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
每到冬季來臨,霧霾總讓人感到很不舒服。“霾”作為一種天氣現(xiàn)象,其實并非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獨有產物,古代早就出現(xiàn)了。為了治霾,古人還想出了一些千奇百怪的方法。
很多人認為霧霾是工業(yè)化造成的,因為大量的汽車尾氣排放和其他工業(yè)污染才造成了霧霾,在小農經(jīng)濟的古代應該沒有霧霾,那時候每天都是藍天白云,到處都是青山綠水。其實這是誤解,古代不僅有“霾”,而且一樣挺普遍。
甲骨卜辭里有“己酉卜,爭貞:風隹有霾”的記載,“貞”是商代負責占卜的人,他負責將占得的吉兇報告給商王,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己酉日通過占卜得知,未來將會出現(xiàn)霾天,是兇兆。類似的記載在甲骨卜辭里還有十多條,如“甲申卜,爭貞:霾其有禍?貞:霾亡禍”、“貞:翌丁卯酒,丁霾”等,都與占卜有關。古人相信天意與人事交相感應,所以上天也會時常降下所謂兇兆以為警示,如地震、冰雹、洪水、大旱、蝗災等,“霾”也是其中之一。
這里所稱的“霾”,《爾雅》解釋是:“風而雨土為霾?!比龂鴷r期經(jīng)學家孫炎就此注曰:“大風揚塵,土從上下也?!薄墩f文解字》遵從此說,認為:“霾,風雨土也?!薄犊滴踝值洹芬夺屆愤M一步解釋:“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卑凑者@樣的解釋,古代的“霾”多指風所卷起的塵土,是空氣中那些混沌、晦暗而影響視覺的東西。
有人認為古代其實沒有霧霾,古書記載的“霾”就是“霧”或“霰”,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古人對“霾”“霧”“霰”其實有很清楚的劃分,《說文解字》對“霧”的解釋是:“天氣下,地不應?!备鶕?jù)這個解釋,“霧”是空氣中的水汽不能被土地吸納,停留在空中而形成的氣態(tài)物?!墩f文解字》對“霰”的解釋是:“?,稷雪也。”《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陰氣在雨水,凝滯為雪。陽氣薄之,不相入,散而為霰?!备鶕?jù)這些解釋,“霰”應該屬于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而形成的小冰粒。也就是說,“霧”“霰”多是水或水蒸氣所形成的,而“霾”是由塵土等所引起的,它們成因不同,表現(xiàn)形式也不同,區(qū)分較為明顯。
現(xiàn)在人們定義的霧霾,通常是指懸浮在大氣中的大量微小塵粒、煙?;螓}粒的集合體,使空氣渾濁,水平能見度降低到一定水平下的天氣現(xiàn)象,其成分一般指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在古代,雖然沒有那么多由工業(yè)污染形成的化合物,但灰塵、煙塵也很多,尤其刀耕火種等所造成的生態(tài)破壞,遇到特定氣象條件一樣會產生像現(xiàn)在霧霾天一樣的天氣現(xiàn)象。
古代的“霾”雖然與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霧霾不完全一樣,但二者從生成機理到表現(xiàn)形式等都有著很強的相似之處,更重要的是,古代的“霾”天也會經(jīng)常光顧,而且呈越來越頻繁之勢。
除了甲骨卜辭,歷代史書中關于“霾”的記載就更多了,在史籍中經(jīng)??梢钥吹健蚌掺琛薄胺睁病薄蚌不蕖薄瓣庼病薄蚌矔恕钡扔涊d,有時雖然沒有提到“霾”字,但從描述的情形看也疑似是“霾”,如“昏霧”“陰霧”“黃霧”等,它們雖以“霧”相稱,但又不是普通的霧。在早期的史書中“霾”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晉書·天文志》記載:“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薄缎绿茣酚涊d:“長慶三年正月丁巳朔,大風,昏霾終日。”《元史》記載:“太宗五年癸巳十二月,大風霾,凡七晝夜?!?/p>
除了史籍,文學作品中常出現(xiàn)“霾”,《詩經(jīng)》里有一首《終風》,其中寫道:“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蹦媳背娙蒜仔拧锻砬镌姟酚小叭諝庑边€冷,云峰晚更霾”的句子,白居易《寄楊萬州》中有“莓苔翳冠帶,霧雨霾樓雉”,杜甫《寒硤》中有“云門轉絕岸,積阻霾天寒”,歐陽修《欒城遇風效韓孟聯(lián)句》中有“歲暮氛霾惡,冬余氣候爭”。在詩人們的筆下,“霾”與春和景明、春花雪月成為反差,每次“霾”的到來都會使人心情抑郁、灰暗,甚至沒有心思再去做別的事。
