科建立中沒有確立教師教育學科地位[33]的窘境,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理論無疑是確立教師教育學科地位的重要一步。第一,形成師范教育辦學哲學,在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中推動師范教育發(fā)展。如前所述,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是師范教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所在,二者的矛盾可以解決,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消除。同時,必須明確二者之間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趨勢,因而也為推動二者在師范教育實踐中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毋庸置疑,師范教育正是由于二者的矛盾運動才得以不斷提升發(fā)展水平,并進而解決師范教育的外部矛盾。因而,必須從師范性與學術性的矛盾運動對辦學主體(辦學格局)、培養(yǎng)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影響著眼,系統(tǒng)把握其作用的路徑、邏輯,為系統(tǒng)梳理師范性與學術性矛盾運動的邏輯和挖掘其規(guī)律提供支持。第二,基于歷史的梳理與提煉,凝練師范性與學術性互動的“智慧”,奠定師范教育理論的歷史基礎。一部中國師范教育史實際上就是師范性與學術性互動的歷史,對百余年師范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師范性與學術性矛盾運動進行系統(tǒng)梳理,并系統(tǒng)總結其中的經(jīng)驗、挖掘互動的邏輯,凝練二者互動的“智慧”,形成完整的師范性與學術性互動演進史,為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理論奠定史學基礎,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工作。第三,開展實證研究,構建師范性、學術性互動及其對師范教育影響的邏輯框架。面對師范性與學術性的互動,我們在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都做了相應改革,因而必須厘清其內(nèi)在邏輯,即師范性與學術性如何互動(邏輯與路徑)、二者的互動如何對師范教育產(chǎn)生影響(影響的具體內(nèi)容及路徑)、產(chǎn)生了何種影響(影響程度)等。唯有如此,才能克服改變以往的“經(jīng)驗”依賴,推動“經(jīng)驗”向“學理”的轉變。而基于實證范式,不僅要對師范性與學術性的互動機理以及二者互動對師范教育作用機理進行研究,還要對師范教育的產(chǎn)品——“教師”進行追蹤研究,明晰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在教育教學中的表現(xiàn)和作用發(fā)揮。通過上述研究,構建師范性、學術性互動對師范教育影響的邏輯框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理論體系[34]。

      (二)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發(fā)展范式

      第一,完善以師范院校(專業(yè))為主體的辦學格局。經(jīng)過多年演變,我國已經(jīng)形成的師范教育辦學格局是:師范院校和非師范院校的師范專業(yè)承擔著教師培養(yǎng)的主要任務——更為確切地說是師范專業(yè)承擔著教師培養(yǎng)的核心任務。因此,不能簡單地取消師范院校,改成綜合性大學[35]。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并突出標準化建設——研究制定師范院校建設標準和師范類專業(yè)辦學標準。無論從我國教師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還是從當前師范教育的現(xiàn)狀乃至未來教師培養(yǎng)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都必須堅持師范院校的主體地位——我國師范教育已經(jīng)在尋求師范性與學術性平衡上進行了深入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同時,通過改革與創(chuàng)新,我國師范教育將能夠不斷滿足基礎教育對師資的需求,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高、專業(yè)素養(yǎng)強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的教師——這也是“教師教育”的要義所在??梢?,師范教育體系的“中國特色”之一就是堅持師范院校為主體的辦學格局,盲目追求開放走“去師范化”[36]之路是不合適的。同時,師范教育改革必須結合國情,在繼承中加以發(fā)展和改造[37]。第二,改革師范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毋庸置疑,推動學術性和師范性的有機結合,解決二者的協(xié)同問題,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教師[38]。從當前師范教育發(fā)展來看,實現(xiàn)師范性與學術性的互通互融,提升師范教育的辦學水平,關鍵在于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就已有探索來看,主要有兩種路徑:在學時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優(yōu)化培養(yǎng)模式的內(nèi)部結構;延長學習年限、打開總容量的“天花板”,實現(xiàn)學科教育和專業(yè)教育體量的同步增長。就目前改革趨勢來看,后一種方法被廣泛采用,且多采取本碩一體化的方式。但這種探索面臨的問題是:各校自主探索中,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模型,科學性和有效性存疑。因此,無論采取前一種模式,還是采取后一種模式,就全國層面而言,必須形成一個科學的模型和對應的標準,以規(guī)范師范辦學。第三,構建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師范性與學術性的互動,無疑對師范教育課程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有研究將國內(nèi)外教師教育課程范式分為指向學者型教師的知識本位、指向教學技術員的技術本位等類型[39],其中分別突出了學術性與師范性的側重。國外在處理師范性與學術性關系上,也曾經(jīng)有過探索,有學者認為美國的教師教育課程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學術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博弈的歷史[40];近年來,美國正在嘗試開辟教師教育課程融合途徑[41]。可見,推動“師范性”與“學術性”的融合,無疑是一個共性的舉措。

