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圣
摘 要:若刑法分則中規(guī)定致人死亡并不包括故意殺人的內容,行為人在實施這種犯罪時出于故意將人殺死的,應該從一重罪論處。而在某些暴力犯罪,故意殺人的情節(jié)被吸收,不再單獨論罪,而直接以該種暴力犯罪一罪處罰,例如搶劫致人死亡。但是如果行為人在實施上述暴力性犯罪之后,為了滅口、逃避偵查等原因而將被害人殺死的,在這種情況下,對案件的定性就應按照故意殺人罪和有關的暴力犯罪進行數(shù)罪并罰。
一、故意殺人行為的認定
故意殺人罪屬于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屬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中最嚴重的犯罪,是我國刑法中少數(shù)最為惡劣的犯罪行為之一。但是由于犯罪分子的犯罪目的的不同,犯罪手段的多樣化、復雜化,因此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過程中,得到故意殺人行為的結果,判定就有可能呈現(xiàn)出多種樣式的形態(tài)。
法律作為保障國家、社會和公民的最后防線,無疑是最為嚴厲的制裁,因此對具體案件適用刑法,應當注意相關條文對故意殺人罪的規(guī)定。針對犯罪人實施犯罪致人死亡的行為,要充分考慮行為人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以及犯罪結果,對法律明確標明的或是未標明的犯罪,以作為或者不作為、持有的行為導致一罪或數(shù)罪的幾種情形。
二、故意殺人行為與搶劫致人死亡的結果加重犯之間的關系
所謂結果加重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法律上規(guī)定的一種犯罪行為,由于發(fā)生了嚴重結果,而依法加重刑事責任的情況,也就是說,行為人基于犯某種罪的故意,發(fā)生了超越犯意的重結果,法律規(guī)定必須加重其法定刑。結果加重犯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它是依附于某種特定的故意犯罪的,而“致人死亡”并不是該種犯罪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發(fā)生致人死亡的結果,加重結果不存在,但不影響行為人所犯的某種特定犯罪的成立。在搶劫過程中致人死亡,包括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以及那種為搶財物不顧他人的死活間接故意殺人、直接故意殺人致人死亡的,都是搶劫暴力犯罪的一種結果,屬于搶劫罪的結果加重情節(jié)。犯罪行為由于危害結果發(fā)生了變化而使法定刑升格,所以結果加重犯是一罪而不是數(shù)罪。
明確搶劫罪中的致人死亡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并且在實際的犯罪案件中,司法機關能夠準確地適用法律,正確的解決這一問題,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保證犯罪性質認定的準確性,對于打擊犯罪和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在司法實踐中,二者的界限一般是不會發(fā)生混淆的,但二者之間又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對搶劫殺人案件的定性,要根據(jù)案件的特點,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三、在搶劫殺人中不能將故意殺人罪的獨立存在一概進行排除
搶劫罪是侵犯財產(chǎn)罪中危害性最大、性質最嚴重的犯罪。這是嚴重擾亂社會治安,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它不僅侵犯了公民的公私財產(chǎn)所有權,同時也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權利。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當場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實施了強行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就具備了搶劫罪的基本特征,構成搶劫罪。搶劫中的故意殺人,是指殺人雖起因于搶劫,但犯罪主觀上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殺人的行為,但考慮犯罪行為,成立獨立的故意殺人罪,在此基礎上加上犯罪人的主客觀的多方因素進行最終的定罪。如搶劫犯在實施犯罪活動時傷害被害人,致使被害人死亡,這就是搶劫犯罪中的故意殺人。我們認定犯罪性質,不能單純地從犯罪手段和危害結果來分析,還要考慮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直接客體和犯罪人的主觀目的。
四、司法實踐中的處理
立法上沒有搶劫的數(shù)額和情節(jié)的限制性規(guī)定。但是依照刑法規(guī)定,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不認為構成了搶劫罪。例如青少年偶爾進行惡作劇式的搶劫,如強行搶奪少量財物等,由于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屬于一般違法行為,尚不構成搶劫罪。
在搶劫財物的過程中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其殺人行為實際是實施搶劫行為的使用暴力部分,只定一個搶劫罪,符合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和基本特征,如果單獨定罪,搶劫罪的犯罪構成又該如何明確,搶劫行為如僅搶得的少量財物,又很難對犯罪行為進行定罪,這樣一來,圖財害命這種搶劫殺人犯罪的本質特征就不能通過正確的定罪量刑得到懲治。這種做法既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也不符合司法實際的分別定罪處刑的方法顯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凡在實施搶劫財物過程中,因使用暴力,如毆打、傷害、捆綁等行為而致人死亡的,或者直接使用暴力將人殺死的,均應定搶劫罪的一罪。這樣可以做到更加準確地定罪量刑。
從司法實踐看,在搶劫犯罪中,不論在犯罪開始或是犯罪過程中遭受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殺人的,殺人行為是搶劫行為的手段行為,應定搶劫罪;在犯罪后為滅口而殺人的,不僅具有搶劫的故意,而且具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不僅有搶劫行為,而且具有殺人行為,這完全符合兩個犯罪構成,是實質上的數(shù)罪,應定以故意殺人罪與搶劫罪數(shù)罪并罰。從法益比較來看,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比起侵犯財產(chǎn)為主要目的的犯罪更為嚴厲,搶劫致人死亡主要限制在搶劫過程中適用暴力致人死亡的犯罪內,也包括少數(shù)在搶劫過程中故意殺害被害人以劫取財物的行為,這更加符合結果加重犯的本質特征。我國施行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原則,對具體案件具體分析,遵循法益保護與規(guī)范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在準確定罪的基礎上保障犯罪分子,真正實現(xiàn)司法實踐中罪與罰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