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有話不說在明處,總是有些這樣那樣的隱衷。我曾經(jīng)參加多次文學(xué)評獎活動,多次親歷類似的情形:對公認(rèn)有可能獲獎的作品,大家發(fā)言踴躍,大聲喝彩;對可能有爭議的作品,尤其是有明顯缺陷卻是自己熟悉的同行甚至朋友的作品,表態(tài)就很遲疑,目光閃爍,用詞謹(jǐn)慎,吞吞吐吐。
平時在單位,這種情況就見得更多了:開總結(jié)評先會,說正面意見的時候,都可以夸夸其談,一旦說到負(fù)面意見,有當(dāng)事人尤其當(dāng)事的領(lǐng)導(dǎo)在場,許多人就噤若寒蟬,常常冷場。
世界是復(fù)雜的,有的人有話說在明處,遇上了能夠善意對待的人,他很幸運;有些人性格率直,若遇上了忌諱這個的人,他也許會吃虧。
盡管如此,盡管我自己也不能保證做到每次都有話說在明處,但我還是覺得,有話說在明處比窩在心里或不說在明處要好。我相信,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一個人只要正直誠實,他的坦率最終是可以得到多數(shù)人理解的。
父母對兒女說話很少拐彎抹角,就因為是出于真摯的親情。而說話經(jīng)常委婉曲折的人,通常讓人覺得城府很深。如果一個親朋好友對你說話總是那么不明不白,你會覺得對方親近和值得信任嗎?事實上,對無論什么情況下都繞著彎子說話的人,別人往往會心存警惕,而對直率的人,通常不太會有戒心。原因很簡單,純樸自然,說話直率的人,往往不會太有心計。說話直率某種程度上表明他做人坦誠,這種人會比較受歡迎,容易進(jìn)行心靈的交流,容易融入群體。即使他們的社會地位不高,人們也會覺得比虛偽做作的人要好得多。即使吃了大虧,倒了大霉,他們的人品還是會得到善良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尊重。古往今來不乏這種淳樸率性的人,他們心境澄明,獨立于世,不染纖塵,受到長久廣泛的推崇和紀(jì)念。而那些患得患失,從來都不敢伸張正義的人,就是得了天大的好處,還是會被人們瞧不起。
當(dāng)然,有話說在明處,是需要勇氣的。馬克·吐溫就說過:“坦白是誠實和勇敢的產(chǎn)物?!钡还茉鯓?,有兩位名人的話,我認(rèn)為是值得記住的。一位是夸美紐斯,他說:“對于事實問題的健全的判斷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礎(chǔ)?!币晃皇前蕴?,他說:“正義不是我們身外的一個事實,而是我們內(nèi)心的一種熱烈向往?!睂吹降囊患虑?、一種行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除了語言有所斟酌,觀點一定要明確。倘若老是費勁地去猜測別人會怎么想,長期下去,不知不覺就可能變成一個虛偽的人,一個口是心非的人。
“對自己真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鄙勘葋喺f得很對。而一個“對自己真實”的人,是心靈最自由的人;相反,“一個虛偽的人,一個口是心非的人”其實是心靈負(fù)擔(dān)最重的人。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二者誰活得更爽、更快樂,不言自明。
(摘自2018年9月13日《新民晚報》)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