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尚龍
對于石庫門來說,一日之計在于晨,再恰當不過了,甚至這一個“晨”還比住樓房的人來得更早。月明星稀之際,石庫門的一日之計,便是在弄堂的路燈下展開了。
喚醒石庫門的“貓寧靠”是兩款聲音。一款是悠揚的“馬桶拎出來”,稱之為悠揚,因為這聲音拖了長音,聽見了,主婦們可以早做準備。還有一款“貓寧靠”不是人發(fā)出來的,是瓶與瓶之間相碰的聲音,短促而富有美好的幻想,這是送牛奶車來了。上百瓶牛奶還有空瓶,在石庫門彈格路弄堂里一路跳舞進來。在貧窮年代,“牛奶”兩個字背后,蘊含了數(shù)不盡的美好幸福浪漫富裕。雖然吃牛奶的人家也是要倒馬桶的。石庫門有大弄堂小弄堂,都是相同的,而且還通向不同的馬路,稱作活弄堂,加上石庫門住家的隔音比較差,所以,這兩種聲音早晨還只是剛剛進入弄堂的遠端時,一整條弄堂全聽到了。
而且石庫門也需要這兩款“貓寧靠”,因為一日之計在于晨,不是石庫門住家比人家勤勞,而是石庫門住家要將早晨的時間長度最長化,為的是將石庫門逼仄的空間最大化。
因為廚房間是公用的,衛(wèi)生間是沒有的,水槽——當年叫做水斗,也是公用的。所有的住家,所謂的七十二家房客,幾乎都是雙職工和要上學的學生,早晨一片忙碌,還要排隊。于是,大家將弄堂當作了廚房間洗手間的延伸,將原本有點私密的事情放在弄堂里做,比如洗臉刷牙,比如涮馬桶,大家都做了,私密的事情也就不私密了。最不講體面的面子工程,以石庫門的方式每天早上開工。
石庫門里糾紛多,全是因為空間太小,摩擦不可避免,拳打腳踢都是常見。不過,再狠的角色,早晨這一段很少挑事的,即使昨天兩家人家還吵過,早晨一般總是文雅得多。不為什么,只是早晨這一段時間太寶貴,惹事、吵架,最后吃虧的反而是自己。上班遲到要扣獎金,上學遲到要影響成績。那就息事寧人吧。
石庫門的水土,也養(yǎng)育了石庫門的人。石庫門女人,可能是上海最會操持生活的女人。每天早晨,一聽到“貓寧靠”就起床了,老公要拉伊一把,還被她罵聲“十三點”。一歇歇功夫,她們已經(jīng)用好了痰盂,疊好了被子,到樓下涮馬桶,蕩痰盂,洗臉刷牙燒泡飯。她們差不多是同一個時間模式,而且相同的還不僅僅是時間模式,清一色的睏衣睏褲,清一色的有點夸張的文眉,金項鏈金戒指不用問,一定是24開的足金。手腳快得來要命,然后買小菜,吃泡飯,化妝打扮,出門。一歇歇功夫全套做好了,而且都不是坐著做的。用她們自己的話來說,一個早浪頭,除了小便坐過痰盂。人做得火火熱,屁股還是冰冰冷的,吃泡飯畫眉毛,一坐也沒有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