在古代,華北平原一直是“霾”的高發(fā)區(qū),這是它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華北平原的西側是太行山,北京、石家莊、邢臺一線是山區(qū)與平原的分界線,西高東低,地勢下降明顯,“霾”一旦聚集便不易揮散。具體到北京,更是三面環(huán)山,由西北向東南形成一個半包圍態(tài)勢,大氣更容易在此形成一片逆溫層,無風天氣更多,霧氣和“霾”更易集結?!段簳酚涊d,北魏景明三年(502年)九月丙辰“幽州暴風昏霧”,這里的“昏霧”不是普通霧天,指的就是“霾”,這條記載距今已有1500多年。
此后,史書關于華北地區(qū)“霾”的記載越來越多。元朝天歷元年(1328年)華北平原少雪,次年春天又少雨,天氣非常干燥,《元史》記載大都地區(qū)“雨土,霾”,這次“霾”相當嚴重,“天昏而難見日,路人皆掩面而行”。《元史》還記載,至元六年(1340年)底“霧鎖大都,多日不見日光,都門隱于風霾間”,這次“霾”天來得時間比較長,“蔽都城數(shù)日”。明代以后,華北地區(qū)“霾”的記載頻率進一步提升,《明史》中有大量關于“霾”的記載,如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京師陰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陰霾又起,五日不散”,弘治十年(1497年)“京師去冬恒燠無雪,今春狂風陰霾,西直門外霾塵積聚,難見路人,官軍半掩城門,以遮霾塵”。到了清代,華北地區(qū)“霾”的發(fā)生頻率有增無減,如康熙六十年(1721年)“黃霧四塞,霾沙蔽日”,嘉慶十五年(1810年)“京師入臘月以后,時有霧起霾升,連宵達旦,宛平、大興具有上報”。
明清以后,華北地區(qū)“霾”天逐漸增多,除了與其特有的地形環(huán)境有關外,還與這一地區(qū)冬季燃煤取暖不斷增加有很大關系。同時,隨著北京成為首都,這一帶人口快速擴張,城市建筑大量增加,空氣流動受到更多阻礙,“霾”的增加也就不足為奇了。
“霾”對身體健康有害,這一點中醫(yī)早有認識并進行了研究。《黃帝素問》中說“大雨至,埃霧朦郁,水淫而土氣復也”,認為“終之氣,地氣正,風乃至,萬物反生,霿霧以行,其病關閉不禁,心痛, 陽氣不藏而咳”,這些揭示了“霾”的致病機理。
風、雨、土是古代“霾”的主要構成元素,中醫(yī)將其歸為“風濕邪氣”,而人體的肺喜歡潔凈,不耐寒熱,易被邪氣侵入。肺如果受“霾”久侵,將致雍蔽,造成“濁邪停聚”,引發(fā)“四肢重怠,陰萎少力”。中醫(yī)還認為,“霾”如果長時間持續(xù)會引發(fā)疫情。清代醫(yī)學家沈青芝《喉科集腋》中說:“天地沴郁之氣,漫無所泄,感觸萬物,役使行災,謂之天行, 是故謂之疫。”這里的“天行”,指的就是傳染性疾病。
除了醫(yī)家對“霾”進行研究,古人對治霾也有許多探索和實踐,只是古人科技知識有限,對“霾”的認識往往還停留在“天人感應”上,多認為這是一種災異現(xiàn)象,所以在治霾方面就有了一些千奇百怪的招數(shù)。
在古代,“霾”被視為自然災害的一種,如果持續(xù)發(fā)生,在古人看來這是上天的某種警示,皇帝于是要焚香祭天。元至元六年(1340年)大都發(fā)生了嚴重“霾”天,“帝恐天神之怒,遣禮部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而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北京發(fā)生“霾”天,空氣中的能見度驟降,通惠河上的漕運因此停運,南方的糧食運不來,眼看京城就要斷糧,乾隆皇帝趕緊派官員到天壇祭天,自己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禱告,以期感動神靈,戰(zhàn)勝“霾”天。
在古代,治霾還經(jīng)?!吧由稀蓖涝讟I(yè)。盡管屠宰業(yè)也算是古代的“高污染”行業(yè),但它產生的污染物主要是污水、垃圾等,“霾”的形成與屠宰業(yè)并無太大關聯(lián),但在古人看來,要清除“霾”就必須有誠心,所以祭天的同時一般還會宣布齋戒數(shù)日,期間從皇帝到臣下都得吃素,而民間則禁止屠宰。
當然,這些辦法對治霾都是毫無作用的,即使“霾”真的散了,也純屬巧合。治理霧霾不僅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視,更需要科學的措施方法,只要方法得當,霧霾即便不會從我們的世界里立即消失,發(fā)生的天數(shù)也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