      (三)凸顯師范性與學術性要求,構建中國特色師范教育評價體系

      師范性與學術性的互動,直接影響到師范教育的辦學格局、培養(yǎng)模式和課程體系三個方面,并最終體現(xiàn)在師范生的質量上。因而,必須構建起綜合體現(xiàn)師范性與學術性的師范教育評價體系和機制,以推動中國特色師范教育的科學發(fā)展。第一,結合師范專業(yè)認證體系,構建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機構評價體系和準入機制。師范專業(yè)認證的目的在于“規(guī)范引導師范類專業(yè)建設,建立健全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教師培養(yǎng)質量”[42]。顯然,專業(yè)認證實際上是一種水平認證,缺乏“準入”和“退出”的強制力。因此,應結合專業(yè)認證體系,基于師范性與學術性兩個維度,從辦學模式、課程設置、社會評價(用人單位評價)以及對畢業(yè)生的跟蹤評價等維度,對參與教師培養(yǎng)的主體進行綜合評價,并形成分級制度,進而形成“退出”機制。同時,建立高水平師范院校的“輔導”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師范教育的“預備隊”,并基于前述維度的評價,建立對應的“準入”機制。第二,構建凸顯師范性和學術性要求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一個引人關注的現(xiàn)象是,師范教育發(fā)展史上的多次改革,往往基于“經(jīng)驗”等較為主觀的理由——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師范教育特有的科學性。因此,探索構建基于師范性與學術性兩個維度的師范教育發(fā)展評價標準與機制、師范畢業(yè)生評價標準與機制,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而建立上述標準與機制,必須解決好誰來評價和如何評價的問題,進而基于培養(yǎng)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活動等維度,形成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師范畢業(yè)生的評價,需要引入畢業(yè)綜合素養(yǎng)評價和畢業(yè)后跟蹤評價,并將兩種評價的結果運用于師范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活動改進等。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2] 胡適.胡適的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487.

      [3] 顧明遠.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師教育研究,2006(06):3-6.

      [4] 張斌賢.教師培養(yǎng)模式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12):19-24.

      [5] 陸道坤,錢婉君.論教育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的建構——基于120余年師范教育發(fā)展歷程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9(03):26-34.

      [6] 胡艷.迎接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深化改革我國的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1世紀高等師范教育國際研討會綜述[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8(06):4-9.

      [7] 袁振國.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67.

      [8] 李盛兵.我國高師課程體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師范性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1998(05):53-56.

      [9] 袁振國.從“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變[J].中國高等教育,2004(05):30-32.

      [10] 徐來群.一塊金幣的兩面:師范性和學術性之爭何時休——兼論綜合性大學教師培養(yǎng)的專業(yè)性[J].教師教育研究,2006(01):7-11.

      [11] 南鋼.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教師形象、角色和責任[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120-124.

      [12] 胡相峰.中國古代師道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3):35-43.

      [13] 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師范[A].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1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8-30.

      [14] 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03-419.

      [15] 孟祿.好的教員[J].江源岷.無錫縣教育會年刊,1922(03):1-5.

      [16] 劉捷.“高師改大運動”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03):31-35.

