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張瑋玲
冬天的廈門,天氣漸涼,最高氣溫雖然還有17 攝氏度,然而這看似舒適宜人的氣候,對于廈航培訓部51 班的乘務學員們可不算是討喜。今天,她們需要入水考核水上撤離項目。
一個班25 名乘務學員,會游泳的不過5 名,盡管如此,教員一聲令下,她們就必須穿著救生衣,反身跳入2 米深的水中,熟練掌握水中移動、雙人互救、登陸救生筏、水中取暖等多項技能。她們在水中一泡就是一個多小時,等到上岸時,往往早已精疲力竭,被凍得瑟瑟發(fā)抖……
這是乘務員崗位訓練的一個小片段。平日里,大眾熟知的往往是乘務員在客艙里噓寒問暖的溫柔形象,然而,除了端茶送水,美麗的背后,她們還有許多人不知道的另一面。嚴格的訓練背后,是所有廈航乘務員共同的信念:為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務,那就是安全。
“解開安全帶,撤離!Release,evacuate!”“不要帶行李!No baggage!一個接一個,跳,坐!One by one,jump,sit!”……
廈航客艙應急撤離演練,飛機異常著陸,乘務員必須在90 秒內幫助機上所有人員平安撤離。剛才還笑臉盈盈的空姐空少轉眼化身“鐵娘子”“硬漢”,動作麻利、訓練有素,響亮的指令聲氣勢如虹,有序組織客艙迅速撤離,不過一會功夫,聲音就已經沙啞。
雖然只是模擬撤離場景,每位乘務員仍然拿出百分百的專注度投入其中。口令聲此起彼伏,緊張的氣氛在空氣中蔓延,逼真程度讓現(xiàn)場觀眾聽出了“一身雞皮疙瘩”。
看慣了平時客艙里溫聲軟語的乘務員,聽到她們用盡全身力氣大聲下達指令,這樣的反差往往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對于每一位乘務員而言,這樣的撤離場景并不陌生。
除了每年的乘務員復訓,廈航不定期面向全體乘務員開展主題應急演練。廈航乘務大樓里里外外每一個角落,都有乘務員利用休息時間自主加強集訓的身影,訓練密集程度之高,甚至連樓下洗衣房的阿姨都能熟練喊出撤離口令。通過不同場景疊加反復訓練,每一個撤離的口令、動作早已爛熟于心,乘務員甚至一聽到指令,下意識地就會做出相應動作,時刻準備保護旅客周全。
成為一名合格的乘務員,要經歷嚴格的訓練,水上撤離就是必須通過的安全考核項目之一
相比起其他航司,廈航乘務員擁有著行業(yè)內最長“待機時間”,除了基礎的地面實習、崗前培訓等課程,上機服務前,她們還需要在43 天內完成超過390 個課時的乘務業(yè)務學習。技多不壓身,繁多的業(yè)務學習,為的是保障乘務員能夠穩(wěn)妥處置客艙中遇到的各種異常情況。
在培訓過程中,每一位乘務員需要接受包括火災、客艙釋壓、應急撤離、機上救護等多種飛行途中緊急情況處置的訓練,身臨其境地感受飛機地面滑行、起飛、巡航、降落等階段的各種緊急情況,提高突發(fā)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
量血壓、測脈搏、心肺復蘇……單是機上救護一項,她們就需要進行近5 天的學習,心肌梗塞、哮喘、休克、癲癇等常見疾病的應急處置不在話下,就連孕婦生產、嬰兒急救的保障動作也必須熟稔于心。2017年3月8日,三名未婚廈航乘務員在飛機上為一名早產孕婦順利接生的案例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和贊譽,而保障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平時的嚴格訓練。哪怕成為正式乘務員,每年也需要重新進行復訓,一個項目的不合格,都將無法繼續(xù)獲得登機執(zhí)勤資格。
據統(tǒng)計,在廈航飛機上,平均每個月有20 余名旅客通過機上救護及時挽回了生命,即使是飛行以外,廈航乘務員必修的急救課程,也常常派上重要用場:2018年6月,廈航乘務員及時出手救援,幫助一名暈倒在馬路邊、患有心臟病的六旬老人化險為夷;9月,四名廈航乘務員憑借掌握的醫(yī)療救護技能,幫助動車站一位突然發(fā)病的癲癇病患者轉危為安……
“白衣天使”“水上救援者”“救火員”“鐵娘子”……不同突發(fā)情況下不同的角色稱呼,描繪著乘務員始終不變的初心——平安。正如一位普通廈航乘務員所說的,“我要有能力保護我的旅客”。平實的話語,傳遞出她們對每一位旅客的關懷,她們在每一條航線、每一個航班中盡職盡責,只為讓每一位旅客舒心出行,平安回家。