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林
香肉
香肉是狗肉的委婉提法,就跟“地羊”也是狗的另種表述一樣。說到吃狗肉這件事,蠻詭秘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做得說不得,自是有些緣由。吃狗肉遭人側目,可謂古而有之。古人痛惡狗肉,一是由于來歷可疑,想必那時候缺少平衡供求的活狗交易,偷是狗肉的重要來源。成語“偷雞摸狗”講了上千年,零成本的買賣不是君子所為。
漢文化的有容乃大,言下之意是成分復雜兼自我矛盾,在狗肉這件事上尤其如此。有諺語說“天上的飛禽,香不過鵪鶉;地上的走獸,香不過狗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而在別的諺語里,狗無與倫比地低賤?!肮啡馍喜涣搜缦?,意思是芳香四溢的狗肉上了宴席,是對客人的侮辱,還有“狗不上灶頭”的說法。話到此處,列位不要望文生義,以為只是不可以讓狗陪你燒火做飯,或者不能把狗肉放鍋里煮。這里的意思是裝過狗肉的器皿都不準放上灶頭。白話小說里,常有壯士豪氣干云道“吾殺此賊,如殺一狗而已”,把狗的生存價值貶到地平線下好幾層。
想來古人也挺可憐的,要吃狗肉就得去偷狗,吃肉的過程也偷偷摸摸,感情跟偷人沒什么兩樣啊。愛吃狗肉又不愿去偷,或者不吃偷來之狗,又或者不愿在公共場合大嚼狗肉有損清譽,只能偷偷殺自家的老狗,來個“狡兔死,走狗烹”,低賤之余更加上刻薄寡恩、無情無義的惡名,真可謂狗肉好吃名聲臭。由此觀之,古人對狗肉的復雜心理多是文化上的清高,跟時下愛狗人士的博愛不是一回事。
早些天返鄉(xiāng)祭祖,見些同學朋友,免不了要吃狗肉。席間說起近年的玉林狗肉節(jié)風波,朋友很是郁憤:俺吃自家的香肉,關卿啥事!繼而叨叨起整套狗肉文化來。真有狗肉文化這回事嗎?魯迅《故鄉(xiāng)》所寫:“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飲食起居本是單純的日常生活,文化人也是人,也在飲食起居,技癢難搔就給生活打文化烙印,于有了酒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男歡女愛的性文化。狗肉自古以來就有人吃,這是無疑的,但到底有沒有吃出文化來呢?
浙江金華曾有個“湖頭狗肉節(jié)”,淵源可追溯到元末明初。2011年,因為保護動物人士的抗議,近800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說歇菜就歇菜了。浙江金華人才卸下的鍋,幾年后廣西玉林人義無反顧背了起來。狗肉果然滋補,讓人腎氣十足。但狗肉節(jié)只是讓人名正言順吃狗肉而已,意思是不用偷偷摸摸了。文化是很具人文意味的高大上概念,不是你說有就有的。
廣西吃狗肉蔚然成風的地方,玉林之外還有桂林。桂林方言里,狗肉是友情的代名詞,朋友之間相互尊稱張狗肉、李狗肉、歐陽狗肉、諸葛狗肉等。八桂大地,桂林人相對是比較“文”的,但也好吃,尤其愛吃狗肉,且比玉林人吃得更招搖。七星區(qū)有條三里店狗肉街,幾乎所有餐館都高懸“狗肉火鍋”的招牌。夜幕降臨,張狗肉、李狗肉們圍坐香氣四溢的狗肉火鍋,侃大山、品小酒其樂融融。如此感性的場面,讓人明白為什么會有“狗肉朋友”的說法。當然狗肉朋友的正解是一起偷狗來吃,可以共富貴不可以共患難的朋友,有些不三不四的意思。
我們的文化里,狗的地位不如貓,更不用說把狗肉當回事了。直到近代西風東漸,洋人牽著身嬌肉貴的洋狗敲開國門,也領進來以種系理論為基礎的西洋狗文化。華夏犬類品種就像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一直沒有科學分類,連名稱也沒有。近年弄出個“中華田園犬”,百度百科里介紹說:“主要用于看守果園和魚塘、醫(yī)學試驗和生產狗肉,為人們提供美味肉食的同時,還生產狗寶、狗鞭、狗骨等珍貴的動物性藥材?!弊x著這段描述,我怎么老覺得“中華田園犬”就是鄉(xiāng)下人嘴里的土狗呢?
