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昌
時下,“假精致”一詞很流行。
有人月薪不足7000元,卻要按揭購買奧迪車充門面,有人月薪6000元,每天花掉100多元吃精致的商務套餐,再來個有咖啡和蛋糕的下午茶。他們的朋友圈里,小家電非戴森不用,賞櫻花非日本不去,吃面包非全麥不碰,選服裝非設計款不穿……信用卡手里攥了一沓,工資付分期也不夠,直至被精致生活透支錢包,掏空身心,侵蝕靈魂。
于是,有人站上道德高地,指責年輕人為了作秀和講究,追求所謂的精致生活,最后卻把生活過成了千瘡百孔。
追求精致生活本無可非議,可是,不考慮實際情況,為了所謂的精致生活不惜超前消費,甚至高消費,這不是追求精致生活,而是一種欲望促使下的盲目拜金主義。說的好聽一點兒是假精致,說的不好聽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種不顧實際的追求炫耀的虛榮心確實令人可氣,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會不惜透支錢包、掏空身心來追求假精致,難道真的都是年輕人的錯嗎?
事實上,一種不正?,F象出現之后,很多人習慣了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掄起大棒大聲斥責和吆喝,說年輕人不擔人設,就知道以“裝”悅人。可這種不擔人設的裝從何而來?因何而起?
說白了,假精致在年輕人中泛濫,不能不說是超前消費惹的禍。超前消費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要么傷己要么傷人。這本來是資本主義的矛盾之一,形似中國封建社會的放債,不同的是封建社會的舉債者為了活命,不得不借,可時下的舉債者卻是不顧自身實際情況的追求享受或“裝”。美其名曰是超前消費,實際上就是一方放債收利息,一方為了裝不惜舉債,這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量力而行相違背的。
中國有句話“再窮,不要借錢去花,要量力而行”。可是,這句話被時下流行的超前消費打了個落花流水,超前或透支消費被逐利的資本炒作得天花亂墜,讓這些追求假精致的年輕人趨之若鶩。幸也?悲也?
不論是預消費還是超前消費,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借錢消費。借錢消費在國人的傳統(tǒng)認知中本就是一件不齒之事,除非是攸關性命或逼不得已之時,才向別人借債,否則,絕不輕易向別人借債,更不要說是借錢消費了。
不得不說假精致的根源是傳統(tǒng)教育失守的一個怪胎,也是資本為了逐利、誘導或誤導年輕人預消費設下的一個圈套。所以,對于泛濫的假精致不能一味把板子打到年輕人身上,這不單單是他們的錯,還有教育、資本的居心叵測、金融市場的管控等各個因素都在里面。
首先是教育問題。每個人人生的第一課應該是學習做人,守誠守信、守正守心,非己之利,纖毫勿占;非己之益,分寸不取,這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可遺憾的是,現在的教育對孩子說的最多得不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而是你不好好學習,將來你沒錢、沒車、沒房。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是,努力學習就是為了錢、為了車、為了房。
于是攀比心理從小開始萌芽,走向社會后,看著朋友圈里別人的精致生活,這種心理就開始逐漸被放大,最后迷失心智,不顧自身的實際情況,不考慮自己是否有償還能力,狂刷信用卡。刷完之后再在朋友圈來一通瘋狂的炫耀,然后身背透支的錢包、揣著被定期催款的煎熬,裝模作樣地過著精致生活的風光,在無盡的糾結和煎熬中干著入不敷出的工作,債臺越來越高,于是乎,陷入借債消費和還債的死循環(huán)中,工作、生活的積極性越來越低。長此以往,身心憔悴、魂不守舍,哪里還有青年人的朝氣蓬勃?
其次是錯誤的消費主義引導。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會對一些誘惑缺少防火墻,此時,一些商家把逐利的目光投向這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身上,使出渾身解數誘導他們消費。
去年有媒體報道,一家整形美容機構為了讓一位女大學生做美容從中取利,與金融機構合作給這位女大學生辦理預消費,讓這位女大學透支埋單。而此類的誤導消費還有眾多金融機構的五花八門的金融理財產品,其中如信用卡、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等分期付款,就是這些假精致最好的溫床。
再次是階層分化。如貧富分化、城鄉(xiāng)差距等問題引起的心理焦慮和浮躁,加上資本的推波助瀾,有錢的真精致、沒錢的假精致。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因為假精致不僅使人透支錢包、掏空身心、侵蝕靈魂,還危及金融市場甚至社會安定。為社會詬病的網貸、裸貸、套路貸,不能不說是假精致催生的毒瘤。
假精致的問題不是小問題,由教育、市場、社會環(huán)境和資本逐利的本性等多種因素造成。這就需要頂層設計,從教育、金融監(jiān)管、市場監(jiān)管等方面多管齊下,才能扭轉那些被所謂的精致生活所扭曲的心理。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若要從根本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fā)生,最根本的還是教育,否則,年輕人被所謂的假精致套牢之后,深陷借債還債的死循環(huán)中,長此以往,恐怕真的人將不人,還何談努力工作、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