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
從1937年起,哈佛的研究員們就開始了這項長達75年的跟蹤調(diào)查。研究對象是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724人。收集了詳細資料之后,他們定期給研究對象做各種心理測試,每5年進行一次體檢,每15年一次訪談,細致了解他們的工作、家庭、健康狀況。讓人意外的是,幸福和金錢關(guān)系不大,唯一重要的是:人際關(guān)系。
人類是社會型動物,我們習慣于生活在社會化的群體中,沒有好的人際關(guān)系,一個人很難幸福。因此養(yǎng)育幸福孩子的目標就很明確了,就是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友情和親情。所以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很重要,有個善于社交、落落大方的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夢想。
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容易,但心理學家給出了兩個要點:情緒控制能力和共情力。明確問題重點、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思考可能的后果。
找準我們和孩子都認可的重點
平時我們看到孩子鬧脾氣,比如打人、不聽管教、撒潑打滾,都會很惱火,其實這是因為孩子沒辦法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才用這些不良行為宣泄情緒,引起大人的注意。碰到這些情況,別忙著責怪孩子。問題的關(guān)鍵可能不是孩子犯了什么錯,而是我們和孩子關(guān)注的并不是同一個問題。
通過游戲讓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陪孩子玩字詞游戲,例如一些相反關(guān)系的詞,例如“是/不是”“和/或者”“現(xiàn)在/以后”“之前/之后”等,可以讓孩子用這些詞來造句。這些相反的關(guān)系,能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是多樣的,是有各種選擇的,也讓孩子觀察行為之前與之后的區(qū)別,知道行為造成的影響。孩子知道有選擇,就會解決一些沖突。
還可以陪孩子玩識別表情的游戲,可以給孩子看一些表情的圖片,像是笑臉、哭臉、生氣的臉、難過的臉,讓孩子識別這些分別代表什么樣的心情??梢院秃⒆右黄鹱x故事,讓孩子體會那些角色當時的心情,把具體的事情和情緒聯(lián)系起來。還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孩子猜我們的心情。
通過上面的訓練,孩子知道可以通過眼睛看、耳朵聽,或直接詢問來了解別人的感受。遇到問題,知道有選擇、能考慮他人的感受,孩子的社會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
尋找更多的解決辦法有一種方法類似頭腦風暴,對一個問題,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想出不同的解決辦法。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孩子的辦法不好,我們先少安毋躁,不要否定,不要評判,也不要直接灌輸給孩子最好的辦法。
這個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最好的辦法,而是為了開拓思維。讓孩子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止一個解決辦法。如果一個不行,我們還可以試試其他的,這樣孩子在一個辦法行不通時,不容易氣餒。例如:孩子找小伙伴借車騎,被拒絕了。于是他想出了幾個辦法:我的小汽車給你玩。對方還是不借,孩子又想出一個辦法:上坡的時候,我?guī)湍阃栖?。這次小伙伴同意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第一個辦法不是不好,它不奏效,只是因為它不符合別人的意愿。所以,頭腦風暴訓練的好處就是,鼓勵孩子進行更多的思考,想出更好的辦法。
思考可能的后果孩子畢竟年齡小,有時候他們想出的辦法,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可能還讓事情更糟糕。比如小朋友嘲笑他,他想出的辦法是把嘲笑他的人打一頓。這時候,我們就要讓孩子思考事情的后果。具體怎么做呢?就是把孩子提出的不妥方法當成一個新的問題,讓孩子繼續(xù)思考: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新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經(jīng)過這些思考,孩子會發(fā)現(xiàn),打別人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招來更多麻煩。他自己也會放棄這個辦法。考慮后果的訓練多了,孩子熟能生巧,遇到問題可能只需要我們提醒一兩句,孩子就知道哪些方法不妥了。最終,孩子的思考能力會顯著提升,能直接想出好辦法解決各種社交問題。
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像教孩子騎車,剛開始時,我們要在后面扶著,最后終歸是要放手的,這才能讓孩子真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