曾在建筑行業(yè)混飯多年,大江南北走了些地方,有幸與各地狗肉結下不解之緣。冬季施工,與天斗與地斗,高蛋白、高熱量的狗肉是地盤工人的最愛。說到狗肉的烹飪,真就寬得沒邊了。紅燒、火鍋、干鍋、黃燜、砂缽、銅鍋、鹵水、白切……中華煮術的十八般武藝,七十二招變化都在狗身上招呼??蓱z的狗吶,這是造了哪輩子的冤孽呢?各門各派中,吉林延邊狗肉燉豆腐是東北八大燉之一,喝的是那碗讓人七竅通透的湯。江蘇沛縣狗肉是涼菜,不用刀切肉,用手撕。居粵地多年,手撕雞吃了無數(shù),在江蘇算是見識這味抗元英雄文天祥與明武宗朱厚照都曾品嘗,因此得以見諸史冊的“手撕狗”。重慶璧山獅子狗肉,說的是重慶璧山縣璧城街道獅子場的狗肉,跟你家寵物沒關系,養(yǎng)獅子狗的同學放心好了。這味狗肉用十幾種中藥材增強滋補功效,也如其他的重慶美食,全無懸念的辣。
曾經滄海亦為水,閱狗無數(shù),最喜歡的應該是裝砂鍋鼎罐里用藥草清燉的貴州花江狗肉,肉質細嫩,湯水清爽鮮美,清淡得不像是貴州菜,有些粵菜感覺了?;洸死锏恼拷浊泄罚龇ǜ浊须u一樣,整條狗放鍋里煮熟撈起,以蒜泥、辣椒醬配味,吃多少斬多少。不過如此唯美的做法只是地方特色,粵地的主流做法是先往鍋里倒豬油,倒入干水后的狗肉猛火爆炒,姜片、蒜頭、紅椒、蔥花、老抽、料酒、麻醬汁、腐乳汁、辣椒油、味精、胡椒粉還有大茴香、小茴香、陳皮、八角、桂皮、草果等佐料一起上,爆出香味后加水燜,直到聞到狗肉香,神仙要跳墻。如果說重口味的粵菜狗肉更像是貴州菜,花江狗肉是貴州美食里難得的清淡粵菜了。
有段時間,我?guī)缀跽J為如果朋友想絕交、戀人要劈腿、夫妻求反目或者微信群有意散伙,最有效的辦法是聊聊狗肉能不能吃,而不是聊別的遠不夠貼身的話題。有人堅信狗是人類的朋友,聽到有人要吃自己的朋友頃刻間就地炸毛,有人看著鄰居遛狗也會垂涎三尺。人為什么愛吃狗肉呢?愛吃就是愛吃,活出了精彩自然是掌聲一片,手段和目的互為因果時,最大的理由就是沒有理由了。如果一定要講出個理由才讓吃,最重要的理由自然是嘴饞吧。
這樣說有些形而下,努力深挖幾下,形而上的理由多少還是有些的。比如狗肉的藥用價值。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里寫道:“狗肉能滋補氣血,專走脾腎二經而瞬時暖胃祛寒,補腎壯陽,服之能使氣血充沛,百脈沸騰?!崩顣r珍是神醫(yī),自然是不騙人的,現(xiàn)在跟老中醫(yī)聊狗肉,依然是溫補脾胃、補腎助陽、壯筋骨、補血脈。總而言之,那就是一味藥。
既然說開了,不妨再聊聊營養(yǎng)價值。如果閣下的營養(yǎng)顧問不是視狗肉為禁臠的愛狗人士,他應該會誠實告訴你狗肉蛋白質含量高,且球蛋白質比例大,質量比其他肉類都要好,對幫助身體內細胞修復、增強機體抗病力有明顯作用。另外狗肉的食用價值也比其他肉類要高,吃其他肉類會增強腸胃負擔,狗肉則不會,因為狗肉可以加快體內血液循環(huán),讓腸胃更好消化。
