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工藝美術的刺繡藝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獨特精致物質生活的一門藝術,也是人類積淀深厚人文意蘊和藝術精神的寶貴財富。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對我們繼承傳統(tǒng)文化并發(fā)展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淺談刺繡藝術的創(chuàng)作,一是對中國刺繡藝術的描述及其意義,二是作品的靈感來源與構思,三是作品創(chuàng)作實施過程,四是創(chuàng)作過程的心得體會,五是總結。本文目的旨在對刺繡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問題的整體把握。
關鍵詞:刺繡藝術 蘇繡 纖維藝術 創(chuàng)作 傳承與創(chuàng)新。
一、刺繡藝術
刺繡工藝是我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歷史最悠久的門類之一,一直是我們祖先裝飾和美化加工紡織品的重要手段。刺繡,是以針引彩線在織物上穿縫,以線跡構成圖案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產物。刺繡,成為人們表達情感,承載信仰的意向表達,它裝飾美化著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刺繡而稱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四大名繡”,自有其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蘇繡為“四大名繡”之冠,既有“精細雅潔,稱蘇州繡”的評語。其精細雅潔來源于吳地文化的熏陶。蘇繡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蘇繡更有其高超技藝在內,靠口傳手授,人興則藝興,人亡則藝絕,蘇繡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含精神因素,也有技藝文化,因此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作品的靈感來源與構思
刺繡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藝,絲線的線跡,絲線微妙的光澤,都體現(xiàn)出該手工藝的精美,細致,所選的刺繡面料和絲線非常講究,面料質地密而結實,光滑且干凈,絲線色澤飽滿明亮,所配絲線的顏色必須十分準確,盡量減少偏差,每一道工序的精密細致,每一細節(jié)細致入微,才能保證繡品的品質。我想把傳統(tǒng)的刺繡文化與現(xiàn)代纖維藝術結合起來,給傳統(tǒng)刺繡注入現(xiàn)代手法,將現(xiàn)代纖維藝術設計融入到刺繡中,將裝飾語言,設計理念融入到作品創(chuàng)作中。作品內容皆選取校園春色,以校園里花卉植物,具有代表性的校園風景建筑為主。春天校園里一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及對校園的熱愛與留戀,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體現(xiàn)萬物復蘇,百花齊放之景象,把這一切青春的印記,陪伴了大學四年的美好時光以這種特殊方式記錄下來。
三、創(chuàng)作實施過程
1.草圖設計
前期我在校園拍攝了大量的風景圖片,將篩選后的圖片用草圖形式先于紙上畫出水彩稿,設計好構圖和顏色,完成八張水彩稿,最后再拷貝到面料上。
2.拷貝和繪畫
配線是基礎工作之一,根據(jù)草圖的顏色配相應絲線,絲線的顏色盡量貼近繪畫顏色,這樣才能保證繡制完成效果和繪畫效果相當。刺繡前需把底料繃在繃架上,底料四周撐平整,蹦好的底料寧緊勿松,方能刺繡。草圖的大小尺寸需要調整到和底料所繡的大小一致,放大草圖尺寸到所需尺寸,然后把打印后的草圖放置于繃好的底料上,在底料中心拷貝出外輪廓線條,再用水彩顏料畫于底料之上。這種采用繪繡結合方式,因此繪畫的部分也要完整表現(xiàn)出來。
3.材料選擇
底料我選用的是透明真絲綃,透明的底料繡制效果給人以空靈素雅透氣之感,透明底料適合于雙面繡,它可以從前后兩面同時觀賞,這樣給觀者不一樣的視覺體驗,留給觀者更多的欣賞空間和無盡的遐想。透明底料也適合于虛實亂針繡,虛實亂針繡有疏有密,虛的地方通過借底的方式透出底料的顏色,若底料是本色,線稀而虛的部分起到留白的效果,密而實的部分則是表明結構或者是主體物部分,達到素描畫的效果;若底料是后期繪畫帶有顏色,借底的運用能夠透出繪畫色彩,繡的部分只需強調輪廓,結構,這樣達到空靈透氣的效果,給人以清爽簡潔之感。
4.創(chuàng)作流程:上繃—拷貝—繪畫—繡制—下繃—裱框
5.創(chuàng)作手法
此次的作品共有八張,我運用繪繡結合的方式,先在底料上畫上水彩,再在水彩之上刺繡,為了使畫面有豐富的層次變化,我將畫面進行了虛實處理,遠景用水彩描繪,主體物用刺繡肌理表現(xiàn),同時在刺繡工藝上也加入了新技法和新材料的變化。比如桃花的花蕊運用絲線纏繞魚線的方式,魚線作為花蕊部分,魚線頂端用膠粘一團絲線作為花粉,并將與魚線縫在花朵中心,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宛如真正的花蕊佇立于花瓣之上,增強觀者的視覺感受,給觀者三維的空間體會,引起觀者的共鳴。(圖7)而桃花的花瓣是合用兩根絲線
用散套的針法繡制而成,線條比較粗獷,為了增強立體感,我繡得密而厚,達到一種呼之欲出的視覺效果。此次作品運用了打籽,平繡,虛實亂針繡,滾針,接針,施針等多種針法,每一件作品運用的針法和裝飾語言各異,八張作品八種不一樣的裝飾語言表現(xiàn),八種以上的針法,使之更好地體現(xiàn)每一件作品的獨特內涵,使作品更具有獨特性和豐富性。比如油菜花作品是用條紋繡來表現(xiàn),花瓣和葉子均采用條紋形式裝飾,線條垂直縱橫排列,看似無序實則有序,線條之間繡得緊而密,看起來整齊而又富有變化。葉莖則用滾針,接針的針法表現(xiàn),整個畫面和諧豐富又不失趣味。(圖8)
