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媚
[摘要]深度閱讀可以有效避免閱讀流于形式以及淺層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語文教學中,基于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發(fā)現(xiàn)、對話、想象三方面展開閱讀,以使學生真正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刻解讀,提升閱讀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深度閱讀;發(fā)現(xiàn);對話;想象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6-0007-01
深度閱讀是相較于淺閱讀而言的,它的覆蓋面更廣。深度閱讀是以提升學識修養(yǎng)和理論思維、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深層次閱讀形式;淺閱讀是指一種淺層次的、以簡單輕松,甚至娛樂性為目的的閱讀形式。在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閱讀淺表化的現(xiàn)象。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與文本真正交流與溝通,走進閱讀的深處呢?
一、發(fā)現(xiàn)
課堂教學是一條通往未知的探索發(fā)現(xiàn)之旅,每個學生都是其中的參與者與發(fā)現(xiàn)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矛盾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走向深處。
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時,在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就文本中的矛盾處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引向閱讀的深處。教師可以問學生:青蛙為什么會“愣住了”呢?它不是一直在叫賣,一直為賣掉泥塘而忙碌嗎?這個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揣摩青蛙當時的心理。在學生思考一會兒后,教師再就這個問題提出假設:假設青蛙真的把自己辛辛苦苦美化了的泥塘給賣掉的話,它的心情又會怎樣?學生經(jīng)過合作交流,認為青蛙賣掉泥塘以后,可能會有兩種表現(xiàn):一種是它的泥塘賣出了一個很高的價錢,它很高興;另一種是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美化后的泥塘,自己住多舒服啊,可惜賣給別人了,它很后悔。教師再讓學生就兩種假設現(xiàn)象進行討論:哪一種結(jié)果會更符合青蛙真實的內(nèi)心活動?經(jīng)過討論交流,學生認為第二種比較符合青蛙真實的內(nèi)心活動,因為再多的錢總有花光的時候,而留下泥塘不光是留下了自己的勞動成果,還留住了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那么,它的一生也將是快樂的。這樣教學,讓學生以假設的形式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觸摸到文本的思想本質(zhì),進而在爭辯中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深刻的理解與感悟。
二、對話
選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有許多值得玩味、品析的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這些語言點,引領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有梯度地揣摩、品味、感受,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深度體驗,可以讓學生獲得思想、情感上的啟迪與升華。
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小毛蟲》一課時,在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有了基本的感知以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探究性問題:小毛蟲它織啊,織啊,最后它從頭到腳把自己塞進了溫暖的繭里,它在這個與世隔絕的繭屋里,以后會怎樣呢?學生帶著問題與文本深入對話,他們想象著那里沒有陽光,沒有伙伴,沒有……學生已經(jīng)沉浸到毛毛蟲的感性世界里,教師再讓他們辨析:在這個黑暗的繭屋里,毛毛蟲的心里會是怎樣的糾結(jié)?尤其是當它聽到外界“萬物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這句話時,它的心境與情感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這時候的毛毛蟲與“不會唱也不會跑,更不會飛的可憐蟲”相比較,它到底是一個勇敢者呢還是一個可憐蟲?這個話題可以極大地激起學生的辯論興趣。在爭辯中,學生們對毛毛蟲不悲觀失望,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品質(zhì)有了深刻的感受,它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勇敢者。于是,所有學生都在為毛毛蟲搖旗吶喊,希望它早日破繭而出,化繭成蝶。學生在相互交流探討的過程中,自然經(jīng)歷了一場深度的內(nèi)心體驗。
三、想象
語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常常會留有一些“空白點”,從這些“空白點”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是對原文的一種創(chuàng)新,能使學生的閱讀真正走向深處。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走在院墻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上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這里的省略號就是作者有意地留白,它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針對這個留白處,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一塊彩色的,印有落葉圖案的,閃閃發(fā)光的地毯,將會延伸到哪里呢?在教師的鼓勵下,有學生說會延伸到學校,有學生說會延伸到村口,延伸到四面八方……最后,教師再讓學生來說說心中的這條路:這條“地毯”延伸到校園,你的眼前會呈現(xiàn)怎樣的情景?這條地毯延伸到你的家門口時,你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在學生盡情想象的基礎上,教師再鼓勵他們借助想象中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走向了深入。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立足于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回歸兒童文化,著眼語言運用,著力深度閱讀,讓學生能夠自主發(fā)現(xiàn)、大膽假設、充分辨析、自由對話,從而形成高階思維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才能顯得有情趣,有深度。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