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洪
摘 ?要 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師要拓展自己的視野,特別是不能夠只將目光聚集于學校實驗室器材上,而是要樂于、善于搜索生活中的器材,并能夠借助生活中的常見器材開展物理實驗。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jīng)驗,論述玻璃杯在聲、光、電三個主題實驗活動中的妙用,期望為廣大同仁提供運用生活器材的參考,使實驗插根課堂,開花結果。
關鍵詞 玻璃杯;物理實驗;初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9)17-0122-03
1 前言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但目前不少學校的實驗設備并不充沛,導致實驗落實不到位,影響了物理課堂的質量與效率?;A教育課程改革指明了物理教學的主題——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無疑對當代物理教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善于發(fā)現(xiàn)、開發(fā)、利用生活器材,積極開展演示、分組等實驗活動。眾所周知,物理學科知識較為抽象,理解難度較大,但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能夠化抽象為具象,使學生在觀察、實操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同時能夠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但是,目前部分學校的實驗器材并不充沛,不利于落實分組實驗。而實踐證明,單一憑借演示實驗,并不能夠充分挖掘實驗的功能性。
結合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筆者認為,玻璃杯雖不是物理實驗器材,卻能夠用于開展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等實驗活動,有助于挖掘實驗的功能性,推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教學主題的落實步伐,培養(yǎng)初中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玻璃杯對于初中生來講較為熟悉,甚至可以說“時時見到,常常用到”,將其應用于實驗中,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多動手、多動腦的欲望。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論述玻璃杯在聲、光、電三個主題實驗活動中的妙用,希望能夠為生活化物理實驗課堂提供一個探索的方向,促使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到培養(yǎng)與發(fā)展。
2 聲:生活中操作練習,打破課堂限制
“聲現(xiàn)象”是初中階段物理學科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抽象性,導致學生學習的情緒不高,甚至有部分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進而導致課堂的教學效率與質量都不甚理想。結合教科書與實踐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聲現(xiàn)象”教學的難點簡單可以歸納為“變化”,而具體來講就是:聲現(xiàn)象作為萬千物理現(xiàn)象的一種,其要求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值得注意的就是,聲現(xiàn)象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會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產(chǎn)生新的變化。換言之,作為當代一線的物理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了解“變化”的條件,并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索條件變化的氛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方式,認識實驗現(xiàn)象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同時能夠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識。
為此,筆者將生活中常見的玻璃杯引入“聲現(xiàn)象”的課堂,開展三個演示實驗。
實驗1:明確聲音產(chǎn)生的條件
實驗器材:兩個相同的玻璃杯、筷子。
實驗目的:聲音是由發(fā)聲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且會隨著振動的停止而消失。
實驗操作:用筷子輕輕敲擊玻璃杯A的杯口,會聽到響亮、動聽的聲音;用左手握住玻璃杯B的杯口,右手用筷子輕敲玻璃杯,卻未曾聽到聲音。
實驗2:發(fā)聲體對聲調的影響
實驗器材:四個相同的玻璃杯(A、B、C、D)、水、筷子。
實驗裝置: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實驗目的:發(fā)聲體的長度不同,震動發(fā)出聲音的“聲調”不同。
實驗操作:將四個玻璃杯依次放好,并隨機向玻璃杯A、玻璃杯B、玻璃杯C、玻璃杯D中放入不等量的水,如圖1所示;用筷子分別敲擊玻璃杯的杯口,會聽到“聲調”不同、奇妙的聲音。
實驗3:發(fā)聲體對音色的影響
實驗器材:厚度d=1.5 mm的玻璃杯E、厚度d=2.5 mm的玻璃杯F、筷子。
實驗目的:發(fā)聲體的厚度不同,振動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實驗操作:用筷子分別輕輕敲擊厚度d=1.5 mm的玻璃杯E與厚度d=2.5 mm的玻璃杯F的杯口,聽到“音色”不同的兩種聲音。
上述三個實驗操作簡便,現(xiàn)象明顯,同時打破了課堂的限制。玻璃杯、筷子以及水都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確實有效地解決了實驗器材捉襟見肘的問題,更能夠為學生提供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操作平臺。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以進行操作練習,既有助于加深對于聲現(xiàn)象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能夠鍛煉實驗操作能力,養(yǎng)成樂于觀察、善于歸納的良好習慣,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物理素養(yǎng)的目標。
3 光現(xiàn)象的分組實驗:現(xiàn)象明顯又有趣,實現(xiàn)動態(tài)下觀察
“光”是初中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光的傳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色散等內容組成。而結合教學實踐與教科書內容發(fā)現(xiàn),該部分知識較為抽象,但通過實驗,能夠解決知識抽象化這一問題,更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完成知識內化,培養(yǎng)發(fā)展自身的物理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就是,無論是光的傳播特點,還是光的傳播規(guī)律,都需要借助光路完成抽象到具象的轉化,但是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實驗方案不利于實現(xiàn)動態(tài)觀察,進而影響實驗的效用。