      [17] 陸道坤.我國師范教育的歷史省思——20世紀前半葉中國師范教育發(fā)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04):40-43.

      [18] 瞿葆奎.社會科學爭鳴大系(教育學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52.

      [19] 高沂.在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A].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師范教育文件選編(1980-1987)[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8-20.

      [20] 周川.綜合大學辦師范教育:歷史、現(xiàn)狀與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2(02):60-64.

      [21] 余冠仕,等.非師范院校成為教師教育重要力量[N].中國教育報,2006-09-08(01).

      [22] 李建勛.論中等學校教師需要專業(yè)訓練[A].許椿生,等.李建勛教育論著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89-358.

      [23] 林礪儒.師范教育問題隨筆[J].教育研究,1979(01):23-29.

      [24] 耿道來.陜西師范大學扎實做好免費師范生教育培養(yǎng)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7/201507/t20150724_195479.html.

      [25] 耿道來.華東師范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著力打造優(yōu)質本科教育[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69/201507/t20150730_196885.html.

      [26] 楊旸.新學制課程標準制定的回顧與反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115-118.

      [27] 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師范教育改革座談會關于師范教育教學改革的初步意見(草稿)[A].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18.

      [28] 周榮鑫.在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摘要)[A].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81-96.

      [29] 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高等師范??平逃?、三年級教學方案[A].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高等師范專科教育二、三年制八個專業(yè)學科必修課程設置方案與說明[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96-110.

      [30]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

      [31] 教育部,等.關于印發(fā)《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32] 孟憲樂.新時代師范院校在教師隊伍建設中主體作用的發(fā)揮[J].中國教育學刊,2018(07):53-56.

      [33] 朱旭東.建構與新時代相匹配的教師教育體系[N].光明日報,2018-09-27(14).

      [34] 李中國,黎興成.教師教育學科的建設邏輯[J].教育科學,2018(06):44-48.

      [35] 顧明遠,郝文武,胡金木.重建師范教育——訪顧明遠先生[J].當代教師教育,2017(01):1-5.

      [36] 劉麗群,劉景超.師范院校百年發(fā)展中的“師范”堅守與時代流變[J].大學教育科學,2018(06):105-110.

      [37] 顧明遠.師范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遷[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03):1-6.

      [38] 伍紅林.教師教育治理中的“雙重協(xié)同難題”及其創(chuàng)新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19(01):33-39.

      [39] 謝賽.教師教育課程范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17(04):88-97.

      [40] 郭志明.學術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較量與融合——20世紀美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歷史邏輯[J].教師教育研究,2019(04):111-115.

      [41] 戴偉芬.學術性與師范性的抉擇與融合——美國教師教育課程思想流變[J].教師教育研究,2012(01):93-96.

      [42]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責任編輯 ?黃建新)

      猜你喜歡
      學術性矛盾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shù)
      再婚后出現(xiàn)矛盾,我該怎么辦?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強化學術性和現(xiàn)實性并舉
      矛盾的我
      對矛盾說不
      童話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愛的矛盾 外一首
      基于相關性分析的網(wǎng)頁學術性算法研究
      電子測試(2018年22期)2018-12-19 05:12:28
      實現(xiàn)鄉(xiāng)村善治要處理好兩對矛盾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思辨性與學術性:史學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然取向
      視覺萬象 化境心源——學術性與思考型意象油畫家任傳文
      油畫藝術(2017年1期)2017-05-20 09:09:28
      临夏县| 大洼县| 荃湾区| 柳河县| 夏河县| 宿松县| 佛学| 伽师县| 康平县| 天津市| 姚安县| 宝鸡市| 如东县| 汾阳市| 越西县| 黎城县| 绩溪县| 珲春市| 拜泉县| 枞阳县| 呼玛县| 长海县| 神池县| 佛山市| 汽车| 商南县| 旅游| 康定县| 黎川县| 稻城县| 当阳市| 札达县| 洛扎县| 天峨县| 江城| 竹溪县| 洛川县| 永登县| 齐齐哈尔市| 吉水县| 莆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