作品還較多地運用了打籽針法,如雛菊和樹木的表現(xiàn),在所有繡法中打籽繡形成的效果最特別,顆粒狀的小疙瘩可獨立成點,密集成面,有顏色的穿插會出現(xiàn)點彩般的效果。它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裝飾感,視覺效果明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刺繡手法獨特,給觀者耐人尋味的感受。(圖9)如花瓣和葉子也是打籽繡法,打籽部分對光的反射比較遲鈍,紫色花瓣黃色花心打籽密集成面,(圖10)樹木的樹冠與一般打籽不同的是沒有顆粒狀疙瘩,而是圓圈形式呈現(xiàn),每一個打籽圓圈大小不同,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加之顏色的穿插,蓬松而飽滿,體現(xiàn)出樹木繁茂之景。打籽繡區(qū)別于其他傳統(tǒng)穿針走線的針法,在現(xiàn)代纖維藝術領域借鑒該針法,將其表現(xiàn)形式從單一平面走向多維的縱深空間。
蒲公英、柳樹和石橋作品均運用的是亂針繡,亂針繡是蘇繡中新興的針法,它的主要特點是將素描的筆觸,光影和油畫的色彩融于針線,組成長短不一的線條,交叉重疊成形,逐層施色表現(xiàn)畫面。蒲公英花瓣像針狀似的簇成一團,毛絨絨的感覺顯得輕盈飄逸,恰好這種針形發(fā)射狀的線條非常適用于亂針繡,白色絲線層疊細密,針針交叉,層層交叉,長短變化。石橋的表現(xiàn)更傾向于素描效果,采用亂針繡使有素描筆觸和光影。明暗分明,亮部留白,暗部填充,結構轉折分明,石頭肌理表現(xiàn)豐富,再穿插色彩的變化,絲理的排列方向呈現(xiàn)出虛實相間的畫面效果,背景用水彩描繪,遠近關系對比強烈,層次豐富。柳葉和柳條用亂針法體現(xiàn)出隨風飄揚之感,線條長短不一,絲線的細密而體現(xiàn)出柔亮的光澤。二月蘭繡法采用的是平繡,鮮亮的絲線色彩與水彩背景和諧統(tǒng)一,富有空間感和層次感。(圖11、12)效果圖
四、創(chuàng)作過程的心得體會。
此次創(chuàng)作運用繪繡結合的方式,用不同的針法和不同的裝飾語言來體現(xiàn)刺繡,大膽地運用肌理來表達作品,賦予作品新的創(chuàng)造力。在這幅以絲線為元素構筑的作品中,通過刺繡肌理的疏密,薄厚,軟硬對比,力求豐富人們的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感受。絲線顏色的鮮灰冷暖,濃淡深淺,賦予作品明快亮麗的色彩視覺效果。展示方式是依靠底座展示于木桌上,讓觀者能看到作品的前后兩面,增加立體感空間感。同時木框底座的顏色質感和木桌有異曲同工之妙。基于對生命的禮贊,作品造型,色彩與刺繡技法所形成的肌理效果互相映襯,傳達給觀者即統(tǒng)一又豐富的視覺感受,從而喚起不同的情感信息。
梁老師說過“刺繡是青春,刺繡是生活?!贝汤C與生命相連,是人生的一種修養(yǎng),能夠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在創(chuàng)作刺繡藝術的同時人格也得到升華。與大師近距離接觸,深入了解蘇繡藝術,感受蘇繡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蘇州風土人文情懷。我在蘇州創(chuàng)作的這段經歷,是令人難忘值得回味的寶貴經歷,是與大學生涯里不一樣的藝術體驗。今后我將會保持對刺繡藝術的熱愛,將現(xiàn)代纖維藝術與刺繡融合,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這也是任重而道遠的藝術之路。畢設創(chuàng)作留下我青春走過的足跡,見證了我的藝術成長,這段時期的珍貴意義對我來說是十分重大的。
五、總結
刺繡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我們對時代把脈精準,順應時代潮流,選材取樣恰到好處,發(fā)揮傳統(tǒng)針法的本來特點,用工精湛,才能在這快節(jié)奏的信息社會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跨領域,跨學科的設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刺繡藝術發(fā)展越來越迅速,對我國文化藝術發(fā)展有很大作用,在國際社會中也起到很大影響,在國外享有很大聲譽,刺繡作為我國一門傳統(tǒng)藝術,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努力讓它傳承下去,讓它逐漸壯大,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們要憑借一種對傳統(tǒng)設計元素與當下設計命題激發(fā)出的設計靈感的興趣,創(chuàng)作出刺繡作品的新形式,在藝術領域中迸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 錢雪梅,龔建培,阮洪妮. 《刺繡藝術設計》.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 林錫旦. 《博物指尖蘇州刺繡》.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4.
[3] 金鐵鋒. 《任慧閑刺繡藝術》.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0.
[4] 陳佐. 《沈壽:一代刺繡藝術大師》.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
[6] 洪錫徐,洪蘇. 《蘇繡藝術》. 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王紫瑩,女,江西 人,1995年10生,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本科,工藝美術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