英語里有個詞叫Dog-Eater,直譯吃狗肉的人,旗幟鮮明地貶義。在歐美國家被稱呼為“吃狗肉的人”,跟被表揚吃人肉差不多了。放眼世界,普遍性吃狗肉的地方的確不多,大體上都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以中國、越南和朝鮮半島風氣最盛。北方地區(qū)像中國東北與朝鮮、韓國吃狗肉,尤其愛在冬天吃,是因為能祛寒。西北地區(qū)也冷,但吃的沒那么多,因為西北地方羊多,吃羊肉同樣會很快體溫上升。說到嶺南地區(qū),比如廣西玉林一帶,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古來就是濕氣較重的瘴癘之地,要不怎么哪朝哪代的朝廷都視嶺南為理想的流放場所呢?狗肉性溫,可以祛除體內的寒氣和濕氣。所以北方人也好,玉林人也好,喜歡吃狗肉既是傳統(tǒng)風俗習慣,也與地理因素有關。天道使然,順理成章,何來無情?
農耕文明很實用主義的,狗不能耕地不能拉車,工具價值低,地位不及牛馬。但狗會看家護院,沖你不喜歡的鄰居吼幾聲替你出氣不是?養(yǎng)狗不需要養(yǎng)豬羊雞鴨的資源和時間花費,一點點的飯食余渣,院子里一席棲身的小窩,狗就能自生自滅。養(yǎng)殖性價比高反而身價低賤,不是狗的過錯,是人性的悲哀。說到近年方興未艾的愛狗主義,客觀說是后現(xiàn)代生活的荒蕪讓人更迫切地尋求感情寄托。與人的善變相比,和狗親近遭受感情傷害的幾率近乎為零,情感距離的拉近使狗得到類似人的地位。用對待人的態(tài)度對待狗,比之用對待狗的態(tài)度對待人,自然是一種進步。然而博愛可以無涯,權利卻有邊界。把吃狗肉辦成狂歡節(jié),刺激愛狗者情緒,斷斷不可取。愛心泛濫,寵吾寵以及他人之不寵,和尚摸不得,阿Q也不得摸,權利上就越了界。就個人權利而言,食物就是食物,要是覺得狗肉好吃,喜歡吃,需要去吃,只管去吃好了。
不知道別的地方是怎樣屠狗的,小時候參與的幾次殺狗事件,手段相當直接。繩子勒死,泡池塘里淹死,是比較“仁慈”的。更簡單粗暴的是拿繩子吊在樹上用大棒打死,或者掄斧頭錘死了事,然后燙水拔毛,稻草煨烤至全身焦黃,接著是肢解操作。這樣的血腥故事可能會讓愛狗人士汗毛直豎,乃至目眥欲裂,詛咒屠狗者必下地獄,永世不得超生,但實話還是得實說。我們的童年不是你眼下抱著愛犬、捧著手機讀雞湯文、輕吟淺唱的日子,不是我們生來喜歡捕鳥、屠狗、剝貓皮、吃蟲子、烤老鼠。我們沒有選擇普遍貧困、時常饑腸轆轆的生活,那個時代選擇了我們,是我們的不幸。但從天說到地,人的價值還是應該高于狗的價值。我也期待著無須通過吃狗肉以充饑御寒,也無須強調人的價值應該高于狗的價值,就已經充分地體現(xiàn)了人的價值的那一天。
好吧,我是半個玉林人,有時候也還是會吃狗肉。別罵我,直接打死我好了。
責任編輯? ?藍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