基于此,筆者將玻璃杯視為物理實驗的主要器材,特別是將其運用到平面鏡成像實驗中。換言之,在“光現(xiàn)象”章節(jié)內容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玻璃杯進行了兩個分組實驗。
實驗1:平面鏡成像
實驗器材:玻璃杯、水、鉛筆。
實驗裝置: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實驗目的:平面鏡成像的特征——正立、放大、虛像。
實驗操作:向玻璃杯中注入適量的水,并將鉛筆垂直豎立于玻璃杯的右側,如圖2所示;從玻璃杯的左面看玻璃杯右側的鉛筆,發(fā)現(xiàn)鉛筆被放大了;將鉛筆由左向右移動,會發(fā)現(xiàn)透過玻璃杯看到的“鉛筆”則是由右向左移動,且會逐漸變大,而后又逐漸變小。最能夠吸引學生目光的就是,“鉛筆”變胖了,卻未曾長高。
實驗2: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玻璃杯、水、硬幣(5角)。
實驗目的:光由水進入空氣時發(fā)生折射。
實驗操作:將硬幣(5角)放入玻璃杯的底部,而學生則退后到看不到硬幣的位置;向玻璃杯中緩慢地注入水,而水達到一定高度時,則能夠看到硬幣。
就實驗器材來講,玻璃杯、鉛筆、水、硬幣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消除了學生內心的隔閡,同時調動了學生實驗的興趣。而上述兩個實驗都是分組實驗,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起到點撥、指導的作用,而學生則是實驗的實操者、觀察者,這無疑為學生提供了討論、交流的良好平臺與資源,最終形成和諧、良性競爭的班級學習氛圍。除此之外,實驗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學生能夠動態(tài)地觀察不同實驗條件的不同現(xiàn)象,便于全面地掌握、理解知識,為進行深入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4 電:操作成功率較高,易于學生掌知識
“電”現(xiàn)身于初中物理教科書,是為高中階段進行深入學習奠定基礎的。而通過分析初中階段物理教科書發(fā)現(xiàn),“靜電現(xiàn)象”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點,值得注意的就是:絕緣體與導體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路上的“攔路虎”,甚至有部分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將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絕緣體與導體生硬地刻入腦海中,進而出現(xiàn)“提起來知道,實操就出錯”的尷尬現(xiàn)象。歸根究底,學生根本未能掌握絕緣體與導體及其兩者之間的關系。
基于此,筆者選用生活化的器材進行自制實驗,使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現(xiàn)象抓住知識的精髓,完成知識的內化。
實驗1:玻璃是絕緣體
實驗器材:玻璃杯、兩節(jié)電池、小燈泡、開關、導線。
實驗目的:驗證玻璃是絕緣體。
實驗裝置: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
實驗操作:按照串聯(lián)電路的連接技巧,將電池、開關以及小燈泡連接起來;將玻璃杯的杯口連接到電池的負極,而玻璃杯的杯底連接到小燈泡的一端;關閉開關,觀察小燈泡不亮。
實驗2: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關系
實驗器材:玻璃杯、酒精噴燈、兩節(jié)電池、導線、開關、小燈泡。
實驗目的:證明絕緣體與導體并無絕對界限。
實驗操作:對圖3實驗裝置中的玻璃杯進行加熱,使玻璃杯呈現(xiàn)紅熾狀態(tài);觀察發(fā)現(xiàn)小燈泡由原來的不亮逐漸到發(fā)光。
上述實驗的操作簡單、容易,降低了失敗的概率,同時實驗現(xiàn)象非常顯著,僅靠肉眼就能夠清晰地辨識。除此之外,通過簡單、成功率高的實驗,能夠將抽象性強、理解難度高的絕緣體概念解釋清楚,促使初中生準確地抓住絕緣體的脈絡,為后續(xù)舉一反三地運用奠定扎實的基礎;還有助于學生清晰地認知絕緣體與導體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成功跨越電部分學習路上的“攔路虎”,促使學生樹立學習“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拓展思維,使學生認識到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與意義。
5 結語
綜上所述,物理實驗并不一定非要借助于實驗室器材才能夠進行,而是可以選用生活化器材進行創(chuàng)新性實驗。這樣既能夠打破課堂的限制,實現(xiàn)隨時練、隨地習,又能夠降低實驗操作的難度,凸顯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完成知識的內化,培養(yǎng)與發(fā)展物理核心素養(yǎng)。
玻璃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它現(xiàn)身于物理實驗中,能夠賦予物理實驗生活化特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觀察的興趣,進而順利、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因此,作為課改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要圍繞“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主題,鎖定生活中的器材,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開展具有生活氣息的物理實驗,進而為物理實驗帶來新的天地、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華,阮享彬.基于學習進階的生活化物理實驗教學:以“光的折射”為例[J].物理教師,2019(2):33-36.
[2]王憲.生活化元素:開拓物理實驗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2(1):68-71.
[3]袁超.低成本自制教具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改進:以《光的折射》一課為例[J].中學理科園地,2018(3):
49-50.
[4]張晶,韓宏穎,李麗.實驗探究培養(yǎng)物理科學思維核心素養(yǎng):自制教具建構法線驗證光的反射定律[J].物理通報,
2017(11):92-93.
[5]李永泉.自制物理教具 激發(fā)實驗興趣:淺談自制教具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3):
164-165.
[6]范亞穎,盧慕稚,李飛躍.中學物理自制教具開發(fā)過程的案例研究:以全國一等獎自制教具作品為例[J].湖南中學物理,2014(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