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
日本人過年過的是元旦新年。在中國,過年時都會在門口貼春聯(lián),掛燈籠。在日本沒有春聯(lián),掛稻草、稻穗、松枝做的門符,稱“歲德神”,據(jù)說掛后神仙路過會稍作停留,送上祝福。
日本公司和政府辦公樓門口在過年時擺放的則是用毛竹、松枝、梅花做成的門松。日本人說,這是從中國傳過來的松竹梅“歲寒三友”。這三種植物寒冬時節(jié)仍可保持頑強(qiáng)的生命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傳到日本后又加上吉祥的意義。江戶時代,門松還被注入迎接財神降臨的含義,是日本企業(yè)新年必定擺放的吉祥之物。
日本人在過年時,在客廳里要供一種鏡餅祭祀神仙,其實(shí)就是寶塔形的年糕團(tuán)。銅鏡是古代日本人三大貴重生活用品之一,因此用仿銅鏡形狀的鏡餅來祭神。鏡餅供奉必須在12月28日開始,因?yàn)椤?”在日語里和發(fā)財?shù)陌l(fā)讀音相近,而且鏡餅外形也是兩個圓餅疊成8字形,討個吉利。而“9”在日語里發(fā)音和“苦”相同,所以決不能在29日供奉。如果12月30日或31日才開始供奉,在日本叫“一夜餅”,被認(rèn)為是對灶神不敬。到了1月11日,鏡餅要敲碎做成羹,全家一起品嘗。
12月31日在日本叫“大晦日”。這一天,大家在中午就把過年的準(zhǔn)備工作做完,到傍晚時一家人團(tuán)聚在一起吃蕎麥面,稱為“年越蕎麥”,這和我們中國大年三十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湯圓有點(diǎn)相似。那為什么要吃蕎麥面呢?一是蕎麥面又細(xì)又長,象征長壽;二是蕎麥面容易切斷,象征與即將過去的一年中遭遇的不愉快一刀兩斷。失戀的年輕人一定要在除夕之夜吃蕎麥面,與舊戀人徹底說再見。
日本的新年,家家戶戶還吃一種“御節(jié)料理”,也叫“正月料理”,這是為恭迎灶神,也是為新年祈福的菜肴,選用的材料寄托了對家人健康、家庭幸福及子孫興旺的美好祈愿,其中有幾樣是必須要的,一個是紅蘿卜絲,寓意喜事降臨;一個是海帶卷,寓意歡樂愉快;還要有黑豆,寓意勤勞工作;還有鯡魚籽,寓意子孫繁榮。有了這種“正月料理”,辛苦操持家務(wù)的主婦們在新年里得以從繁重的家務(wù)中解脫出來。浙江也有類似習(xí)俗,大年初一不動刀,讓母親休息一天。
日本新年也要給壓歲錢,稱為“御年玉”,長輩要給自己的子女、也要給親戚的孩子發(fā),高中生一般給5000日元(1日元約合0.062元人民幣)。初中生給3000日元,小學(xué)生給2000日元。日本家長一般比較尊重孩子,很少有代為保管或沒收的,壓歲錢任孩子自己支配。
日本人過新年還有一件事必須做,那就是親筆寫賀年卡寄給朋友。他們認(rèn)為,電腦的字是冰的,手寫的字是溫暖的,分量不一樣。從12月中旬開始,日本人就忙著寫賀年卡,寥寥數(shù)語吉祥話,禮輕情意重,少的人寫上一百來張,多的人要寫四五百張。每逢過年,日本最忙的人就是郵遞員了。從1月1日凌晨開始,郵局都是全員加班,力爭在上午8點(diǎn)前將所有賀年卡送到千家萬戶。
新年之際,中國人放鞭炮,日本人則去寺院聽新年鐘聲等。敬天為先,在日本新年文化中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